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艺术作品的价值结构

对待艺术作品的三种态度:

其一:英伽登,科学地考察

其二:文克尔曼,道德批评

其三:宗白华,审美态度

1、艺术的认识价值

所谓艺术的认识价值,是以主体的认识能力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客观性质的艺术价值属性。它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艺术帮助人们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本质内涵。

这种认识价值可以从两方面来了解。

首先,从艺术生产角度看:

艺术家以一种形象思维方式表达了艺术家对于自然与社会的理解与认识,任何艺术生产都是文学艺术家运用文化符号再现、表现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认识的活动。

其次,从艺术消费的角度看

艺术作品是一种帮助人们理解与认识自然与社会的独特文化符号,正是通过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人们才更加了解了自然的美丽、社会中的善恶以及心灵中的美丑,并由此增加许多在人类其他精神活动方式中无法获得的生活经验与智慧。

2、艺术的伦理价值

所谓艺术的伦理价值,是以主体的意志能力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艺术价值属性。

艺术的伦理价值的两种形态

一种是与个体的自由意志密切相关,这时艺术创造往往成为一种个体反抗现实的精神工具,这时的艺术作品不是为了艺术本身而存在,而是成为艺术家表达其人生理想与实现其精神价值的一种手段。

比如象征主义的文学家爱伦·坡认为是个就是纯粹个人化的追求。

艺术伦理价值的另一种形态则是艺术家成为他的时代的精神发言人,这时他所表达的艺术理想也就超出了个体或者艺术团体的狭小范围,成为一种时代进步的象征。

3、艺术的审美价值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以主体的想象力为根源而产生的种属于艺术自身的价值属性。

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艺术作品所展示的精神境界,可以帮助人们充分体验到人类艺术创造的精神魅力。

首先,它是一种超越于艺术认识价值之上的艺术价值形态。

其次,它还是一种超越于艺术伦理价值之上的价值形态。艺术的多元价值须通过审美价值才能间接实现。

二、审美变形机制

所谓的审美变形,是指人类运用其以想象力为核心的主体审美创造能力,通过激活和塑造人类精神活动所获得的意识形态材料,使它们摆脱认识属性与伦理属性的功利性束缚,从而使人类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得以表达出来。

1、艺术主体的“陌生化”原理

“陌生化”是指艺术主体的艺术生产过程中,通过主体内部的审美变形活动,突破主体被认识结构所束缚的想象力与审美感觉,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艺术感受与审美体验的过程。

提供一种与日常世界截然不同的陌生的感受与生活幻象。

一方面,艺术主体的陌生化是一种获得“艺术家的眼光”的过程。

另一方面,艺术主体陌生化还是一种消解艺术活动中认识内容的过程。

2、艺术对象的“审美外观”

所谓艺术对象的审美外观,是指艺术主体把经过内在审美变形活动而获得的审美形式与经验投射在艺术对象身上,从而把艺术对象固有的物质材料性转换为一种超越于其现实功利性关系之上的审美形式的过程。

艺术对象审美外观的提炼,是一 个超越意志活动与社会功利性局限的过程。通过这种对于对象世界审美外观的提炼与创造,它把我们日常生活世界从机械、固定、僵化的文明异化中解脱出来,成为在审美发现中千姿百态的艺术世界。

王安石的《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艺术概论的美学特点(美学概论艺术美)(1)

三、什么是艺术美

1、20世纪关于艺术美的重要观点

艺术美受到美学研究的重视,实际上是与19世纪下半叶以来所谓美学研究的“自下而上”运动直接相关。

强调从审美经验出发研究艺术与研究美学本身。

杜威:“ 艺术即经验”

美和艺术本身就是一种人类生活经验,因此从经验出发也就是从感性对象出发的科学研究方法,它可以避免从从抽象概念出发所进行的“本质主义”研究。

艺术概论的美学特点(美学概论艺术美)(2)

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 形式”

真正的艺术就在于创造“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创造也就是一种审美变形活动,它一方面表现为“简化”,即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提取出来。另一方面就是“构图”,即线、色的关系和组合。

如果说“简化”的目的在于剔除艺术活动中的非艺术杂质,那么“构图”则是把艺术家经过“简化”过程获得的“情感意象”“翻译” 出来,把艺术家心中那种“深刻而普遍的感情”表现出来。

苏珊.朗格:“表现性形式”

“艺术符号是一种有点特殊的符号,因为虽然它具有符号的某些功能,但并不具有符号的全部功能,尤其是不能像纯粹的符号那样,去代替另一件事物,也不能与存在于它本身之外的其它事物发生联系”。

2、艺术美的主体根源

艺术美的本质是主观经验中的东西。它本质上是一种能够产生审美幻象的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它是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对立在主体的审美变形中被导向一种想象性的和谐关系中的生命机能。

首先,从艺术产生角度讲

只有通过审美幻象对于生活本身的认识反映与功利欲望的超越,才能把真实的生活艺术化与虛幻化而创造出一种类似的世界。

其次,从艺术消费的角度讲

艺术美的享受离不开读者想象力的积极参与。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物态化或文本化了的审美幻象,它的消费也需要用积极活跃的想象力来激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