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自齐桓公起,曾经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尊王攘夷。无论哪一个诸侯,要想会盟天下,必需是以拥护周天子的名义来进行,如同后世的代天巡狩,这样或多或少的可以标榜自己的名正言顺。初起于齐桓公的这个措施不仅使他本人获得了崇高的威望,更加使得齐国的地位鱼跃龙门,一步万里。

尊王攘夷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尊王攘夷与挟天子以令诸侯)(1)

会盟


尊王攘夷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权威如同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随着兼并战争的持续,诸侯国通过兼并开始涌现出了一些引领群雄的翘楚。但是,当时强大起来的诸侯国,仍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足够实力一枝独秀,所以只能通过天子的名义来号令天下,直白地讲就是代天巡狩的周朝版。他们需要搬出周天子来压制其他不服管的诸侯国。

当齐桓公即位以后,采纳了管仲的策略,通过尊崇周天子来逐步提高自己地位。这个也让后世的人景仰万分,纷纷称赞他们的功绩。但是,谁知道,八百年之后,东汉末年,董卓祸乱朝纲,汉献帝东逃之后,占据兖州的曹操迅速应诏接应汉献帝。他所采纳的就是荀彧的计策,歪史认为,完完全全是尊王攘夷的翻版。但是就是这个被后世总结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张,却落下一个名托汉相,实为汉贼的骂名。

尊王攘夷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尊王攘夷与挟天子以令诸侯)(2)

袁绍


现在对照,这两个主张除了名字不一样之外,本质上没有任何不同,都是因为自己能量不足,然后通过天子来减少反对者,拉拢天子的一些拥护者,最后温水煮青蛙,实现李代桃僵的计划。而且,最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出处也是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典故,但是最后的结果大相径庭。难道真的是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原因?或者说因为是山寨就不招人待见?

​兖州治中从事毛玠:"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左传》管仲: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音霸),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歪史认为不是,他们相同的行为之所以得到不同的评价是因为这三个原因。

尊王攘夷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尊王攘夷与挟天子以令诸侯)(3)

齐军


第一个就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

儒家的君臣纲常经过几百年的推广,早就深入人心。因为皇帝对儒家的特殊照顾,天子与士子形成了一种同盟,对于儒家来说,不尊重天子,破坏了他们的同盟,就是可能威胁了他们未来的仕途,于是在当时就有一堆的士子直骂曹操汉贼。

经过两汉三百年的持续政策,当初的察举制度已经发生质变,脱胎于举荐人才的制度形成了互相吹捧的毛病,然后这样怎加对方的明望,好让朝廷征选的时候被选中的人有足够的名声。这个应该就是商业互吹的源头,反正朝廷对吹牛不收税。于是出现很多某人才能胜我十倍这样看起来谦虚的话实际上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身价的一种途径。因为我早上吹捧张三,中午张三吹捧李四,下午李四就给我吹捧回来。

汉末时候已经形成的门阀士族早就垄断一切地方到朝廷的资源,这个本来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但是曹操主政之后,为了摆脱朝廷的控制,英雄不问出处,大幅度的提拔一大批的寒门人才,挤压了士族的生存空间。这就招来了士族的反对和抵制。

尊王攘夷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尊王攘夷与挟天子以令诸侯)(4)

齐桓公


另一方面,出身宦官门下的曹操也是经历了汉末党锢之乱的士族们深刻忌惮的,本来不齿的对象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汉相,这个转变让读了圣人书的士子们没有及时脑筋急转弯,譬如司马懿就多次拒绝了曹操的征召。

第二个是其他诸侯的反击,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譬如袁绍一开始沮授建议袁绍迎接汉献帝,最后曹操快人一步,逐渐形成气候,在理论上成为朝廷,奉天子以讨不臣,曹操通过权术手腕让自己和汉献帝划上等号,难解难分。

《后汉书·袁绍传》载:"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曹操自认为自己就代表朝廷,其他的诸侯不认为,迫于现实,曹操不得不拉拢袁绍、迎合孙策、吹捧刘备,当然,这一些全部都是朝廷的名义去做的,看起来公平合理,实际上包藏祸心,其他的诸侯也不是吃素的。

