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主张“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依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去作为,不能为了完成一些事情,或者达到某个目标,不尊重规律地强行为之。

在《道德经》第29章中,老子说明了为什么不能强行而为: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人生不可能万事周全(万事不可强为适度最好)(1)

老子先说明治理天下不能强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取”,治理;“为”,强力去做,勉强为之;“不得已”,办不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治理天下而强力去为之,他是办不到的。老子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他认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神器”,神圣的东西。天下是神圣的东西,关系到天下人的利益,所以执政者不能凭着个人的主观意愿去改造,去妄为。

那么,如果妄为呢?结果是“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为者”是有意于施为,表面上看好像是有作为,实际上不尊重规律地妄为,必然会给社会带来危害;“执者”是有意控制,死死地把持着。抓得太紧了,就像手中紧握的沙子,反而流掉得更快。

人生不可能万事周全(万事不可强为适度最好)(2)

老子说,如果执政者硬要凭自己的主观意愿,不择手段地大胆妄为,必定招致失败;如果不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执意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社会,就会失去天下。

老子这样说,并不是要人们什么也不做,像守株待兔一样被动地等待时机,不主动发挥个人的能动性,而是要求人们不能强行而为,最好的办法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顺着发展规律去为。

老子接着又分析了为何要无为而治的原因,是因为世间的物性不同、人性各异,一切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独特方式:“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故物或行或随。”“行”是走在前面,“随”是跟在后面。既可以指事物有先后顺序,也可以指人的习性不同,有的人喜欢做先行者,有些人则喜欢做跟随者。

人生不可能万事周全(万事不可强为适度最好)(3)

“或嘘或吹。”“嘘”,是哈热气的意思;“吹”,就是吹冷风。有的要哈热气,有的要吹冷风。气息缓慢就暖,气息变化激烈就冷,也象征了慢和快的差别。

“或强或羸。”“羸”,羸弱、痩弱。也就是说,万物有的强,有的弱;人有的强壮,有的羸弱,各不相同。

“或载或隳(huī)。”“载”,坐在车上,意思是上去,可引申为成功;“隳”,通“堕”,从车上掉下来,指向下、堕落。这句话可以解作,有上升也有下降;或者,有时发展得好,有时发展得不好;或者,有时处在顺境中,有时遇到了逆境。

对于万事万物来说,老子这段话可以这样理解:万物都有自己的特性,有的前行而有的随后,有的嘘暖而有的吹寒,有的强盛而有的羸弱,有的上升而有的下降。

从处事角度来看,事物千差万别,万事万物各自其禀性,其差异性与特殊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处事的时候,不能一刀切,不能用一种标准、一种办法、一种模式去对待,而是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充分尊重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成功事遂。

人生不可能万事周全(万事不可强为适度最好)(4)

事物的发展也有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做事时要看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审时度势,适时出击,才能有的放矢。

时机成熟了,顺势而为,这样才能使之前所有的努力产生效果,自然而然地成功。

时机不到,条件不具备,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是心气浮躁强行为之。强为就意味着违背规律,就会欲速则不达,达不到预期的结果,甚至招致失败灭亡。

对于人来说,天下芸芸众生,性格各不相同。有些人喜欢奋勇争先爱打头阵,而有些人喜欢跟在后面一步一趋;有的人对人嘘寒问暖,有的人却爱说风凉话;有的人性情刚烈争强好斗,有的人却软弱可欺;有的人洁身自爱,有的人却自甘堕落。

常言说,千人千面。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性情不一样,对待的方式也应该不一样;能力不一样,要求也不应该一样;喜好不一样,相处的方式也不应该一样;情况不一样,个人的需求也不一样。

人生不可能万事周全(万事不可强为适度最好)(5)

如果对所有的人千篇一律、不加区别地对待,肯定会出问题。只有遵循人性,区别对待,才能使人各尽其能,人尽其才。

人和物都是自然的产物,“行”与“随”、“歔”与“吹”、“强”与“弱”、“挫”与“隳”,都是人与物自然而然的表现状态。无论是才人还是才万事万物,都不可凭着主观意念加以改造,而应该尊重差异性与特殊性,顺应人性、物性之自然,注重因势利导,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以,老子提出要人们去掉极端的做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去”,去掉。

“甚”,是偏执、极端,超出了常规;“去甚”,是指不要走极端,不要过度,要恰到好处。

人生不可能万事周全(万事不可强为适度最好)(6)

“奢”,是奢望、奢华,欲望超出了自己的能力以外;“去奢”,是凡事不能超出一定的规范,要有所节制,就是“思不出其位”。

“泰”,就是太,是很大很大的意思,就是过分;“去泰”,就是不要太过分,不骄纵。

“甚”、“奢”、“泰”都有过分的意思,极端的行为和做法,往往偏离正确的轨道,必然带来不好的结果。打开古今中外的历史,那些失败的人往往都具有这三个极端行为,孤注一掷的极端做法,注定成不大事的。

我们要避免“败之”“失之”的后果,就要“去甚、去奢、去泰”,去除一切极端的、过分的、骄纵的行为与做法,顺从自然规律去行事,才不失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才会取得最为理想的客观效果。

人生不可能万事周全(万事不可强为适度最好)(7)

老子劝告人们,凡事要注意适度,极端的做法不可取,凡事不要太偏执,不能钻牛角尖,不能走极端。

宋代高僧佛果禅师在舍州太平寺当住持时,他的师父五祖法演对他说要多萌戒心,并对他提出了“四戒”:“势不可使尽,福不可受尽,话不可说尽,规矩不可行尽。”

这“四戒”,说到底就是教人不要有过分、极端的行为,为人处世要在正常的规范内,守住本分。

“烦恼皆因强出头”,人类痛苦和纷争的根源就在于刚强过了分,假如大家遵循老子的教导,不强行,不妄为,人生就会幸福很多。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