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乌江河是湛河的俗称

春秋之后,战国、汉魏时代的湛水之利,从蒲城店遗址及寺岗遗址(在大营北、贾庄西)反映该时代社会状况的出土文物,可见一斑。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出任鲁阳(治所在今鲁山)太守,注释三国曹魏桑钦所著《水经》成《水经注》。于《水经》之“汝水又东南,过定陵县北”下专述了湛水,称“湛水出犨县北鱼齿山西北,东南流,历鱼齿山下,为湛浦,方五十余步。”然后引述了《左传·襄公十六年》湛阪之战的文字。再后曰“湛水又东南经蒲城北”,“昆阳县北有蒲城,蒲城北有湛水者是也”。

湛河景色(湛水县乌江河是湛河的俗称湛河流域有湛寨)(1)

当时的“犨县”在今鲁山县张官营镇前、后城村;“蒲城”即上述蒲城遗址之所在;“昆阳县”即今叶县县城。“湛水出犨县北鱼齿山西北,东南流”,大致方位不错。但从“历鱼齿山下,为湛浦,方五十余步”看,《水经注》所称“鱼齿山”不是后来一般所言滍水南岸今已不存的湛河区曹镇乡宋寨村西南北走向之人工黄土岭,而是指滍水北岸东西走向的一列似鱼齿样的山头,包括滍阳故城西的应山、滍阳故城东的郑营南山,以及锅底山、姚孟寨山、北渡山等。这一列山包是湛水与滍水的分水岭,岭南为滍水,岭北为湛水。在岭北湛水上,西起井营东至大营一带,因地势低洼,形成一些断断续续常年积水的水面,称“湛浦”。

“浦”者,积水成潭者也。郦道元点出的一处湛浦“方五十余步”,其实不止此一处,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一次湛河治理前,人们还把这一带称作“湛河洼”。湛河洼除了接收湛河上游来水,主要汇聚了从北山坡即“湛阪”下来的二三十道小沟溪。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湛浦积水,民间才给湛河取了一个“乌江河”的俗称。本地方言对河中深潭积水所呈现出的深蓝颜色,往往用像“乌靛”一样来形容。“乌靛”意为深蓝到有墨色的样子,与文人笔下形容纯净而深邃的湖、海之水谓“湛蓝”,是相通的。

湛河景色(湛水县乌江河是湛河的俗称湛河流域有湛寨)(2)

2、隋朝时曾设湛水县

待到隋朝统一南北,隋文帝于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西魏、北周时于应都故城所设滍阳县为“湛水县”。应都故城西临应水,南滨滍水,虽北距湛水不远,但并不在湛河流域之内,而隋朝竟以“湛水县”名之,足见湛水之利影响之大。“湛水县”这个名字,用了15年,到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又将湛水县改为犨城县,县治仍在应都故城。此后,唐宋两代,湛水的灌溉之利仍发挥着不错的效益,蒲城店遗址作为湛河流域的重要聚落,照样繁盛。

明清时期,湛河的灌溉效益有明太祖命人在湛河流域广开屯田为证。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特下诏书,命总兵葛川率其部属到河南汝州大兴屯田。葛川在汝河、沙河流域布下七十二座屯垦营盘。这七十二座军屯营盘,在明代为军事编制,虽分布在各县地面,但不归所在县管理,而直属军事机构汝州卫;入清转为农村编户,仍归汝州知州衙署统辖。流传至今位于汝河、沙河之间的湛河流域以“营”字为名的村庄从上游到下游有马旗营、余官营、肖营、石桥营、校尉营等十三座,约占七十二营的1/6。可见湛水在明清两代灌溉之利仍不同寻常。

湛河景色(湛水县乌江河是湛河的俗称湛河流域有湛寨)(3)

3、湛河流域有湛寨

湛河为什么以“湛”字为名?从字形上说,“湛”乃“水神之象”。从字义上说,“湛”有“水深貌”之意,《楚辞》有句“湛湛江水兮”;还有“澄澈”的意思,谢琨有诗句“水木湛清华”。历史上湛水这条河流之所以“水深”、“澄澈”,应该说与其全流域生态植被优良,水土涵养得好有密切关系。在清朝中期以前,南北两条山脉上的林木都是十分茂密的,而且居民在充分享受湛河灌溉之利的同时,也很注意保护它。据田野调查所得信息,明朝初年葛川所部一支扎下东王营屯田的时候,这里原本就有一个村寨叫“湛寨”,里边居住着湛姓居民。

屯田营房建在湛寨以北。这个湛寨和湛姓居民一直存在到解放前。“湛”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零三位,“和穆萧平,姚邵湛汪”。郑樵《通志略·氏族略》认为湛姓是“以地为氏”,那么这个“地”当然就是湛水流域了。《百家姓考》认为“湛姓出自祝融”,而祝融氏曾长期生活在包括湛水流域在内的滍水中游一带。可以说,湛寨湛姓是守护祖宗旧地的最古老的土著居民。

湛河景色(湛水县乌江河是湛河的俗称湛河流域有湛寨)(4)

虽然湛姓在中华姓氏大家庭中是个小姓,但也不乏名垂青史的人物。东汉有大司农湛重,晋代有荆州刺史陶侃的母亲湛氏。湛氏是位了不起的女性,据《晋书》记载:“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县人。初,侃父丹聘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氏每纺绩资给之,使交结胜己。侃少为浔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坩鲊遗母。湛氏封鲊及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增我忧矣!’鄱阳孝廉范逵寓宿于侃,时大雪,湛氏乃撤所卧新荐,自剉给其马,又密截发卖于邻人,以供肴馔。逵闻之,叹息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侃竟以功名显。”有廉正之母,才能养成廉正之子。湛氏是为数不多的载入史册的贤良而伟大的母亲。唐有名士湛贲,宋有屯田郎中湛俞,明有经学家湛若水。凑巧的是,这些湛姓历史名人中,东汉湛重、宋朝湛俞,都是做农官的,这恐怕与湛姓的祖地湛水流域自古就占尽灌溉之利农业发达不无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