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先后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三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这三场战役先后贯穿着整部小说,极具战略意义。
其中:官渡之战促成了曹操一统北方;赤壁之战是三足鼎立的奠基战,而夷陵之战则成功地维系了三国之间的战略平衡。
如果说,有且仅有这么一个人,竟然在其中的两次战役中做出了卓绝而突出的贡献、为战役的最终胜利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你可知道他是谁吗?
这个人,就是东吴老臣阚泽。
阚泽(?—243),字德润,山阴(今绍兴)人,一说宁波市慈城镇人。
赤壁大战前夕,当孙刘联盟成功地引诱曹操将舰船一艘一艘地连接在一起、成功地限制了舰船的机动性;又在群英会上,导演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一幕,为以后黄盖利用诈降来举火烧船做了精心安排。
这时候,怎样才能让曹操对黄盖“投降”这件事深信不疑就成为了这次战役成败的关键所在。
《三国演义》中,曹操生性多疑自然不必说,而且,作为久经沙场的军事家,让曹操相信黄盖真心“投降”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如果不能成功地骗过曹操,那么以后的火烧赤壁就根本无从谈起了。
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阚泽出手了。
在群英会上,阚泽敏锐地洞察出了周瑜和黄盖的战术意图后,便连夜和黄盖推心置腹地商谈,自告奋勇地去代替黄盖向曹操献降书。
被曹操屡番试探和恫吓之下,阚泽面不改色、从容应对,一番妙言终于让老谋深算的曹操对黄盖的“投降”深信不疑。
就这样,阚泽就为成功地火烧赤壁搭上了最后、也是极为关键的一块拼图。
在整个赤壁之战中,阚泽的戏份并不多,更远不如周瑜、庞统、诸葛亮、黄盖等人出彩。但是,就在不显山不露水之际,他对于战役的成功起到了十分至关重要的作用。
火烧赤壁后,阚泽似乎就从小说中凭空“蒸发”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孙刘夷陵大战的时候。
在孙权成功地夺取荆州、斩杀了关羽之后,孙刘联盟宣告破裂。
公元221年,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亲率七十五万大军征讨孙权,在刘备大军的咄咄攻势面前,孙权军队节节败退,情况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
紧急关头,阚泽再次出场了,在朝廷上下惊慌失措的情况下,他冷静地向孙权举荐由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字伯言)来统兵御敌。
面对朝廷众大臣的质疑,他指出陆逊为“擎天之柱”,并直言“若能用之,破蜀必矣”。
而面对孙权的迟疑不决,他坚定的表示“如或有失,臣愿与同罪……若不用陆伯言,则东吴休矣!臣愿以全家保之!”
在阚泽的坚定努力下,孙权终于下定了决心,任命陆逊为东吴三军统帅,来抵御刘备的七十五万大军。
故事的进程我们都很清楚,面对刘备的大军,陆逊没有选择硬抗,顶住各方压力,采用骄兵之计火烧连营,一举击溃了刘备的七十五万大军。
在危急存亡的关头,阚泽向孙权举荐陆逊为都督,间接上挽救了东吴的命运。
综合上述,在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两次关乎社稷存亡的关键时刻,阚泽都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一出手就可以扭转乾坤。
同《三国演义》的众多英雄形象相比,小说留给阚泽的篇幅和戏份的确不多。可是,他宛如是晴天的一声霹雳,响彻天地,又如是满天乌云之间的一缕阳光,璀璨夺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