尊王攘夷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尊王攘夷与挟天子以令诸侯)(5)

汉末诸侯


他们明白只要附和曹操,那么就代表承认了曹操的势力,此后肯定会被分化瓦解,逐个击破。上有对策,下有计策。对于朝廷授予的官位、爵位一切笑纳,该给的也及时地送去。但是,巧妙地分开了曹操和朝廷的,一句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就让曹操试图融和自己和朝廷的努力。诸侯的态度很明确,皇帝来了,我侍奉,曹操来了,我为国杀贼。当然,同样迫于现实,口号喊得震天响,没有几个有实际行动的。除了袁绍奉衣带诏讨贼,孙策试图袭击许昌之外,刘备多次试图以汉朝宗室的名义恶心一下曹操。

还有另外应对终极招数,最代表的就是关羽的降汉不降曹。这句话虽然是演义情节,但是给自己留下了巨大的活动空间,投降汉朝,名节不会受亏,和曹操最多属于上下级关系。而投降曹操,名节有损,和曹操有主仆关系,属于背叛。这也是此后关羽千里归刘备的原因,他或许自认为当初投降的是汉朝朝廷,与曹操无关。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也是这个原因,在曹操作为丞相的时候竭力辅佐,当初劝迎天子,但是一旦有僭越的嫌疑,阻挡曹操受封魏公。

面对曹操奉天子以讨不臣的舆论,诸侯之间除了武力应对,舆论上也不闲着,不断的污名化曹操,总之,一句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什么都可以挡回去,最后逼得曹操不得不来一个类似罪己诏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假装放弃封地来减轻舆论压力,证明自己不会篡汉,即使明知,这个黑点早就洗不白了。

尊王攘夷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尊王攘夷与挟天子以令诸侯)(6)

春秋诸侯


第三个原因,攘夷和令天下是两回事。

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尊王和攘夷是两回事,两者相辅相成,尊王为了攘夷,攘夷是为了更好的尊王。他尊王是旗帜,攘夷是手段,称霸是目的。齐桓公没有试图通过尊王来让自己凌驾于天子之上,他九合诸侯都没有僭越臣子本分,每一次都是在攘夷之后。

而且,他的口号不只是喊喊,确确实实的攘夷了,协助燕国击败东胡,协助邢国、卫国击败狄人复国。威逼楚人,减轻中原诸侯国的压力,所以在孔子眼中给予他们非常高的评价!

尊王攘夷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尊王攘夷与挟天子以令诸侯)(7)

曹操


但是曹操,当时没有夷人可攘,匈奴早就分为五部、鲜卑、乌桓离他很远,所以他只能令诸侯。这一些诸侯和夷人的区别就是他们也都是汉臣,夷人攻灭周朝封国,祸国殃民。而汉末的诸侯虽然即使自立的,并没有不臣于汉,当然,仅仅名义上。他们在该缴纳的税负象征性地缴纳之后只要不僭越就是汉臣。

譬如僭越的袁术就成了众矢之的,讨伐他没有什么不对,也就是说只要众多诸侯自认汉臣,那么曹操就没有办法讨伐他们。因为师出无名。

这就产生一个矛盾,本来曹操指望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有实力的诸侯正打算清君侧。结果就是众口一词,把持朝廷的曹操成了黑化人物,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成了篡位的前奏。挟天子在于令天下,而不是尊重天子。令诸侯是为了自身权力更加稳固而不是为了攘夷。所以,最后而尊王攘夷依然是匡时救世的本意。

尊王攘夷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尊王攘夷与挟天子以令诸侯)(8)

刘备


总结

两个类似的做法,经历千百年之后,一个黑化,一个美化,或许无论结果如何,我们现在的评语是哪一类,都不是他们的初心,他们的初心其实也是类似的,只是为了获得当下的利好。可是,得到不同的评价!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正如后人的诗句,假如曹操早死二十年,在奉迎天子之后身死,那么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

本文歪原创,参考资料:《三国志》《左转》,谢绝抄袭搬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