投资人陈恂(高中曾是竞赛生)(1)

陈恂

想了解更多人物故事,请扫二维码。

上周六,在深圳举行的以“科学的春风”为主题的“未来论坛X深圳峰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开玩笑说,陈恂是一个腰缠万贯的资本家。目前常居硅谷的陈恂的头衔之一是软银远景基金合伙人。资料显示,软银远景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大私募基金,掌握来自苹果等资金达千亿美元。该基金的创始人是因投资阿里而出名的孙正义。

除了是投资人,陈恂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1987年,读高中的陈恂为中国拿到了在世界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上的第一枚奖牌——银牌。29年后,他在母校北京大学物理系2016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时,不仅另类地念出他喜欢的摇滚歌手窦唯《高级动物》里的歌词,让师弟师妹们毕业后勿忘追求真实的自己,还顺带建议既然解决不了物理上的三体难题,起码可以解决二体问题,寻找人生的另一半。

在今年的“未来论坛X深圳峰会”上,陈恂在跟粤港澳三地青少年对话时,表示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在社会做成一些事情的人,最终做出的成就和开始对自己的设想不见得一样。但真正重要的是从自己的内心寻找指南针,寻找有美感、快感的东西。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丹阳

“马放南山,春风得意。”作为2018年未来论坛理事会的轮值主席陈恂,用两句打油诗幽默地结束了他的开场白。

科学40年

从早春二月到春华秋实

2015年,陈恂与李彦宏、沈南鹏、杨元庆、徐小平等企业家朋友一起成为未来论坛创始理事。去年,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被称为“中国的诺贝尔”奖的未来大奖在北京颁发给了施一公、潘建伟和许晨阳三名科学家,也在国内外引发了对科学的关注热潮。

颁奖后,未来论坛的理事们在微信群里商量,连续三年在北京举行的未来论坛,也应该去全国走一走,扩大影响力。作为未来大奖奖项捐赠人和理事的马化腾,第一时间在微信群里举了手。

由此,就有了5月26日,以“科学的春风”为主题,在深圳人才公园举行的“未来论坛X深圳峰会”。

“‘马放南山’,是因为我们走向深圳,是在马化腾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在南山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才能够把今天的事情做好。”作为此次大会开幕式主持人的陈恂如此解释。

“春风得意”则不仅是陈恂的祝福,也与此次论坛主题“科学的春风”有关。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中国科学界曾提出“科学的春天”。本科在北京大学学物理,后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工程学博士的陈恂对科学有着自己的理解。

“40年前,中国科学的春天是早春二月,是春寒料峭,还在播种耕耘。今天中国科学的发展,应该说已经非常接近看得见、触得着的春华秋实、春风和煦。这40年是一个漫长的春天,但是我们很快会迎来灿烂的夏天和开花结果的秋天。”陈恂说。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科学奖颁发机构未来论坛理事会的轮值主席,陈恂说,中文喜欢把“真善美”三个字并提。科学本质上就是在求真,人文是在追求善,艺术是在追求美。但他认为,科研追求也能由真达到善和美。因为生活中所有的美妙事物实际上都是基于科学知识、基于技术的进步。

“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人们也会感受到强烈的美,所以科学也是美。换言之从事科研,真善美都能达到。”陈恂说。

人生选择

去追求让人有灵感的事业

“沈南鹏大学里学数学、丁健学化学,我学物理,江南春本科学英语,马化腾学工程,马云学师范。一个人,尤其是比较成功的人,最终做出的成就和开始对自己的设想不见得一样。”

在此次论坛上,有青年学生问陈恂怎么确定人生的道路,如何选择大学的专业?自己孩子也在读书的陈恂,也在思考这些问题。

“我觉得真正重要的是从内心寻找指南针,问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什么让你觉得有美感、快感,当这样的东西出现时,其他的都可以放在一边。追求让你有灵感、有热情的事物,你会发现困难也会变小,机会变多,也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快乐。这个过程中就会走出自己的一条路。”陈恂说。

作为中国世界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上的第一枚奖牌的获得者,并在北京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接受过中美两种教育,陈恂也有诸多感触。

陈恂认为,竞赛是让人学习一门知识非常好的途径。“在你的能力比较强、比较感兴趣的学科上多学一些,会走得远一点。”

