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花,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挑花,抽纱工种的一种,亦指刺绣的一种针法,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也称“挑织”、“十字花绣”、“十字挑花”。挑花是一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刺绣工艺。在棉布或麻布的经纬线上用彩色的线挑出许多很小的十字,构成各种图案。一般挑在枕头、桌布、服装等上面,作为装饰。挑花在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地区较广,尤为普遍。

望江挑花工艺简介(大美非遗挑花)(1)

史载,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最初产品为头巾、衣边、门帘、帐沿、床围等,是农家妇女用来外出打扮和装饰居室的。全国解放后黄梅县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普查黄梅挑花作品,搜集了一千多件明清两代诸如头巾、抹腰、围猎之类的作品,由黄梅县民间文化研究专家余娼青先生编辑成一部图文并茂的《黄枷桃花志》。古代黄梅挑花幸存实物年代最早的一件距今有550余年的历史。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黄梅县南部长江边系山发掘一座明代嘉靖41年的古墓。墓中女,尸头上搭的一条方巾,上面就有黄梅挑花,因年代久远腐烂严重,这方珍贵的头巾最终没能保存下来,但当年黄梅县文化馆干部余绍青拍有照片资料。

望江挑花工艺简介(大美非遗挑花)(2)

从世代黄梅挑花艺人口传心授的黄梅挑花史分析,黄梅挑花起源与黄梅南部长江冲积平原上盛产棉花紧密相连。今天,黄梅是国家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有百里棉乡之称,其棉花生历史十分悠久。由于这里的棉花产量大、棉质好(纤维长),黄梅梅乡妇女便用土织布机自纺棉纱自织布,这种,布被称作大布,染成青色后称为元青布。一开始,妇女们将这种布剪成两尺见方的方巾搭在头上,或走亲访友或下地干活,用于遮阳揩汗,称之为头巾,后来爱美的妇女们发现板色的头巾不好看,便试着在上面挑制花纹以装饰,而有花纹图案的头巾确实比板色头巾好看多了,受此启动,她们便将挑花花纹移植到其他装饰物上去了,久而久之,挑花制品便首先在黄梅农家妇女中流行开来。

望江挑花工艺简介(大美非遗挑花)(3)

挑花的手法多种多样,有单面挑、双面挑;有素色挑花、彩色丝线挑花;也有在同一产品上有挑有绣有补。挑花的图案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经过巧妇们千针万线的描绘,使窗帘、手帕桌布、挎包、衣服、虎头鞋、猫头鞋、背囊等用品上增添了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装饰,令人爱不释手,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挑花严格按照底布的经纬纹理数丝而绣,其针法以十字挑针为主,每针拉一对角线,两针架成一个斜“十”字,组成基本单位,并以此组合各种纹样。十字挑针只求正面纹样的完整,反面针迹为直线排列。除十字挑针外,还有密针铺花,即紧密铺线,形成的纹样正反两面相同而黑白互变;单针纤花,即单线纹样,正反纹样完全相同。

望江挑花工艺简介(大美非遗挑花)(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