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波在《虎啸龙吟》中饰演的司马懿,用计除掉了一直跟自己不对付的张郃,但是他后来哭张郃的这场戏却被剧中的儿子司马昭认为是用力过猛。令人不解的是,历史上的张郃虽然确实是被司马懿间接逼死的,但按照《虎啸龙吟》给出的剧情,张郃却是因为两次突然变傻才挂掉的。
张郃已经料到诸葛亮必有埋伏
诸葛亮奉诏退兵之后,吴秀波饰演的司马懿命令张郃为先锋官前去追击。此时,张郃已经料到了诸葛亮必然会在中途设伏,因此对司马懿的命令提出了质疑。其实,这是司马懿故意给张郃穿的小鞋。他也知道诸葛亮会设伏,但他就是想让张郃去送死。
武将出身的张郃,可能对文官出身的司马懿担任主帅感到不服气。尤其是在街亭一战时,司马懿还跑来抢他的功,大概梁子就这么结下的。此前,张郃曾经向皇上告过司马懿的黑状,说他只守不战,暗示其拥兵自重。后来皇上下旨强令司马懿出战,还威胁说如果再不出战就换帅。
司马懿用圣旨逼迫张郃出兵
面对张郃的质疑,吴秀波饰演的司马懿玩了一招移花接木。他用皇帝不久前给他下达的出战诏书来威胁张郃,“你与我皆不能抗旨不遵”。张郃无奈,明知是计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其实,张郃与司马懿并非不能和谐相处。司马懿的死守,赌的是诸葛亮的粮草供给会出问题。巧合的是,张郃当年在守陈仓的时候也是用同样的思路拖垮了诸葛亮。成语“屈指可数”的出处,就是从张郃守陈仓的这件事上来的。因此,张郃完全有能力在战略高度上与司马懿达成共识,一起拖垮诸葛亮,何至于万箭穿身而死?
也许是张郃被嫉妒心冲昏了头脑,也许他和司马懿的恩怨另有缘由,反正《虎啸龙吟》给我们展现的剧情是,张郃不理解司马懿的“拖字诀”,才使得他与司马懿的嫌隙日益加深。这是张郃在《虎啸龙吟》中第一次智商掉线,丢掉了昔日一代名将本应具备的经验。
司马懿传令让张郃继续追
按照《虎啸龙吟》的剧情,即使是在张郃追击蜀军的过程中,他也还是有机会生还的。只不过,张郃没有把握住机会,他的智商再次掉线了。
张郃第一次遇到魏延的埋伏时,曾经击退了对方。魏延其实是个诱饵,他两次出战张郃都是打两下就跑,目的是为了把张郃引到山谷里。张郃第一次击退魏延之后,传令官报给了司马懿。当时吴秀波的台词是,“让他继续追”。可是传令官来到张郃面前传达命令时,不知为何却没有说这句话,而是将命令改成了“叮嘱副都督切切小心”。
传令官提醒张郃注意安全
不知道是饰演传令官的演员记错了台词还是其他原因,但这客观上已经为张郃留下了台阶。张郃本来就忌惮有埋伏不想追,现在传令官又口传司马懿的将令让他切切小心。以张郃的智商,完全可以做做样子,缓步追击。即使司马懿将来怪罪他为何不全力追击,张郃也有话说呀——你派来的传令官让我小心,周围将士都听见了呀,你又没有手写命令,谁能证明你当时让我继续追了?
吴秀波在第二次传令时,曾经亲口说出“让他千万小心”,但在这句话之前,吴秀波还说了一句“我这就与他会合”。吴秀波这句台词的用意是在暗示张郃,我又来抢你的功了,就像当年在街亭那样。司马懿既然决心让张郃当炮灰,就绝不能看着他有生还的机会。
可惜,传令兵还没等见到张郃,张郃就已经率军杀进了山谷,随后中箭身亡。这一段,与史书中的记载是大体吻合的。
诸葛亮帮助司马懿除掉张郃
王洛勇饰演的诸葛亮在下达放箭的命令之前,曾经流露出惋惜之情。张郃是与蜀国五虎上将齐名的魏国名将,诸葛亮其实也舍不得杀。有网友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如果诸葛亮不杀张郃,而是让后者继续牵制司马懿,这会不会是有利于蜀国的一种选择呢?
其实,诸葛亮帮助司马懿除掉张郃,与当年派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当年曹操是败军,随行人马无几。而如今张郃是带兵来追,又赢了几阵,气势正盛。诸葛亮如果不干掉张郃,张郃就会没完没了地死追。因此无论是张郃来追还是换成旁人,诸葛亮都必须让他死,否则蜀军就必然要与魏军正面交锋。诸葛亮虽然不怕张郃,但如果被其拖住,再把司马懿的大军等来,那么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因此,诸葛亮虽然不希望一代名将张郃就这么窝窝囊囊地死去,但也没有别的选择。
司马懿又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张郃死后,吴秀波饰演的司马懿又开始了自己的表演。他在满营将士面前捶胸顿足地号啕大哭,但每句话都透着满满的心机。
吴秀波在此处的第一句台词是“你为国捐躯,我之过也”。毕竟追击的命令是司马懿下达的,所以这个锅别人背不得。但吴秀波紧接着便环顾四周高声地说,“我提醒他千万小心,可你还是中了贼军之计啊”。这句话,就把自己的锅给甩出去了。
随后,司马师和司马昭要把司马懿扶起来,但吴秀波又推开二人,口称“尔等小辈,焉知我跟儁乂(张郃字儁乂)情同手足、同仇敌忾”。这句台词是司马懿演戏给旁人看的明证,谁都知道他俩不对付,何来情同手足?
再后来,司马懿被人扶进大帐,但仍然大哭不止,甚至一度哭晕。虽然吴秀波饰演的司马懿经常成为戏精本精,《军师联盟》与《虎啸龙吟》也都成了司马懿专场的《演员的诞生》,但这次的花式哭丧还是令他的两个儿子也有些看不下去了。驱散众人之后,司马昭小声地对司马师嘀咕,“咱爹是不是使劲儿使太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