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秋叶飘零

电影《理智与情感》,1995年拍摄,李安执导,由简.奥斯汀的小说改编,曾获金熊、奥斯卡等奖项。

沉淀后才是经典李安(李安版的理智与情感)(1)

简.奥斯汀(1775-1817)是英国第一位女作家,我只读过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题材范围有限,人物寻常,没有善恶较量,情节冲突起于男女青年的个性,傲慢、偏见等,误会曲解,节外生枝。最后事实明朗,隔阂消除,花好月圆。

莫说同时代展开宏大叙事的狄更斯、萨克雷,比起勃朗特姐妹之作的跌宕诡异,也显得风清云淡,大致算是小女人文学吧。

时代不同,审美趣味变化。到了20世纪,生前不太出名的奥斯汀,越来越被看好。有人说:几次趣味革命下来,文学品味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惟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经久不衰”。这评价,太高了吧?

她生活圈子狭小,生在乡下。文学创作的视野,只在熟悉的小天地里,“村镇上的三四户人家”足矣,以婚恋为主要题材。做梦也没想到,一个半世纪之后,少时的游戏之作全部出版,六部小说。

不得不承认,有些作家,有些作品,真是写给后人看的。李安拍此片,无疑有这样的背景。

沉淀后才是经典李安(李安版的理智与情感)(2)

《理智与情感》是女作家的第一本小说,写于1797年,1811年才出版。与拜伦的一夜成名,没法比。

电影中的女主角,是姐妹俩爱琳娜和玛丽安。父亲临死,叮嘱长子约翰,照顾三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和继母。可这儿子窝囊,怕老婆,老婆芬妮又不是善茬。

夫妇俩从伦敦来到诺兰庄园,继承财产。没几天,芬妮叫来弟弟爱德华,准备接管。母女四人打算投奔远亲。不料,温和厚道的爱德华,与大龄剩女爱琳娜一见钟情。芬妮慌了,赶紧打发他走人。

母女们寄人篱下,詹太太和约翰爵士人虽热情,但太闹,整日聒噪。玛丽安躲去弹琴唱歌,来了位退役上校布莱登,一下被美女征服。

玛丽安嫌人家老气横秋,不搭理。有天在外不慎扭了脚,一个小伙骑马遇见,二话不说,抱起她淋雨送回家。她一下迷上帅哥,二人坠入爱河,缠绵甜蜜。忽一日,帅哥卫乐比找个理由,去了伦敦。

沉淀后才是经典李安(李安版的理智与情感)(3)

不光妹妹,姐姐也心灰意冷无精打采。有个姑娘露西,对爱琳娜咬耳朵:你嫂子的弟弟爱德华,与我五年前私订终身,千万别说出去!

这位史小姐咋看都不顺眼,我俩(和晓瑜)认定她是芬妮的探子,让爱琳娜死心吧。后来的剧情,证明现代人脑洞有点大。

詹太太看姑娘们不开心,带她们去伦敦,找心上人。舞会上,爱德华没露脸,傻乎乎的弟弟罗伯来顶包。卫乐比没事人似的,撇清干系,身边另有个姑娘。

玛丽安大受刺激,却放不下。有事来京的布莱登,送姐俩回乡下。

玛丽安一回去,就发疯似地跑去看卫乐比的庄园。瓢泼大雨中,布莱登找到抱回来,又请大夫,又接母亲,跑前跑后。

沉淀后才是经典李安(李安版的理智与情感)(4)

玛丽安大病一场,差点儿没命,这才看清,与布莱登好了。爱琳娜则把一切埋在心底。有天爱德华来了,一家子喜出望外,她却淡淡地打发走。老二追问,这才和盘托出。姐俩互相指责,一个太冷,一个太热。

仆人传来爱德华与露西结为连理的消息。又一日,爱德华再登门,爱琳娜不动声色送上祝福。对方说,自己还是单身,露西跟他弟弟对上眼了。爱琳娜喜极而泣,大放悲声。

最后,两姐妹幸福地披上婚纱,各有所依。

就象书名和片名,爱琳娜节制理智,玛丽安感情用事。但是,理性或感性的姐俩,都不顺,都演绎了一场“被迫认清世界,痛苦绝望”的人生成长之路。只不过,一个掩得风平浪静,一个闹得死去活来。

面对爱情困境和死局,哪种态度好点儿?女作家显然赞同姐姐。安德鲁.桑德斯在《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中评道:“在她的小说里,通过对矫揉造作的讽刺,通过对克制美德的肯定,对十八世纪后期培养出来的敏感、感伤和新浪漫主义关于适度激情的主张,给予了连续不断的抨击”。

沉淀后才是经典李安(李安版的理智与情感)(5)

这种浪漫激情的滥觞,恐怕是由卢梭开的先河。到了拜伦,达到顶峰。越亢奋浪漫,命越短——陈述事实,持续不久。激情燃过,一地灰烬。理性,终究占了上风。

奥斯汀在浪漫主义方兴未艾之时,有此看法,不象容易浪漫的女性,比拜伦雪莱,更像矜持庄重的英国人。

不过,按现代健康理念,太压抑内省,易患癌症,不足取也。妹妹比较象现代人,喜怒哀乐,个性张扬,但太投入,为了一个薄情郎,几乎把命搭上,还连累家人,更划不来。

片中,还有一层显而易见的对比,就是城乡镜头。凡乡村画面,皆青葱盎然,静谧幽美,田园风光,诗情画意。到了城里,嘈杂喧闹,上流社交场合,也是摩肩接踵。甭说身临其境,看着就难受。相信多数现代观众,都会像爱德华,“只求平静安逸,”恨伦敦,喜乡下。

显然,这是导演的二度创作。虽然我在国外看到的景色,的确如是。只是,老了图清静,搬到乡下无妨。年青人要完成学业和成就事业,只好扎到人生竞技场中打拼。女作家也在25岁时,离开了乡村。

沉淀后才是经典李安(李安版的理智与情感)(6)

为何奥斯汀能在一百多年后,被人重新发现和赏识?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已然淡化情节,不再起承转合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人为痕迹太重,而是尽可能还原琐碎平淡一地鸡毛的生活原貌。人生哪有那么多戏剧性的起伏跌宕大起大落?

奥斯汀笔下,人物少,活动范围小,与意识流作家福克纳不谋而合:写好地图上邮票大一块地方即可。经历了战乱频仍满目疮痍的20世纪,人们不再对理性抱有多大期待,任由难以确定和把握的“偶然性”(存在主义哲学)摆布,在人生之旅中无望地漂泊,寄情于简素平淡的归真返朴,不再雄心勃勃实现这个那个宏愿。

再者,尽管奥斯汀推崇理性的生活态度,但她细腻刻划普通人心理的艺术性,超越了其理念前提,逼真地再现了生活的复杂和人性的微妙。

沉淀后才是经典李安(李安版的理智与情感)(7)

尤其是怎一个难字说得清的爱情,不是感性或理性对待,就可得到正面或反面的结果。不断变化的客观因素和捉摸不定的主观情绪,影响着爱的生发、渐变、结果,催生着它的纯度、深度、温度、牢度、什么什么度……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我也说不清。说不清就对了。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