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讲过唐朝诗人李贺的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

虽然整个盛唐诗人文人无数,但却无人对出,直到宋朝才有人对出了“月如无恨月长圆”。

前后两句一悲一喜,虽然意境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以说,唐宋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宋朝,那简直是文人的天堂。

对于这一点,就不得不说说让宋朝文化兴旺的一位重要人物,赵匡胤。

赵匡胤最有名的一句话(赵匡胤随口作的两句诗)(1)

赵匡胤的诗

众所周知,宋朝的文化繁荣,在于赵匡胤重文抑武,提高了文人的身份地位。

不过有意思的是,他自己本身是武行出身,文化水平并不高,却非要学文人那样咬文嚼字,时不时还要展示自己的文化功底。

不过因为他功力不够,有时也难免闹出尴尬。

按照《宋史》记载,在赵匡胤逐鹿中原,即将成为天下之主的时候,恰巧遇到中秋佳节,心中高兴的赵匡胤就宴请了文武群臣一起赏月。

席间借着酒气赵匡胤诗兴大发,于是指着月亮对着大家说了“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这两句诗。

不得不说,这两句诗算得上是赵匡胤的杰作了,诗很有意境,将月亮没有出现时的漆黑恐惧感,以及明月当空照的那种踏实以及安心之感,描写得淋漓尽致。

其实话里话外无非是在夸耀自己,暗喻自己是当空的明月,是可以给世人带来幸福,带来安全感的人。

赵匡胤最有名的一句话(赵匡胤随口作的两句诗)(2)

当然了,诗肯定是好诗,这不,当底下的群臣听完之后,纷纷鼓掌叫好,然后就是静静等待赵匡胤作出后两句。

然而众人的喝彩声,将赵匡胤的思路打断了,以至于愣了半天都支支吾吾说不出后两句诗来。

好在有人出面圆场,不然赵匡胤可就尴尬了。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作诗基本是两两成对,需要四句,而赵匡胤仅仅说了两句,显然不能成诗,那么就需要续上后两句。

可气的是,因为赵匡胤功力不够,自此以后也没能续上这后两句。

赵匡胤最有名的一句话(赵匡胤随口作的两句诗)(3)

无人能续

皇帝续不上,那些才高八斗的文人墨客总可以了吧,吟诗作对本来就是他们的强项,总不能赵匡胤随口作的诗,都续不上吧?

你别说,这之后的400多年愣是没人能对出,难道赵匡胤这两句诗的水平真的高到无人能对的地步了吗?

当然不是,此诗的后两句不难续,但不能续。此诗皇帝自比天上的明月,换句话说,这天底下除了皇帝有资格,谁又有资格敢和皇帝比肩?

所以此后400年的时间里无人能对。

这里有人说了,赵匡胤之后宋朝有很多皇帝,他们也不能对续吗?

其实差不多,他们也不能,因为这里涉及孝道,至于其中的大道理,就不用过多解释了,一听就应该明白了。

至于元朝,元朝的统治者基本都不熟悉诗词歌赋,自然是对不出来。

那么究竟是谁续上了这后两句呢?

赵匡胤最有名的一句话(赵匡胤随口作的两句诗)(4)

朱元璋的名句

此人不是别人,而是400年后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论资格,二人同样都是开国皇帝,论经历,他们也都差不多,甚至朱元璋的过程更为坎坷曲折,所以他不仅能够体会前者的心情,而且更多了一份不容易。

为此他对出了后两句诗,原句是:

“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我们看朱元璋续的这两句,他并没有暗指的内容,也没有自比月亮、太阳等高高在上,而是强调了志向的坚持,强调了太平的不易。

赵匡胤最有名的一句话(赵匡胤随口作的两句诗)(5)

虽然没有赵匡胤前两句那般很有深意,但从气魄上来说却略胜一筹,不仅接地气,也是励志诗句的典范,因此成为了后世之人争相学习的千古名句。

其实回过头来看看2个人,他们一个出身贵族,一个出身卑微,从心境上来说就非常不同。

尽管他们同是开国皇帝,可从他们的诗句就可以看出,对于皇帝这个职业,赵匡胤或许是将其看成自己的战利品。

至于朱元璋,他则是将其看成自己的事业,不然何来“百战问鼎开太平”这样的感叹呢。

参考资料:《宋史》、《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