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迟来的告白》,我大概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喜欢陶立夏了。

从这本书出发,陶立夏对生活的观察的视角真的很小,她会写一些很小的事情,然后把它放大,将一个小视角延伸,变成一个思考的命题、变成一个文章的主题、变成一段人生的感悟、变成一段细致的描述,都是关于那些你虽然每天都能看到,但是却不曾想起的事情。

不沟通也能活着(讲讲如何生活吧)(1)

《迟来的告白》分为三个部分,生活、旅行和读书。我戏称文艺的青年总是在描述自己生活的时候,需要带上品牌名称,带上物品材质,旅行必定是那些人少的地方,读书也须是展露特别的个性。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这样子的生活确实惬意,而且对任何读书的人而言,这都是一个可实践的方案。如果你想要快速提高自己对生活的品味,或许可以从这些方面下手。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你喜欢或向往这样的生活,那就说明你对生活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审美。我很难想象有哪些金融大鳄会爱上陶立夏的文字,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生活也不错,但却从不会真正走进这样的状态之中,而且有那些真正渴望着自由,渴望着个性的人才会对这些书写格外着迷,因为这些书写其实都是个性的展现。陶立夏不讲故事,她只是在描述自己的生活,描述自己看到的一切。

不沟通也能活着(讲讲如何生活吧)(2)

这样的散文是否高明?你该如何用价值来评价一本文艺小散文呢?若是阅读给你带来了欣喜和向往,这就应当是有价值的,如果她点明了你的迷惑,给你指引了新的方向,那么她就应该是你的挚爱。文字不仅仅是讲述故事,有时也是描述情感,描述自己在一段人生中的感悟。

写作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个作家在不同时期写的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个作家的成长,尤其是创作这样的散文,她的生活轨迹都在你的眼中,她读的书,做的事,都这样清晰呈现出线性的状态,向生活的流水般的节奏,一不留神一本书就走到了结尾。

不沟通也能活着(讲讲如何生活吧)(3)

就像我们会好奇她人的生活一样,这本书也好像是一种窥探的窗口,作者主动将自己剖开来分享给他人,但是总是点到为止。你可以将每个细节都联系到自己身上,于是阅读也变得极为轻松,这些段落确实像是告白,不知道它为何来迟了,也许是刚刚好呢?

#冬日生活打卡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