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芜湖古城,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文化底蕴的当属儒林街18号的雅积楼。
雅积楼亦名“雅集楼”,原是明代芜湖才子李永创建的私家藏书楼。因李家人喜好读书,更钟情于藏书,为给所藏书籍有个更好的安身之处,李家人建了一座的藏书楼阁,阁内藏书万卷,并为此特制“雅积”匾额一块,此藏书楼故名“雅积楼”。
图为位于芜湖古城内儒林街18号的雅积楼
世代书香,雅积成楼
李永,字怀永,号恒斋,原籍江西吉水。其祖父李泰生至芜湖开馆教学,李永随之来芜并定居于此。李永学识渊博,曾担任过浙江诸暨县学训导。
李永喜读书,更爱书,当时建雅积楼,占地约一亩有余,藏书万卷,楼阁悬挂“雅积”匾额,为此藏书楼名。
李氏家族书香门第,李永的次子李赞、第三子李贡于明代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均考中进士,一门两进士,一时传为佳话。百姓遂在雅积楼附近建了一座“双进士”牌坊以记其事。
图为民国八年《芜湖县志·选举志》中记载:李赞、李贡两进士
李赞官至浙江右布政使,李贡担任过顺天巡抚、兵部右侍郎。受其父影响,李赞、李贡二人也酷爱藏书,两人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后因受当朝权贵宦官刘瑾排挤,兄弟二人只得返归故里芜湖,他们在其父亲藏书的基础上,又广泛收藏书籍,并在“雅积楼”中结交正直文士。
阉党垮台后,李赞、李贡兄弟二人已逝,李贡之子李原道上疏雪冤,朝廷追赠李贡为资善大夫、南京工部尚书,故“雅积楼”又被后人称作“尚书楼”。李原道以荫领嘉靖七年(1528年)顺天乡荐,授南京礼部司务。他曾请周赤山(芜湖人,刑部员外郎,转兵部以右参议致仕)作《雅积楼赋》纪其事,并自撰铭文,记载:“于惟大父,积书以楼。吾考继之,充栋汗牛。”说明经他祖、父两代收藏,雅积楼的书卷已相当多。
汤显祖《牡丹亭》与雅积楼
汤显祖(1550—1616年),江西临川人,故称为“汤临川”, 中国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其代表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也就是广为人知的传世之作《牡丹亭》。
据民国《芜湖县志》记载:“ 世传汤临川过芜寓斯楼,撰《还魂记》,其中因名曰‘雅集’,盖讹‘积’为‘集’,而不知本李氏之旧名也。 ”
图为民国八年《芜湖县志》中关于“雅积楼”的记载
当时雅积楼的第四代主人,李原道之子李承宠,以祖荫入监,任广东南雄府通判。当汤显祖被贬官去广东徐闻县途经南雄时,得以与这位江西老乡结识。后来,李承宠任满回芜,汤显祖晚年生活穷困,四处投友,找到了这位同乡并说明来意。李承宠热情接待,将汤显祖安置在雅积楼上居住,使其能专心致志地从事创作。
如今,我们虽然不能肯定汤显祖一定是在雅积楼上创作完成名著《牡丹亭》,但有一点可以确信,当年汤显祖寓居芜湖时,遍览雅积楼藏书,同时也是构思、创作《牡丹亭》的重要阶段。
令人扼腕的雅积楼藏书命运
经过李氏家族前后四代人的不断积累,雅积楼传到李承宠时,已颇具规模,藏书近十万卷。其后,经过李氏家族明清两代,四百五十余年的不懈努力,雅积楼终于发展成为芜湖藏书最多,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
然后不幸的是,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二月,太平天国与清廷在芜湖激战,雅积楼毁于战火之中,十万卷藏书也均付之一炬,令世人扼腕叹息!
民国初期,芜湖人汤氏在遗址上按原貌重建雅积楼,为二层二进,砖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323.65平方米,并改称“汤画锦堂”,两墙角嵌界碑石,上刻“汤画锦堂墙脚界”。
来源:芜湖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