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周人用的食器,大家最熟悉的一定是作为肉食器的“鼎”,它作为青铜重器也在“宅兹中国”的展览中以各种造型和大家见面。而今天我们要来聊聊的,是特展中出现的另一类周人常用的饭食器,簋(guǐ)、盨(xǔ)、簠(fǔ)。它们有着相似的名字、相似的造型,一起来深入了解下吧!

01簋(guǐ)

簋是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皿,以圆为主,偶有方器。在商代出现以后,逐步成为青铜礼器序列中一种主要的器物。簋的器耳多样,商代有无耳簋,周代簋基本带有器耳,有兽首耳、环耳、附耳等,有的耳下又有垂珥。至西周中期,簋的使用逐渐制度化,按照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严格规定使用的数量,一般是以偶数组合与列鼎配合使用,列鼎与列簋是周人礼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春秋中期以后,簋不再像之前那么流行,仅在传统的礼器体制中尚有所发现,但形制有较大变化。战国以后,簋在青铜食器中已极为少见。

金环日食原理详解(上博导赏周人食器知多少)(1)

王妊簋

西周早期

洛阳博物馆藏

金环日食原理详解(上博导赏周人食器知多少)(2)

陈侯簋

西周晚期

上海博物馆藏

02 盨(xǔ)

盨和簋的作用相同,也是用来盛放黍稷稻梁的饭食器。从形制上来看,盨更像是椭方形的簋,一般成偶数组合出现。盨一般有盖,有纽可却置,往往有柱足和矩形纽。盨出现在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进入春秋以后盨几乎绝迹,但偶有发现。

金环日食原理详解(上博导赏周人食器知多少)(3)

召伯虎盨

西周晚期

1993年洛阳东郊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金环日食原理详解(上博导赏周人食器知多少)(4)

应侯爯盨

西周中期

1992年平顶山市应国墓地M84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

研究院藏

03 簠(fǔ)

簠是盛食器。整体造型为长方体且棱角分明,器身与器盖呈对称,形状大小相同,可以互相扣合,为了方便使用,一般在器身两侧会有用于提拉的器耳,将器盖却置就可以盛放黍、稷稻梁等。簠在西周早期开始出现,盛行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以后基本消失。

金环日食原理详解(上博导赏周人食器知多少)(5)

陈侯簠

春秋早期

上海博物馆藏

金环日食原理详解(上博导赏周人食器知多少)(6)

宋公栾簠

春秋晚期

1978年固始县侯古堆M1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

研究所藏

下面这个表格,可以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这三种器物之间的区别:

器物名称

造型特点流行时期
圆器为主、偶有方器,西周中期后多有盖 商代晚期至

春秋早期

椭方形为主,一般有盖可却置 西周晚期
长方体且棱角分明,器身与器盖对称,盖可却置 西周晚期至

战国时期

通过上文的对比,希望大家再次走进展厅时可以区分出这三种仿佛兄弟一样的饭食器,并正确念出它们的名字!

结语

周人主流饭食器的不断变化,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周文化“重食”的特点。而“重食”的文化习俗也并非一蹴而就,在西周早期墓葬中觚爵酒器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仍然很大,青铜礼器组合中有着“酒食并重”的局面。周人吸取殷商酗酒亡国的教训,在建国伊始就颁布了“禁酒令”,消解商人旧俗,以礼缀淫,崇尚节俭,不断巩固从商王朝继承来的政治地位和疆域的合法性,使天下人承认其“共主”的身份,并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套礼制规范,直到西周中期穆王改革之后,随葬组合中酒器逐渐式微,具有彰显等级身份作用的包含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的完整随葬礼器组合走向完备,这才有了被后世奉为圭臬的周礼。

金环日食原理详解(上博导赏周人食器知多少)(7)

展览名称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展览日期

2022年7月30日-10月23日

展览地点

上海博物馆

第一展览厅

✻温馨提示:上海博物馆实行实名制网络预约,您可通过上海博物馆官网、官方微信进入预约通道。

上下滑动查看

参考文献:

[1]张闻捷,刘锴云. 西周初年周人墓葬中酒器与食器的变革[C]//.芳林新叶——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二辑).,2017:21-32.

[2]李零.商周铜礼器分类的再认识[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11):21-36.

[3]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 上海博物馆 •

编撰丨许乐菲

学术支持丨胡嘉麟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