从人的角度来看,陈恂觉得竞赛可以培养一个人三方面的素质,首先是面对压力的能力;二是挑战自己;三是面对成败的能力和素质。

“人一辈子总会有成功的时候,也会面临失败的痛苦,竞赛一定有人赢有人输,人生也是如此,这是一个缩影。”陈恂说。

从学霸到投资人

在斯坦福受到创业鼓励

1987年,在武汉一中读书的陈恂为中国拿到了在世界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上的第一枚奖牌——银牌。随后,他进入北大物理系学习,学业上一帆风顺。本科毕业后他继续去美国攻读物理研究生,在博士时又跨学科转去斯坦福大学读工程学博士。

对于人生该如何选择,自己如何成为创业者、投资人,陈恂讲述了两个故事。

中学时陈恂特别调皮、贪玩,最喜欢打篮球。但当时学校气氛严肃,老师一般不鼓励学生课后打球,怕浪费时间。

陈恂的老师住在学校操场后面的一栋楼里,他研究一下了后,知道老师大概住在十楼,而操场就在教师宿舍楼下面。

由于陈恂几何光学学得不错,他就利用几何光学的原理,假设老师站在家里的窗台查看学生是否在操场打球,如果学生在离他住宅楼最近的一个篮球场打球,那么老师在家里几乎是看不见的。于是,陈恂就和同学约定,每次都在离老师窗口最近的一个篮球场上打篮球。

“我几何光学学得可以,声学学得不好”,陈恂回忆,他们打球常常伴随欢声笑语,笑声很快让老师意识到学生在背着他偷偷打篮球,老师非常生气。从此陈恂就没有再继续打球。

后来他上了北大物理系,陈恂对当时比他高几届的一批物理学研究人才有了一些了解,其中就包括现在中国知名的量子物理学家、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

“我看到这些人才,就觉得自己不是做物理的料,后来才走上投资的道路。”陈恂开玩笑说。

另一个故事版本则是陈恂去美国读研后,又跨专业去斯坦福大学读电子工程机械博士。这段求学经历让陈恂对创业有了新的认识。

陈恂刚去斯坦福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在楼里吃饭,一位同学指着一张桌子对他说,两个月前杨致远曾坐在这里,这是杨致远的办公桌。

杨致远是雅虎的创始人。那个时候,整个斯坦福大学对创业、创新非常尊崇。到那儿不久,陈恂就坐不住了,去找他的导师说我想创业。

导师问他,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做什么研究?陈恂回答还没研究,只是想创业。

“我想分享的是,不能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了创新而创新,自己一定要有对某个问题的思考,或是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不去观察这个世界,试图解决这个世界存在的问题,就不能轻易加入现在的创业大潮中。”

对话

最近对谷歌知识图感兴趣

广州日报:现在会对哪些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感兴趣?

陈恂: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谷歌的知识图。知识图的意思是用数学的方法,看到人类的知识相互关联。

比如说手机,手机里的芯片和显示屏都需要材料。而材料生产需要应用到基础物理,包括上世纪的物理飞跃和量子力学。手机里的电池,需要稀土,稀土与矿有关系,了解矿又需要了解工程学。而手机要让人用得高兴,又需要了解人的性格,这就是心理学的研究。

基础科学之所以成为基础,是因为基础科学是相互连接、相互依存的巨大板块。就像房子东面的砖和西面的梁,缺少哪一个都不行。

所以,我不会说为了推动物理学而忽视生物学,或者推动理工科研究而忽视社会科学、心理学。所有研究人、自然、生物、宇宙的基础科学都要从整体角度去思考。

未来论坛十分喜欢交叉学科,推动交叉学科科学家对话。因为交叉学科给了我们一个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它也是人类整体科学文明向前发展的一条道路。

投资人工智能是伪命题

广州日报:你怎么看人工智能?

陈恂:前几天,我和做投资的朋友聊天。他说他在投资人工智能,我说这是伪命题。十年之后,人们讨论人工智能就像现在讨论互联网。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各个方面。不会有人说我投资互联网。十年后的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有它的身影。所以,对人工智能最好的比喻就是“水、电、煤”。

广州日报:你觉得自己是特立独行的人吗?

陈恂:不完全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无论学习时还是创业时,都有非常多的朋友。但人在思考时应该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科学精神的遵循来自对事实的尊重。我们总说真善美,个人认为真字应该排在另外两个字之上。真实有一个非常客观的标准,科学精神讲求的是,无论一个人个人倾向、情感如何,到最后必须要尊重事实,尊重自然世界规律。说我特立独行,就是说我一直在追求真。在科学上,追求真理,追求自然规律。我在投资时,特别想知道哪个企业是真的,哪个机会是真的,哪个想法是真的。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