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ecmo与传统治疗的比较(带ECMO接受12小时手术)(1)

“感谢所有的医生和护士,是你们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1月上旬,历经70多天的积极治疗,闯过一场“生死劫”的小李(化名)从ICU转入康复科病房时郑重地向身边的医护道谢。

1月12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I科夏文芳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刚见到小李时,他全身骨折22处,心脏、双肺等器官还遭受重创。为了挽救这个30岁的小伙,救治团队想尽了一切办法,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上机14天,在麻醉科的保驾护航下,实施心脏、骨科等各类手术近10次,最终将他救了回来。

这一切还要从两个月前说起。

从9米高台坠楼,病情危急命悬一线

去年11月初,在湖北某建筑工地上,正在工作的小李不慎从9米高台坠楼,落地后意识全无、昏迷不醒。

紧急送往当地医院后,急诊医师检查发现,小李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呼之不应、心跳微弱,血压低,有失血性休克的表现。更凶险的是,CT扫描报告显示,全身骨折部位居然高达22处。当地医院一度下发病危通知书,称小李病情极其危急,生还希望十分渺茫。

当地医院紧急进行骨盆外固定术、脾动脉栓塞术等急救处理措施后,不放弃一丝救治希望的家属,要求上转武汉做殊死一搏。

“转来的时候是凌晨4点多,天还黑的厉害,当地医院之前和我们做过沟通。我们一早就出来在门口接应。刚从120上抬下来时,患者面色苍白,血压低,身上还带着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情况看起来很不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夜班医师柳舟、方小雨依然记忆犹新。

在夏文芳教授的指导下,柳舟和方小雨医师紧急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开放静脉通道,补液复苏抗感染治疗。

“小李的情况非常危急,待其情况稍微稳定一些后,我们重症医学I科就和心外科、骨外科、胸外科、心内科、呼吸内科、肝胆外科的专家进行了紧急会诊。”夏文芳教授讲述,当时真的命悬一线。

ecmo与传统治疗的比较(带ECMO接受12小时手术)(2)

医护正在救治小李。受访者供图

带着ECMO进行心脏及骨科手术,闯过“生死劫”

次日凌晨4时,小李病情再次恶化。

重症医学I科副主任李光、副主任医师王璐以及李镇文医师,一边抢救一边火速准备最高级别的生命支持治疗——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医护团队的全力救治下,仅用20多分钟,ECMO顺利上机。

在ECMO的帮助下,小李生命体征较前好转,呼吸频率减慢,心率逐渐下降,且氧合逐渐好转,医护团队暂时松了一口气。但没过多久,病情又开始反复。检查后医护发现,小李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考虑腱索断裂,高坠伤后患者的心肌受到双重打击。此外,患者胸廓多处骨折,合并心肺功能不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鉴于小李的这种情况,不做手术是不行了。”夏文芳教授称,在小李生命体征平稳后,心外科夏军教授及骨外科周建林教授专家团队,为带着ECMO的小李,进行了开胸二尖瓣机械瓣瓣膜置换术,联合肋骨骨折固定以及胸骨骨折固定术。

夏文芳教授介绍,上了ECMO的平均存活率为40%左右,何况还要进行这么大型的联合手术,难度可想而知。我从业这十几年来,也是第一次遇上这种情况。

“手术是从早上8点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7点多。”夏文芳教授说,联合手术中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让患者丧命,谁也不敢放松半点。可幸的是,这场长达12小时的联合手术,最终以顺利结束而告终。

术后,小李的恢复情况很好。重症救治团队果断决策,将上机长达14天的ECMO顺利下机。得知这一好消息后,苦苦等待了十多天的家人喜极而泣。半个月后,小李全身情况明显好转,双肺感染好转,顺利脱离呼吸机。没过多久,小李被转至康复科病房进一步接受治疗。

ecmo与传统治疗的比较(带ECMO接受12小时手术)(3)

小李脱离危险后与医护合影。受访者供图

“估计用不了太久,小李就能回家了!”夏文芳教授最后高兴地说道,刚刚30岁的小伙,未来还有崭新的人生在等待着他。

责编:陈龙飞

主编:张赫

校对:李爽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