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我想你十几年了!”
看到门外走进来的男人,腼腆的赵津伟瞬间红了双眼,他一把抱住了日思夜想十几年的父亲,眼泪止不住地流。
今天(6月19日)是父亲节,这声“爸爸”,让18年的寻找与奔赴,有了圆满的结局。
18年前,六七岁的小津伟因为贪玩爬上一辆货车,睡着后再醒来,已经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此后,他又来到杭州。
在杭州市民政部门帮助下,他在杭州健康成长,如今已经是一位帅气的小伙子,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但是,家在哪,亲人在哪,一直是萦绕在他心头的结。
十几年来,杭州市民政部门一直在帮助赵津伟寻找亲人,联系了数百个村庄、派出所,打了上千个电话,发动了全国各地几十家媒体……
今年,借助公安刑侦DNA比对技术,杭州市救助管理站从纷繁复杂的比对信息中抽丝剥茧,经过反复联系、查找、核实,终于成功找到了他的家。
十几年“双向奔赴”
父子俩终于团聚
2005年1月27日,小津伟独自出现在深圳开往上海的K198次列车上,列车员发现他身边没有亲人,就在停靠杭州东站时,将他交给了派出所。
随后,公安系统将他送往杭州市救助管理站。
当时,他不记得自己是哪年出生的,也不知道家在哪,对于父母的姓名,也只记得模糊的读音。
对于家的印象,也只剩下一些零星的片段:记得自己出生时是龙凤胎;走失之前,爸爸刚给他交了一年级的学费;他还记得家里有土炕,边上有黄河,吃的是面食,和家人看过皮影戏……
尽管印象模糊,但今天赵津伟还是一下子就认出了爸爸:“这些年我一直不停地回忆,就怕忘了他的样子。我小时候,他很瘦,今天感觉他苍老了好多。”
在杭州市民政部门的帮助下,赵津伟找媒体,网上发帖,找寻亲志愿者……相同的是,父亲马风国也一直在寻找他。
十几年来,他一边做小生意谋生,一边寻找儿子,找遍了山东、福建、安徽、江苏、东北各地,还参加过不少寻亲交流会。
为了找儿子,他省吃俭用,从未想过放弃。“他是我儿子,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放弃的。”
赵津伟脑海中对身世的模糊印象,也终于有了清晰的答案:他1996年出生,今年26岁,原名马京伟,家在山东枣庄一个村子里,父亲的名字,他也没有记错。
“那会儿他刚要上学就丢了,还不识字,我特别害怕他走歪路,更怕他在外遭遇不幸,特别感谢政府能把他养大,把他教育得这么好。”
看到儿子如今的样子,马风国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对不起爸,让你担心了十几年。”
“儿啊,能找到你,我就很开心了。”
父子俩哽咽着倾诉思念,赵津伟的手一直放在爸爸背上,不停地安慰他。
问起接下来的打算,赵津伟说,他想带着爸爸在杭州逛逛,再回家一趟,见见亲人。
“我是被杭州民政养大的,现在也在民政系统里工作,以后还是要回杭州来,好好工作,服务群众,回报社会。”
民政部门接力帮助
杭州是他的第二个家
这十几年间,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但在杭州,赵津伟还有“王爸爸”“左叔叔”“宋阿姨”……他们一直陪伴着自己长大。
赵津伟口中的“左叔叔”,就是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综合业务科科长左伟。
看到今天团聚的场面,左伟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十几年来,他和同事们一直在帮赵津伟找寻亲人,他太知道赵津伟有多么想家:“每当过节时,找他聊天谈心,他都会问,他的家人还能再找到吗?能看出他很惦记家人,尤其在万家灯火时,更能感觉到他的孤单。”
这期间,通过不断帮助赵津伟回忆家乡的点滴,摸索他当时乘坐火车的时间、动线,杭州市救助管理站锁定了大致的地理范围,再通过广泛地征集线索,一条条筛查,比对……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寻找,终于在今年获得了有价值的线索。“这么多年的努力,总算有了好的结果。”
左伟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小津伟的样子。“刚来的那会儿,他特别调皮,但很喜欢运动,打球打得挺好。”
未成年救助保护中心给每个不记得名字的孩子取名字,每年轮换一个姓氏,小津伟来的那一年轮到赵姓,于是,他就有了“赵津伟”这个名字。 在保护中心,赵津伟得到了细致入微的照顾,不但有了栖身之地,可以吃上可口的饭菜,保护中心的专业老师还定期给他上课。
老师教给他文化知识的同时,还给他做心理疏导,教给他生活上的手工技能。
成年后,赵津伟到了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生活。为了让他能掌握一技之长,福利院决定送他去学一门技术,能够更好地走出福利院,融入社会。
后来,赵津伟又去读了中专。2016年4月,赵津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杭州民政系统找到了一份工作,开始自食其力。
在杭州成长,赵津伟想感谢的人太多,“过年的时候,王爸爸(杭州市一福院原院长王荣富)经常叫我们去他家吃年夜饭,真的很温暖。”
和爸爸聊了一会儿,赵津伟还是忍不住从房间里走出来,和民政工作人员一一道谢:左叔,谢谢,真的感谢你们,辛苦了。
“终于找到家人了,下一步要找个女朋友!工资不要都花掉了,要存起来哦!”左伟一句又一句嘱咐,赵津伟腼腆地笑了。
据悉,近10年来,已有7086名和赵津伟一样的寻亲者,在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帮助下寻亲成功,找到家人。
(浙江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