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8月31日星期三。虽然时节已进秋季很多天了,但城市人群聚集的地方,气温还是明显偏高。尤其是到了下午之后,天上的太阳老公公那张盛夏骄阳的火红的脸,尤其让人看了生厌,心中虽然对气候很是疑问,很是茫然,走在路上也无法躲过骄阳的暴晒。想想昨天、前天、上一周还时不时地有雨丝飘过,再看看今天的天气炎热,今年2022年是全球气候大年的印象,让人更加认同。

2022年到今天8月31日,正好走过了整整八个月,是全年12个月的三分之二。行舟过半,可以回看。

过去的八个月,路遥知马力。

今年已是疫情的第三年,春节之前,大伙还对今年的抗疫充满了必胜和自信的信心和豪情万丈。但随后大自然就以疯狂变异病毒攻占和攻陷大上海,打了国人一个大大的耳光。什么事情都不能想当然,不能以过去的成功经验来照抄、照搬。别以为2020年和2021年抗疫两年顺利度过,就自以为今年2022年也能和过去两年一样度过。大上海的浦东浦西黄浦江两岸人民,以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抗击疫情之战,没有想不到,只有根本想不到、更加想不到。

对企业而言,抗疫的这个第三年,看的就是企业跑长跑的韧性,看的就是长期主义、专业主义和品牌主义。在三年连续抗疫下,任何同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没有直接关系的事,都不应再干,不能再干。

十天之前,2022年8月22日下午,华为内部发了一篇任正非关于《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讲话文章。活下来,有质量地活下来,是当下华为应对全球经济持续低迷,选择的道路。

京沪高铁昨天8月30日发布半年报,上半年营收仅79.28亿元人民币,同比直线下降47.49%,净利亏损10.28亿元,而对比一下去年上半年,是净利27.43亿元。高铁是全国老百姓当下出行的主要方式。

行万里路路遥知马力(路遥知马力疾风知劲草)(1)

上半年因为疫情,上海封城,下半年四川因为干旱而停电。天太热了,水利大省四川河中的水少了,导致缺电了,商场写字楼都停电了,一片漆黑,天灾变成了人祸。“天府之国”横竖成为全球气候异常导致的干旱缺电的受害者。

上海所在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称为“江南”。在上海1843年11月17日正式开埠之前,上海是江南六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和杭州府中的松江府郊外的一片河荡滩涂。长期以来,江南一直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从春天到夏天,从“天堂”苏杭江南的上海,到天府之国四川的蓉城,全球气候异常的热浪,已经影响了整个地球,从英国伦敦到日本东京,从亚欧大陆到美洲大陆。

《自然》杂志为此,有专门的长文《今年夏天为什么这么热?》。

澎湃新闻在2022-08-26下午13:24分刊发高端专访《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陈德亮:今年是气候变化转折年》。

行万里路路遥知马力(路遥知马力疾风知劲草)(2)

过去的八个月,疾风知劲草。

今年不仅是气候变化转折年,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转折年:比亚迪首超特斯拉。

四天前,2022年8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辛国斌副部长在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今年1月~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27.9万辆,销售319.4万辆,市场占有率达22.1%,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中国。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提及,2022年1月~7月,中国品牌在燃油车市场上占有率变化不大,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达83.6%,创历史新高。

2021年5月31日,宁德时代市值首冲人民币1万亿,一年之后的今年2022年6月中旬,和华为同在深圳的比亚迪成为中国车企中首家市值过万亿的公司。比亚迪业务涉足光伏、新能源和消费电子三大领域,员工数超23万人,其中研发人员约5万人。

比亚迪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64万多辆,已超去年全年,更是拿下了长期以来被特斯拉霸占销量榜首的地位: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全球交付新能源汽车总共56.4万辆。这是中国的品牌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转折。

今年4月,比亚迪全面停产燃油车。

比亚迪还是非常罕见的半导体全产业链IDM企业,芯片业务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模块封装与测试、系统应用测试的完整产业链。和特斯拉汽车在这一点上有类似之处:缺芯对比亚迪,是不存在的。

比亚迪从2008年上市中国首款国产新能源车F3DM,这个坚持,一走就是15年。

比亚迪在全国布局了十大生产基地:深圳、西安、长沙、常州、抚州、济南、郑州、深汕、襄阳和合肥,因为这样的全国性分散布局,成功地抗击了今年上半年的疫情。而特斯拉今年上半年上海工厂停工三个星期。

比亚迪2021年年产量73.75万辆,今年目标,按比亚迪财报是150万辆,按2022年年底的产能,比亚迪可达290万辆。

比亚迪八月份已推出价格66万元的D9车型,但这还不是最高价格的,今年第四季度,比亚迪将发布售价超过100万元的车型。

北京有个京东方,在屏幕面板上,从低端产品往上走;深圳有个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上,也是同样从低往高走。

从低往高走,从技术到价格。一北一南,行业不同,路径逻辑相同。

2022年,疫情下,干旱下,气候异常下,路遥知马力,疾风知劲草。活下来,有质量地活下来。

赵民

2022年8月31日 星期三

壬寅年八月初五

下午16:16分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