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仁

两校的由来和发展

成都纺织工业专科学校和成都纺织工业学校,是四川省西南 地区培养中,高级纺织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历经沧桑,校名多次 变更,校址数度迁移,其发展甚为艰难、曲折。 学校前身是1939年在乐山创办的中央技艺专科学校,1950 年更名为国立乐山技艺专科学校(简称乐山技专)。该校是一所多 科别的轻工业专科学校,设有皮革、化工、农产品制造、造币、纺织、 蚕丝诸科。1951年10月,西南工业部领导该校后,即将农产品制 造科并入西南农学院。1952年全国开展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该 校改为纺织专科学校,造纸科并入四川化工学院(原川南工业专科 学校)蚕桑科并入西南农学院,校名改为重庆纺织专科学校,校址 仍在乐山。1940年创建的成都高级染织职业学校以及遂宁农业技 术学校纺织科和广元师范学校初级技术班也合并到此校。1952年 1月,遵照中央教育部关于统一中等技术学校名称的规定,改重庆 纺织专科学校为四川纺织工业学校,并交由西南纺管局领导。经过 这次调整后建立的四川纺织工业学校,设有大专部、中专部和初级 班3个部分,当时戏称为“五世同堂”大学生和带红领巾的初中学生同在一个学校。

成都纺织专业技术学校 成都文史资料我对成都纺织专科学校的片断记忆(1)

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时期(1939年4月1950年10月)(图源:百度百科)

1953年5月.高教部决定对四川纺校再次调整,将大专部纺 织专科调整到天津大学纺织系、印染组调整到华东纺织工学院、初 级班毕业后停办。经过两年院系调整,昔日多科别的专科学校,变 成了一所专门培养纺织工业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学校规模缩小 学生450人,设置棉纺、棉织、印染3个专业。

1954年10月,成都九眼桥新建校舍落成,学校开始迁往成都 新址。1955年7月,学校由中纺部直属,改名为纺织工业部成都纺 织工业学校(简称成都纺校),决定将学校规模扩大到学生1200 人,增设丝绸专业。1957年2月,合并在成都磨子桥新建的成都丝 绸学校(该校新校舍未建成,即在重庆借用落棉加工厂房屋招收学 生308人,设有制丝、织绸两个专业,学制4年)校名仍为成都纺 织工业学校,学校迁磨子桥,原九眼桥校舍除实习工厂保留外,交 四川省纺织设计院使用,合并后的成都纺校,设有棉纺、棉织、制 丝、丝织4个专业。

成都纺织专业技术学校 成都文史资料我对成都纺织专科学校的片断记忆(2)

成都纺专(图源:百度百科)

1957年5月,纺织工业部将成都纺校交西南纺管局领导。当 年底,国务院撤销各大行政区,西南纺管局随之撤销,成都纺校改 由四川省轻工厅领导。1958年初,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指示省轻工 厅,在成都纺校基础上开办高等纺织学校。同年12月批准成立成 都纺织工业专科学校(简称成都纺专),成都纺校改为成都纺专的 附属中专部。成都纺专成立后,仍属省轻工业厅领导,其教学业务 由省高教局领导。成都纺专于1958年秋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学 制3年。设棉纺、棉织两个专业。1959年设棉纺、制丝两个专业 1960年设棉纺、染化两个专业,3年合计招生人数245人。中专部 设有棉纺、棉织、制丝、丝织、印染、电器、麻纺、针织、化纤等10个 专业。1959年在校学生达1149人,已接近该年纺织部规划1200 人的规模。

成都纺织专业技术学校 成都文史资料我对成都纺织专科学校的片断记忆(3)

成都纺专运动场(图源:网络)

1960-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期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年学校奉命恢复成都纺织工业学校原 名,撤销成都纺织专科学校,大专部停止招生,现有班级继续学习 直至毕业,中专部立即停课。1963年省人委又决定将纺校磨子桥 校舍无条件交给四川省财贸干校(以后成为四川省军区所在地) 同年,省轻工厅与省教育厅商定,成都纺校以原九眼桥老校址,与 三瓦窑成都十二中交换。省轻工厅,高教局同意在新址复课。复课 原有11个专业裁并为棉纺、机织、制丝3个专业,学制为4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纺织工业发展迅速。1982年,政协 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提议将成都纺校恢复为成都纺织工业 专科学校。1984年12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成都纺织工 业专科学校,学制3年,成都纺校仍保留,另选校址。

1985年秋,成都纺专开始招生,设有棉纺、棉织、染整3个专 业,因中专校址几经周折,迄今尚未确定,两校仍在三瓦窑原校舍。 至1993年秋,学校大专有棉纺、棉织、空调、针织、印染、机电、外 贸、制丝、丝绸9个专业,中专有棉纺、棉织、化纤、针织、纺机、纺 织、丝绸7个专业,共有学生1790人。

学习苏联经验

1950年我参加了成都中等学校寒假教师集中学习后,翌年即 由志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调到成都高级染织职业学校,担任工厂 管理课程教学。建国初,教育制度基本沿用旧制,工厂管理课只有 毕业班开设。1952年党中央号召向苏联学习,工厂管理课程按照 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改为纺织企业组织与计划及成本核算与 技术报表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也同其它专业课一样,只有大纲而 无教材,由自己编写讲义。好在当时中纺部翻译了一套苏联高等学 校用书《纺织企业组织与计划》,我根据这些书籍和资料并参照中 国人民大学编写的通用教材《工业企业组织与计划》编写讲义。讲义质量很低,教学效果不好

