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显然已成工作辅助,早早开启了“三天可见”,让一部分好友不能理解,觉得有意隐瞒什么。其实,只是利弊权衡下,不想让发日常成为负担。

前不久,有位朋友发消息,问我怎么朋友圈老不更新。我赶忙说,今天就发一条。结果找半天,微信里精妙的文章、手机相册里的美图……发之前却对自己发问三连:为什么发这个?要表达什么意思?它能表现我现在的状态吗?结果一上午过去了也没发,只能和好友表示歉意。我的微信头像可是一个冷色调的祥鸟,它发的内容不能言之无物,这是我对自己最后的倔强。

01

那个聊天对象,永远不知道是谁

当然,把关朋友圈的信息,有一个原因是,不知道谁会看到它。新加一个好友,总看头像、相册背景图,也许是颜控癌使然,也许这样能最快了解一个人。如果头像是孩子,她可能初为人母,人生重心在哺育一个健康活泼的婴儿;如果是她本人,我觉得她会把心思花在自我投资、升值上;如果是风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会是,心态平和、无欲则刚。

02

交流,分裂出不同的人格、情绪

移动时代,讲究“秒懂力”,对框里发去无数句语音,打字把手都打痛了,对方还不能理解你的意思,忍功十足的人都想甩手机。

只能优化自己的信息,提前想到他人的反应,才会避免等待回复时有过重的心理负担。不然,理解成本太高,你会被直接拉进黑名单的。

人的体内似乎隐藏着无数种人格,有的易于独处、有的善于社交,这也解释了为何“静若呆兔,动若疯兔”。有的人格就是不被理解的,让人捉摸不透:比如有时就会对很多人喜欢的东西、千篇一律的演技,刻意保持距离,这若展露在别人面前,就是难相处了。调配出自己让人喜爱的人格十分重要。

听到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人,在家西装笔挺接老板电话,结果升职了。年轻人说,电话那头的人,感觉得到你说话时的状态。文字同样传达情绪,长句和短句的效果截然不同,标点符号也能泄露心情的高低起伏。在给心中重要的人儿回信时,需常听美妙的音乐、或眺望绿色的远山,忘记此刻脑中的不快,让他感到我的欣喜与诚挚。

不同的人格、情绪交相呼应、频频登场,它不是一种病,只是隔空交流的必须。

微信朋友圈能设置三天可见原因(为什么我的微信朋友圈设置)(1)

03

演“戏”,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自己

在生活中,我有一个习惯,入戏为另外一个人。信息发出后,常看他的微信头像,用第六感去感受他是喜是悲、是忧是怒。

在朋友圈,我们扮演员工、家长、吃瓜群众……,微信分组里有“同事”“家人”“其它”等,切换不同身份,变成别人想我们成为的人,也是一个合格“微信人”的标配吧。

有次,偶像突然微信找我,啊,你知道被偶像信任的心情吗?我之前找她都小心翼翼,那天立刻接过话题聊下去,迫切的心情我怕她也感到了。

我不敢和偶像套近乎,不敢说我崇拜你,因为在一本不知名的心理学读物里知道,你表现得越重视对方,对方会轻视你的。我不想让偶像轻视我,装作努力上进,让她看到我的闪光点。其实,当时我一边回信息,一边在大街上拎着刚从菜鸟驿站取的快递,莫名其妙哭起来,哭得还很凶。隔了1分钟,才取出手机,看她最新的回复,装成一个冷静公事公办的“成年人”。

在家长面前,不敢展现自己的虚弱;在员工面前,不敢说出自己的焦虑;在偶像面前,不敢暴露自己的缺点。我们是别人眼里的自己,有的时候也忘了这是不是我们自己。

微信朋友圈能设置三天可见原因(为什么我的微信朋友圈设置)(2)

04

没法诠释“头像”

无法返回发圈状态

在朋友圈,不同模样“头像”你方唱罢我登场,有的活跃了气氛,有的却无法真正表达自己。

由于不稳定的作息习惯,我在朋友圈关注到一个朋友,她的微信头像是一棵向日葵,但有动静的时间却在深夜,她常2点发文、7点删掉,这段时间应该很多人都在梦乡,她发的内容是一些困惑、感悟,文字发自内心,像没有观众的演员,恣意盎然、没有重重顾虑。

还有一个朋友,头像是阳光热情、目光坚定的自拍照,他就比较奇怪了,在朋友圈常发配文 图片,但过了1天,保准把它删掉。有一次,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上一刻的情绪已经不能代表现在,好友们总是记住发的内容,以为这就是他的状态,甚至来解读他。但是他的变化要比别人预想的快得多。

善变的我们,在微信头像前后,活出一种方式,装成一种模样。

其实,在微信的交际圈里,不知道眼前窜动的头像,背后到底是谁,也可以认真对待每一次对话聊天;当在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被小伙伴们打上了神秘标签、不被理解,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更好沉淀自己。

不论微信的交流方式赋予了我们什么,找回真正的自己,才是与外界和解的最好方式。

微信朋友圈能设置三天可见原因(为什么我的微信朋友圈设置)(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