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共同富裕(贯彻协调发展理念)(1)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亚太区域经济、课程思政、国企知识产权运营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陈梓睿: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坚定走共同富裕之路】

广东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梓睿认为,协调发展理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首先,协调发展奠定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协调发展的着眼点在于发展,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一方面,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从而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其次,协调发展通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来缩小人民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建立更为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各地区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再次,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提升。促进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确保“两个文明”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通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和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后,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激发和凝聚各方面的社会活力,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和谐的社会条件。一方面,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和致富本领。另一方面,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同时,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

摘编自《光明日报》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晓梅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既要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同步建立和协调推进,为促进共同富裕夯实根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和人才配备的支持力度。又要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发展。坚持共建共治共享,鼓励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良性互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调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要推动公共服务创新发展。充分依托和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推动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深度融合,推动公共信息数据资源有序开放,促进公共服务资源整合。

摘编自《人民日报》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认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不仅为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力,也为亚太区域经济复苏注入新活力。RCEP生效是实现亚太自贸区(FTAPP)的重要一步。通过RCEP形成包含中日韩三国的东亚自贸区,中日、日韩之间首次建立了自贸关系,为之后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和实现打下基础,创造有利条件。RCEP生效是亚太区域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一步。RCEP生效后,在货物贸易方面,将显著降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成本。在知识产权、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形成了较高水平的规则。RCEP生效是亚太区域产业链重塑的重要一步。RCEP生效后,将推动域内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RCEP生效也将加速中国与亚太区域建立互利共赢产业链,有力推动亚太区域内经济复苏。对中国而言,RCEP将有力推动中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市场加大对全球的开放,特别是继续与亚太国家分享中国市场机遇;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继续为亚太国家提供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形成新格局。对亚太地区国家而言,RCEP生效将有力推动成员国间相互构建相对独立但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特别是在制造业各个领域,将形成一个兼具高、中、低端的完整产业结构,既满足了各国的内循环,也实现了在15个成员国之间循环的“小全球化”。

摘编自《经济日报》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刘翔表示,目前,各个高校都在探索和实施符合自身特色、满足自身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然而,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存在着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多是从教学论的视角出发看待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系统的课程论重构思维。二是显性的理论课程和隐性的实践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不协调。三是课程思政建设主导了教师授课,却没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新文科建设的思维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发展,需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立足学科分类和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系统推进各学科体系课程思政的科学化、专业化路径建设,为课程思政改革奠定学科和课程基础。二是立足教师能力和学生能力“双能力”体系建设,推动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效果走深走实。三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文化奠基。四是搭建课程思政评价的科学体系,细化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认定细则,激发教师主体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原动力。五是注重挖掘实践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副研究员葛章志认为,提升国有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是强化国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关键举措。面对结构性供需失衡,国有企业能提供公共产品以弥补市场失灵,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短板,主动承担起强链、补链、固链的重任,通过汇聚优势资源促进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强化可持续发展。但也要注意到,当前国有企业在知识产权运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须以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和强企战略为引领,聚焦主业、直面问题、凝聚方向,以质量和价值为标准引导知识产权运营实践,让企业知识产权统起来、活起来、用起来。一是促进知识产权高效率运用。通过知识产权环境评估、专利导航等优化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决策,依托企业重大项目和研发平台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实施专利技术标准化,在新业态新领域加强知识产权预先设计与布局。二是加强知识产权高水平管理。提升企业各类知识产权的集中管理、动态化分级管理水平,及时开展知识产权质量评价,积极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适时组建内部知识产权运营机构。三是推动知识产权高层次国际竞争。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制修订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提供信息支撑和技术依据,为国家在多边合作框架体系中争取更多话语权。

摘编自《科技日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

贯彻新发展理念共同富裕(贯彻协调发展理念)(2)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