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

景德镇是闻名天下的世界瓷都。自宋景德年间由“影青瓷”获赐镇名以来,因精湛的制瓷工艺,高超的制瓷水准,独特的制瓷环境,近千年一直为皇家御用瓷器的生产窑场。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1)

明宣德 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盌

景德镇原名新平镇,据史书记载:“新平治陶,始于汉世”,其烧制陶瓷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由于战争频繁,北方诸名窑相继衰落。至北宋南迁,政治、经济中心随之南移,制瓷技艺开始向景德镇集中。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2)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3)

元朝时期,中央政府曾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这是历史上首个地方瓷业管理机构,从此,景德镇瓷业翻开了中国制瓷史上辉煌的一页。在此后的7个世纪中,景德镇名迭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是景德镇陶瓷的最大特色,并以四大传统名瓷著称于世。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4)

青花瓷属釉下装饰品种。其瓷胎骨细腻,晶莹柔润;其花,清新明丽,幽静雅致;其釉,光亮洁净,白中泛青;其色,青翠欲滴,永久不褪。该瓷一向被人们誉为“人间瑰宝”,居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首。

青花始创于元代,至明代已臻成熟,分别创出了“宣(德)青凝重、成(化)青雅致、嘉(靖)青幽清”的独特风格;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青花瓷器器型更为复杂,装饰更为丰富。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5)

青花工艺多种多样,常见的主要有手绘、贴花和印花三大类。

手绘的青花瓷,画面生动活泼,属青花瓷中最为珍贵的品种;贴花的青花瓷,图样清晰,规格统一;印花的青花瓷,线条简练,画面规整。青花纹饰丰富,品种俱全。

自古以来,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器倍受国内外人们的宠爱。据传,十五世纪的萨克森国王,为取悦于新选的王后,竟用四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回十只青花瓷瓶。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6)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纹饰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古人绘制的每个图案都有它的意义和时代背景,每一件藏品都蕴含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所以藏一件物品,藏一段历史。

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7)

清康熙青花竹林七贤笔海

三国演义之凤仪亭“凤仪亭”故事出于《三国演义》,又名“梳妆掷戟”,讲述了貂蝉和吕布二人在凤仪亭私会,被董卓撞破的故事。经过凤仪亭事件,董、吕二人彻底反目成仇,吕布下了杀董卓的决心。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8)

三国演义之凤仪亭人物故事外销盘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9)

元青花百花亭大罐

鬼谷子下山 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10)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

昭君出塞“昭君出塞”表现的是西汉元帝时期,胡汉和亲,王昭君下嫁呼韩邪单于的感人爱情故事。画面描述了“出塞”漫漫旅途中的场景,王昭君怀抱琵琶,点明了主题。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11)

元青花昭君出塞纹大罐

尉迟恭单鞭救主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12)

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人物故事大罐

三顾茅庐 讲述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然后三分天下的故事.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13)

元青花三顾茅庐人物故事大罐

锦香亭 所绘场景出自元代著名作家王仲文的《孟月梅写恨锦香亭》,故事叙述了唐玄宗时期才子佳人与孟月梅浪漫而曲折的爱情故事。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14)

元青花锦香亭人物故事大罐

周亚夫屯兵细柳营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15)

元青花周亚夫屯细柳营人物故事大罐

周亚夫屯兵细柳营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16)

元青花周亚夫屯细柳营人物故事大罐

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是秦末名将,他先投奔项羽,但不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也只做了个管管粮食的小官。后来丞相萧何碰巧遇见了韩信,谈话之间发现韩信有非常之才,于是便屡次向刘邦举荐韩信,但均未被采纳,韩信看到刘邦也不肯重用他,于是决定离开。得知韩信出走的消息后,萧何非常焦急,也顾不上向刘邦报告,便亲自骑上马连夜率人追赶韩信。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17)

清康熙西厢记-长亭送别人物故事盘

折桂图 所绘仕女手持桂花,凝神对望。中间立一桂树,俨然一幅“四美折桂图。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18)

清康熙四美折桂图青花盘

福禄寿 中国传统神话里边的"福星","寿星""禄星".寓意福禄寿.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19)

清雍正青花福禄寿纹盘

十八学士 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设文学馆,王府属杜如晦、记室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咨议典签苏勖、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宁、军咨祭酒苏世长、记室薛收、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都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共十八人常讨论政事、典籍,当时称之为“十八学士”。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20)

清康熙 青花十八学士图笔筒

八仙图 八仙: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及何仙姑。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21)

清康熙青花八仙人物纹铃铛杯

铜雀台比武 铜雀台比武是三国时很有名的故事,其实铜雀台与文学也有着不解之缘。东汉末年,北方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聚集在铜雀台,以笔直抒胸襟,慷慨任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闵时悼乱,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22)

清康熙铜雀台比武人物故事青花棒槌瓶

老子出关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时,又觉得很可惜,就想方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23)

清康熙 青花老子出关海屋添筹图盘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呈蓝艳者为进口料。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24)

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锡光”是在黑褐色斑点中出现的一种自然光泽,并有凹凸感,是由于青花原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与釉熔化时依窑内气氛而起的变化。现代仿制的元青花中也有“锡光”出现,但观察仿品的“锡光”仿佛是一块银灰色片贴敷于蓝黑色斑点之上,有的斑点较密集,给人僵硬之感。

另外,苏麻离青呈色有如下特征:1、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2、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3、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明初永乐、宣德青花上也有类似现象。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25)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26)

景德镇青花瓷文化价值(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27)

泽青茶道文化传媒工作室,是一家茶文化高端品牌。致力于茶文化推广、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茶道、茶具、茶健康生活、香道、花艺、中外名酒、世界咖啡文化、艺术品鉴赏、养生膳食、茶空间的一个以茶为媒的东方生活美学平台。

专注于茶垂直领域,茶原产地保护,坚持深入核心产区,关注茶界生态。将专业级茶学知识变为更适于读懂和交流的原创内容。安全茶 健康品。精彩生活,从一盏茶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