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毛主席的女儿李讷转眼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这一年,李讷鼓起勇气向家人提出,自己有了想嫁给的“意中人”。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意中人”竟然是北戴河管理处的一名普通服务员!

李讷的这一决定,引来了母亲的强烈反对,但毛主席对这段婚姻非常地支持,并在两人成亲时送上了装了满满一大包的“嫁妆”。

(李讷与服务员结婚)(1)

(毛主席与家人合影)

那么,毛主席为何会支持女儿李讷的这段婚姻?在婚礼上,主席送给李讷夫妇满满一包的“嫁妆”究竟是什么?

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主席的女儿李讷和她的一段婚姻。

(李讷与服务员结婚)(2)

(毛主席与李讷)

1940年8月3日,一名女婴在陕北延安的中央医院里呱呱坠地,她就是后来的李讷,是毛主席一生中最后一个孩子。

从李讷刚出生的那时起,毛主席就坚持要求工作人员将她视作普通百姓家的孩子,绝不搞特殊化。从李讷出生,登记,到住院和后来上学,毛主席都让工作人员转告医院:这是一名“沈姓”普通基层员工的孩子,按照正常待遇安排即可。

(李讷与服务员结婚)(3)

(毛主席与李讷)

后来,等到李讷年龄稍大一点,要准备送到学校就读后,有一名叫王鹤滨的保健医生向毛主席请示,李讷家长的这一栏怎么填,毛主席说道:“既然你是带她出来的,那就填你嘛。”就这样,李讷在童年时期多了一名“王爸爸”。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李讷都是靠着化名度日,直到后来毛主席才给她取了一个确定的名字。有朋友可能不禁会感到疑惑:毛主席给自己的小女儿取名,为什么不用父姓或母姓,而是用了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李”姓呢?这其中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

(李讷与服务员结婚)(4)

(毛主席家庭合影)

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胡宗南率领数万国民党大军直捣延安。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和给其他解放军部队争取时间,毛主席率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解放军和敌人开展起了“蘑菇战术”,史称“转战陕北”。

主席等中央机关干部以自身为饵,吸引胡宗南大军的决策非常有魄力,但这无疑也为自己增添了诸多危险。因此,为避免胡宗南大军的追击,毛主席等人纷纷给自己起了一个化名,比如毛主席在当时的化名是“李德胜”,意思是“人民理应得胜”,周恩来的化名是“胡必成”,任弼时的化名是“史林”等等。

(李讷与服务员结婚)(5)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向众人坦言道:自己一生中用过的化名很多,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李德胜”这个化名,所以“李”后来也就成为了毛主席两个女儿的姓。

那么,毛主席女儿的名为什么叫“讷”呢?这个字源于《论语》中“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一个有才干的人往往不善言辞,却善于行动”。一个简简单单的“讷”字,饱含了毛主席对自己的女儿将来成为一个实干之人的期望。

(李讷与服务员结婚)(6)

(毛主席与李讷)

李讷长大后,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青年时期的李讷,养成了毛主席爱看书的习惯。无论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国学经典作品,还是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俄国文学作品,李讷都照看不误。此外,李讷还写得一手好字,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的天赋也并不亚于自己的哥哥毛岸青,这让毛主席对她既欣赏又喜爱。

在家庭教育和自身兴趣的熏陶下,李讷决定攻读北京大学历史系。1959年,李讷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如愿以偿地念上了自己心仪的学校。在历经7年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生涯后,李讷从北京大学毕业。

(李讷与服务员结婚)(7)

毕业后的李讷,面临着和老百姓一样“立业”与“成家”的两大难题,对此,毛主席一如既往地坚持了“绝不搞特殊化”的原则。在工作方面,李讷转入《解放军报》中担任编辑一职。在初入报社时,李讷用的是“肖力”的化名,谐音就是小李。直至李讷离开《解放军报》报社,社内的同志都不知道李讷是毛主席女儿的真实身份。

李讷年轻时从事报纸编辑行业这点,与毛主席年轻时的经历十分相似。毛主席在学生时代,就曾试图创办报刊,担任编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湘江评论》。在毛主席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他常常笑着说道:“我自己在年轻时,只想过做两样工作,一样是回乡教书当个教员,另一个就是到报社当个记者。”

(李讷与服务员结婚)(8)

(毛主席在看报)

即便是在担任国家主席后,毛主席依然笔耕不辍,坚持在报纸上写作。据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员李银桥回忆称:“毛主席平日里的生活费用,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主席给报社写稿或自己出版文集的稿费。”

因此,在李讷从事报纸编辑行业后,毛主席时常与李讷聊天,谈报社工作的内容,谈大学青年的思想。李讷也经常把自己的文章拿给父亲看,虚心请教,让毛主席指出其中的不足。

(李讷与服务员结婚)(9)

而李讷在大学毕业后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成家”了。对于女儿未来的恋爱与婚姻问题,毛主席一直采取不干预的态度,认为这都应该是李讷自己决定的事情。但是,毛主席对李讷的恋爱与婚姻只提过一点要求:那就是不能攀附高官。