1954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改进中等专业教育的决定》中提 出,要学习苏联经验,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从此,学校进入了全面学 习苏联经验的阶段。当年秋后,学校从教育理论、教学计划,教学大 纲到教材、教法和组织管理等,全面照搬苏联经验。

在教育理论上,学校组织我们全体教师学习凯落夫《教育学》 按照教学计划,每周36学时,各科必须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 进度大,时间紧,师生负担过重。当时为了赶作业,大部分学生放弃 了假日休息,他们说,“我们没有星期日,只有星期七”。

成都纺织专业技术学校 成都文史资料我对成都纺织专科学校的片断记忆(4)

成都纺专俯瞰图(图源:网络)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习苏联的课堂教学6个环节的经验,即 组织课堂,复习旧课,总结复习内容,讲解新课,布置课外作业和巩 固新课。学校要求在各课时分配好时间,编写课时授课计划,还购 置一批闹钟专供教师在课堂掌握时间。我在执行这种教学方法时, 总觉得太呆板,不问每课内容一律套那6个环节,有时不得不把在 一个课时可以完整教完的内容,跨课时讲授,有时课程内容可以发 挥的,也只有割爱了。在成绩考核方面按苏联的经验分考试课和考 查课两种。我教的成本核算与技术报表属考查课,考查成绩主要根 据平时课堂提问、小测验、作业完成情况评定及格或不及格,纺织 企业组织与计划属考试课,考试方法有口试、笔试两种。口试时,学 生依次进入考室,抽签决定试题,准备半小时后,即向老师口头回 答这种考试,有其优点,但所用时间较长,教师辛苦,学生紧张,学 校并没有普遍采用,我的课一直用笔试,考百分制为5级记分。

成都纺织专业技术学校 成都文史资料我对成都纺织专科学校的片断记忆(5)

成都纺专教学楼(图源:网络)

根据教学计划,1955年起在毕业班中开始毕业设计。这项教 学方式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主要搞新厂设计,由专业课教师承担主要指导 任务,我教的辅助专业课也要参与指导设计任务。我的指导任务是 在学生毕业设计中学会新厂工艺设计后所需用工人数及论证劳动 负担系数并国算新厂产品成本。整个毕业设计的任务是繁重的,那时我是班主任,每天晚上一二点吆喝学生回寝室睡觉(正规时间 10点钟下自习)。设计完成后还要进行毕业设计答辩。1956年7 月,中纺部任命学校校长,指导教师和校外工程师组成国家考试委 员会,主持毕业设计答辩。在答辩会上,考试委员会成员都可以对 每个学生设计提出理论和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要求当堂回答。这种 考试实质上是国家对毕业生的验收,也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一次 全面检查费但仅进行两届即因多种原因停止。

我觉得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学校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学 秩序良好,教学质量提高,总的情况是好的。缺点是生搬硬套,结合 实际情况不够,师生负担过重。

勤工俭学大办工厂

1958年大跃进中.全国教育界开展了教育革命,提出了“又红 又专”的号召,掀起了勤工俭学运动 。

学校根据教育方针,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普通劳动者,除 在教学计划调整压缩大部分课程外,生产劳动时间相应增加。学校 大办工厂,建立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劳动基地,原实习车间改为 勤工工厂并建立了三个车间,一个是棉纺织车间,1958年2月10 日即投入生产,计有纱锭3300锭(运转1200锭)自动布机10台 一个是缫丝车间,利用礼堂作广房,设备是从日本引进的自动缫丝 机2台(当时一般的厂都没有)及前缫设备,1958年7月10日开 始投产:一个是利用医务室房屋建立金木工车间,计有车、铣、刨 钻等机床15台。3个车间,三班运转,生产正式纳入国家计划。

在大办工厂期间,学校安排教师一边教学,一边生产劳动。开 始安排我在棉纺织车间搞管理工作。从来没有接触过实际的我,接 触实际就像小足女人走路一样,放开了足反而走不来了。学校又派 几位调干生来协助我。他们中有的原来是搞会计的,有的是搞统计的,有的是搞计划的,我和他们一道逐步建立起了帐册、报表等一 套适合勤工工厂的原始记录,搭起了基础管理的架子,我又深入车 间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与他们一道研究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棉纺 织车间生产不久,便生产出一等一级棉纱。当时我是《成都晚(日) 报》通讯员,就及时把生产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向《成都晚报》《四川 日报》《光明日报》成都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介报道,更加鼓舞群众 的生产热情。勤工工厂在学校党总支领导和群众的努力下,1958 年总产值达60万元,利润14万元;1959年总产值127万元,利润 41万元,占当年学校全年经费的120%,不仅达到自给自足,而且 1960年利润15万元.3年合计利润达90余万元。学校利用这笔钱 补充设备,改革办学条件,也减轻了国家负担。

勤工工厂的生产是纳入国家计划的.1959年我调到教育生产 办公室,负责全厂计划工作。我总结了学校办厂的经验,参加省轻 工厅举办的纺织行业厂级竞赛评比,成都纺专的勤工工厂获得特 别奖。

(作者系成都纺织专科学校教师,已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