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会泽县茚旺高中的刘阳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在会泽县矿山镇九龙村老房子小组刘阳的家中,刘阳说,他接受启蒙教育,上小学一、二年级的小学校是村子里的“一师一校”,这所被当地人称为马家岩小学的学校曾是一所由初中生为代课教师的“一师一校”校点,虽然至今已停止办学9年,但在其办学的年代,走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当年的师范生有多牛(曾经的一师一校)(1)

“一师一校”办学28年

因九龙村的河边、老房子、马脖子村小组山高坡陡,非常偏远,村子里六七岁的小孩去村委会读书,一个单边要走十多公里的山路,上学非常困难,所以当地人决定在村子里建学校,让孩子们先读一、二年级,等腿长粗点再去村委会的学校读三到六年级。

马家岩小学办学最早始于1982年,学校最初建在刘阳家的山墙后面,面积只有10余平方米,为土墙茅草房,遗址至今还在。1984年,河边、老房子、马脖子村小组的群众出工出力,另选址在老房子小组一个地名为马家岩的地方开挖出一个屋基,用泥巴夯起了两间土墙瓦房,一、二年级各一间,每间10平方米左右。这里地势相对平缓,教室门前有一个30平方米左右的泥土操场。1999年,学校进行扩建,当地人从10多公里外的镇上用人背马驮的方式运来几吨水泥,拆除土坯房,就地取材建成石墙瓦房,同时,配备了课桌、椅子。有三间教室,办学条件得以改善。从那时起,学校在一、二年级的基础上增加了学前班。

刘阳的父亲刘光明是马家岩小学的第一批学生。当时学校没有课桌、板凳,就连黑板也没有。当地人找来几块石头,又找来几块长木板支在石头上当课桌,用门板刷上黑油漆当黑板,学生自带板凳入学。当地群众刘光向说:“我1990年上小学一年级时,爷爷专门做了个小板凳给我带着去读书,至今记忆犹新。”

马家岩小学到2010年停止办学,先后走过了28个春秋。期间,因找不到教书老师或因校舍垮塌停办了几年。

六任老师均为初中生

马家岩小学在千峰百嶂里,山路漫漫,加之以前办学条件太差,没有正式老师到这里教书,村里只好请当地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来代课,从1982年开始,走上了由初中生代课语文、数学“一肩挑”的“一师一校”历史,直到停办为止。

九龙村陈家村小组的陈友贵是一名初中生,是马家岩小学的第一任代课教师,现已去世。之后,朱云秀、刘光艳、黄彩仙、刘宗宝、曾梅5位代课老师均是初中生。曾梅是刘阳的妈妈,也是马家岩小学的最后一任代课老师,她于2005年至2010年在这里代课。曾梅说:“当时连学前班算,人数最多的时候,三个班一共只有20多个学生,刘阳、刘光圣等同学是最后一届学生。2010年7月,马家岩小学与九龙小学合并后,就没有办学了!”

10名大学生曾在这里读小学

1993年,刘光明从矿山中学考入会泽县职中,成为曾在这所“一师一校”读过小学的第一个职中生。1998年,刘光向的哥哥考入曲一中,后选择读中专,成为曾在这里读过小学的第一个中专生。现就职晋宁区委组织部的刘光俊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他于1993年在马家岩小学读一年级,2010年大学毕业。刘光俊说:“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这所‘一师一校’,没有代课老师的启蒙教育,我是不可能走出大山的。”

马家岩小学在办学的年代里,负责招收九龙村委会河边、老房子、马脖子三个村小组的孩子读书,在上世纪90年代初,牛栏江对面属于贵州省境内的少数学生也到这里读一、二年级。这三个小组的总人口不足300人,平均每年招收的学生只有六七个。马家岩在其28年的办学历史中,除去停办的年份,先后招收了100多名学生在这里读书,这些学生中,有1名学生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9名学生考入其他大学,15名学生考上中师、中专,80%以上的学生完成初中学业。

从背矿到读书

1996年,马家岩小学接收了一名大龄女学生,这名矿老板是老房子小组人,她进入马家岩小学读书时已经21岁了。她小时候没有上过一天学,后来在矿山镇老汞山倒卖矿石赚了钱。可是,因为不识字,在生意场上吃了很多亏。后来,她抱着“一天认识一个字”的心态在马家岩小学读了一个学期,学到了两三百个汉字,对她帮助很大。

这里因离矿山镇老汞山采矿点较近,上世纪七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村里很多人都以到老汞山背矿为谋生之道。本世纪初,矿产业日渐衰败,矿工们外出务工,一些人连男女厕所都分不清,深感知识的重要性。

从那时起,村里人逐渐重视教育,认为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纷纷想方设法让孩子读书。村子里的儿童和少年,走上了求知求学的道路,十多年后,取得了较好成果。仅2019年高考,曾在马家岩小学读过一、二年级的刘阳、刘光圣、刘宗衡三名同学均上本科线,其中,刘阳文科661分,刘光圣理科610分。

今年年底,河边、老房子、马脖子三个村小组将全部整组搬迁进城,村里的少年儿童将告别艰难的求学路,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曲靖日报特约记者 刘光信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