但是,在李讷的婚恋问题上,她的母亲倒是十分积极,在1968年为李讷介绍了一名浙江当地姓张的文艺青年。起初,李讷与这名青年聊得十分投机。但是,在李讷母亲得知这名青年平日生活里有点独断专行,自行其是后,就在没有告知李讷的情况下,要求这名青年与李讷断掉了联络。

(李讷与服务员结婚)(10)

因为工作需要,李讷从《解放军报》的报社中被调到地方“五七干校”工作。尽管李讷从未被父母娇生惯养过,但毕竟她是一个女生,干不动太多的重活。童年时期的她,身体状况也一直不是很好。因此,在“五七干校”从事体力工作后没多久,李讷就倒在了病床上。在得知李讷的真实身份后,当地干校的工作人员都对李讷客客气气,很少与李讷掏心掏肺地聊天相处,这让李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

正在李讷为之苦恼时,一名叫小徐的青年走进了李讷的生活。相比北京大学出身的李讷,小徐并没有接受过什么高等文化教育,仅仅是北戴河管理处一名普普通通的服务员。但是,他对李讷十分地体贴照顾,而且有着李讷性格里没有的开朗、外向的一面,因此博得了李讷的好感。

(李讷与服务员结婚)(11)

(李讷与李敏)

在两人一起劳动、打球、聊天的过程中,李讷与小徐慢慢摩擦出了爱情的火花。1970年,李讷转眼间进入了“三十而立”之年,是该为自己的家庭考虑一下了。想到父亲可能此时正在忙着国家上的工作,李讷决定先把自己想和小徐成亲的想法告知母亲。

但是令李讷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和小徐的这桩婚事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母亲认为,李讷无论如何也不能跟一个仅仅是初中文化水平的服务员在一起。但李讷坚持认为小徐为人艰苦朴素,家庭又是工人出身,是没有问题的。为此,李讷还和母亲在庐山大吵一架,最终谁也没能说服谁。

(李讷与服务员结婚)(12)

无奈之下,李讷只好写信给了父亲,让毛主席为此事“评评理”。毛主席得知后,非但没有责怪李讷,而且还为自己的女儿能自己找到一个心疼她的人十分高兴。不管贫贱富贵,自己的女儿能生活的幸福,就是对一个父亲而言最大的安慰。

见到毛主席对这段婚姻十分支持,李讷的母亲只好不再表示反对。但是,在李讷即将准备婚礼之际,毛主席还是对李讷提出了一点要求:那就是婚礼要从简,不可扰民,不可为当地的干部和人民带来不便。1971年9月,李讷和小徐在当地的五七干校内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

(李讷与服务员结婚)(13)

让婚礼上的李讷感到些许遗憾的是,自己的父亲因为工作,无法参加自己的婚礼,见证自己一生中幸福的时刻。但令李讷感到十分惊喜的是,尽管父亲没有参加自己的婚礼,但还是委托汪东兴让警卫员给李讷带来了庆婚的“嫁妆”。当一名姓路的警卫员,不远千里将这个鼓鼓囊囊的“嫁妆”送到婚礼现场时,很多人都好奇毛主席送给李讷的“嫁妆”究竟是什么。

当李讷打开父亲委托送来的包裹时,她惊讶地发现父亲送来的是总计39卷的《马克思、列宁选集》。

(李讷与服务员结婚)(14)

(《马克思、列宁选集》)

父亲此举,是想要告诉李讷夫妇二人,即便是成家立业,也不要忘记学习,更不能忘记自己身为共产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责任与使命。在毛主席赠送李讷夫妇《马克思列宁选集》中,或许还暗含了自己对李讷婚姻的祝福。

1843年,德国贵族燕妮·威斯特法伦不顾家人反对,执意嫁给投身革命,一贫如洗的马克思。临别之际,她对家人说道:

“爱情不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势均力敌。”

(李讷与服务员结婚)(15)

(燕妮与马克思)

而历史上的革命家列宁夫妇,也有着相似的命运:列宁的夫人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同样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1898年,她不顾家族的名誉,执意与投身革命的列宁成婚。

马克思夫妇、列宁夫妇,都用投身革命的理想,书写了一段为人民服务的人生和那个年代充满热血的爱情佳话。对于李讷,或许毛主席也同样抱有着这样的期望。

(李讷与服务员结婚)(16)

父亲的良苦用心,让李讷为之感动不已。李讷与小徐成婚后,过上了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平民百姓婚姻里的柴米油盐,同样困扰着李讷。因为自己身体孱弱,外加上一堆家务,李讷结婚不久之后再次病倒。当地的工作人员得知后,强忍酸楚,将李讷一家的生活状况汇报给了毛主席,表示能不能把李讷从江西接到北京来治疗。

谁知,毛主席听到后断然拒绝:“要看病,就在当地看。县里不行就市里,市里不行就省里。江西百姓那么多,谁能看病个个都到北京?我说过,对她不能搞特殊化。”

(李讷与服务员结婚)(17)

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位严于律己,严于教育的父亲和一代人民领袖。体悟到父亲良苦用心的李讷,从此决心扎根于此,成为一名出身平凡,但愿为伟大事业献身的共产主义奋斗者与接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