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原文究竟是“是人”还是“斯人”?

孟子的主旨是什么(孟子的原文究竟是)(1)

孟子的主旨是什么(孟子的原文究竟是)(2)

战国以前的文献基本都没有原文,都是秦汉以后复述的,而且唐代以前也很少有书籍或碑刻流传。

那以什么为准呢?所谓从善如流,用大白话就是随大流儿。

“斯人”,就是“此人”的意思;“是人”,也是“此人”的意思,这里的“斯”和“是”都是通假字(通“此”)。

有人说,这里的正字是“此”字,其他字都是通假,借过来的。

但是,此的本义是止,并不是代词。

所以这里头没有正字,“此”也不是正字,“此”也是借过来用的,在汉字中叫做“假借”。

汉字中的代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基本上都是假借别的字。

那么,依据什么来借字呢?

是依据“读音”,而不是字义——某一个代词可能借用多个字义不同,但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比如,此、斯,是,兹,这四个字都是同一个代词(同音sī,“此”或“这个”的意思,比如兹事体大)。

重点来了,所谓的代词其实是个读音,借过来的字是用来注音的,而不是用来表意的。所以,此,斯,是,兹。都相当于是这个代字词的拼音。

那么,“斯人”和“是人”哪个字更合适呢?

汉字系统很奇特,跟拉丁文字系统有很大的一个区别:即书面语言与口头语有很大的区别,有时甚至天壤之别,我们通常称为文言和白话。

有些字是只用于文言的,而很少用于口语,比如知乎者也哉(当然孔乙己例外[捂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言比白话更高级,不论是用词用字还是修辞、语法。因此很多字在无形当中就分出了高低贵贱和等级出来。

比如,“给”字,在文言和白话中都是供应、给予的意思,但是读音却不同——在白话(口语)中读gěi,在文言(书面语)中读jǐ,即所谓的“文白两读”。而且在我们的文化中,文言比口语读音要高级、大器。

比如“壳”字,文言读qiào,白话读ké,而且认为qiào比ké高级大器(地壳,蛋壳)。

再比如,“此人”比较接近白话,算是文白通用。但是“斯人”却只用于文言(或诗词),白话中基本不用。

那么相对来说,“斯人”就比“此人”用法高级,并且在书面语言中,基本上都用“斯人”来代替“此人”。

不仅是“斯人”,单字的“斯”经常在文言中来代替“此”,比如“生于斯,长于斯”(也有“生于兹,长于兹”之说,这又是一个此,斯,兹同字的例子)。

“斯人”不仅高级,而且诗意,因此诗词歌赋中多用“斯”来代替“此”。

相反,“是”字在文言和书面语中并不常见,在诗词歌赋中也不常见(特别是当做代词“此”来用)。“是”算不上高级,但也还可以,也算不上低级。

总体上,“是人”不如“斯人”高级,也不常见常用。

如果要回归汉字的传统,孟子写的应该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不应该是“是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