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个朋友来我这喝茶,他问我说:“你知道为啥列六大茶类的时候没有单独列普洱作为一个类别吗?”我正要说点啥的时候,他立刻就接着提到:“因为当年陆羽写《茶经》的时候没来过咱云南呀!那时候的交通可不方便。”我听了就愣了下,后啼笑皆非,然后边喝茶边说出自己的观点。

陆羽茶的变化过程(普洱不是六大茶类之一是因为陆羽没喝过)(1)

普洱是否被单列在六大茶类之外,是否需要单独作为一个茶叶类别,这个事跟陆羽根本就没啥关系。陆羽生于唐代,那个时代,我国生产的茶叶以蒸青绿茶为主,且多是紧压茶,直到明清时期才出现散茶以及红茶等其他茶类。也就是说,唐朝的时候只有绿茶,还没有六大茶类的分类,其他茶类那个时候还没出现。

六大茶类的分类方法,是目前比较主流的茶叶分类方式,是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于1989年从茶叶品质系统性和制法系统性而提出的分类方法,现代无数茶叶科学研究工作者在此分类方法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细化。但其实,除了这个主流的六大茶类分类方式外,还有不少人总结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陆羽茶的变化过程(普洱不是六大茶类之一是因为陆羽没喝过)(2)

陆羽茶的变化过程(普洱不是六大茶类之一是因为陆羽没喝过)(3)

而普洱茶,就加工工艺而言,生茶归类为绿茶,熟茶则纳入黑茶类别。也就是说,六大茶类本就已经涵盖了普洱茶在内。而无论是生产还是熟茶,在加工工艺上都没有区别于六大茶类的关键程序,所以没必要单列一个茶类。至于很多人崇尚的“越陈越香”的特点,一方面很多其他黑茶也有此特点;另一方面陈放本身就已经是成品存储阶段的事情,与加工工艺无关。

很多科学研究得到的普洱茶功能作用,是以熟茶作为样本进行研究的,生茶就是绿茶中的小类——晒青绿茶,关键工序跟其他绿茶一样是杀青。很多人误以为熟普是红茶,其实是黑茶类,制作工艺中的关键工序是渥堆。

陆羽茶的变化过程(普洱不是六大茶类之一是因为陆羽没喝过)(4)

对于某些我们通用的知识,常常会有一些疑问提出,这些疑问提出后需要多方求证,不宜想当然地给出问题答案。不过,能有新的疑问和观点提出本身是好事,我们可以有更多思考问题的角度,也能促进我们去了解、探寻事物的本质,能让我们学习更多知识,也能拥有更多交流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