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建制始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距今已有1674年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3区1县,总面积367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5.1万人。
潮州位于粤东,位于韩江中下游,东与福建省诏安县、平和县交界, 西与广东省揭阳市接壤,北连梅州市丰顺县、大埔县,南临南海并通汕头市。潮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外开放旅游城市,粤、闽、赣边韩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潮汕文化的发源地,粤东地区历史上的文化中心。历史上相继为郡、州、路、府治所。是及海外贸易的始发地。享有”南国邦郡“、“岭海名邦”、“海滨邹鲁”、“中原古典文化橱窗”、”华侨之乡“、“国家园林城市”、“潮州菜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
潮州旅游攻略
一、广济桥
广济桥,即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位于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汕地区著名文物旅游胜地,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解放前残破不堪;1958年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2003年10月开始进行全面维修,总体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2007年竣工。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解放前残破不堪;1958年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2003年10月开始进行全面维修,总体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2007年竣工。广济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广济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锉牛一只溜。这是粤东地区广为传唱的一首民谣,歌中的”湘桥”就是广济桥。
地址:潮州市环城东路
二、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位于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双旌石”下。笔架山或称东山,又因韩愈而称韩山。韩祠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古朴典雅,肃穆端庄。祠内梁间遍挂名家题写匾额,沿壁则环列历代碑刻40面,其中不乏书法珍品和研究专访文史的珍贵资料。2006年05月25日,韩文公祠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进入正殿的蹬道,使人一步步仰视韩愈塑像前进,令人肃然起敬。塑像为经考证确定的韩愈塑像(过去多将唐代韩熙载错当成了韩愈),周围为历代韩祠碑刻和韩愈笔迹。饶有趣味的是“传道起文”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种读法。庭园有碑廊,保存现代名人评价韩愈的书法碑刻。回柱三门石坊上书刻着“韩文公祠”四个字,从右门入,牌坊后甬道右侧,辟建近百米碑廊。从国家各级领导人和海内外知名书画家惠赠或留题的近500幅墨宝中,选404幅,勒石镌刻,与祠内古碑交相辉映,令千年古祠更加庄重典雅、文气斐然。
地址:潮州市湘桥区东兴北路18号
三、凤凰台
凤凰台位于潮州城南郊的老鸦洲(后称沙洲岛或凤凰洲)北端,明隆庆二年(1568)潮州知府候必登倡建。凤凰台是凤凰洲公园的主体建筑,该台因立于洲头,历史上屡遭洪水猛浪之厄,这次重建前所存残迹为民国初年所修,台上是一座四柱、单檐歇山顶水泥结构的亭台,与原貌相差甚远。
现重建的凤凰台由台体和阁亭两部分组成,坐南朝北,高达四丈多。台体中首层石座为高台,高达丈八。二层为明台,高约丈八,亭阁高达丈七,由8根檐柱及12支门柱支撑,屋面是一个三开间,中间高,两侧低,成三山式的造型。由屋面高低不同的两个层次,产生出前后六面檐口,两侧二面檐口,勾勒出八面檐花。高低错落,檐牙高筑,峻凌飘逸,堂皇壮观,再现了凤凰台的本来面目和迷人的风采。亭阁上的“凤台时雨”、“中流砥柱”等牌匾与木质结构、明式拱斗和屋面的传统青瓦相映衬,统一和谐,文气斐然。若从远处欣赏,则有如古人所说的“烟云开罨画,灯火见楼台”,美不胜收。
凤凰台以借景著称,潮州八景之一的“凤凰时雨”,指的就是这里夏季乍雨乍晴、神幻莫测的时雨美景。在那乍雨乍晴的时节,江上奇景,千变万化,有时薄雨疏疏,江面轻烟淡淡,帆影穿梭;远望湘子桥,烟雨蒙蒙,车水马龙,宛如海市蜃楼;仰视笔架山,轻云渺渺,山上楼阁笼罩在薄纱之中。晴天烈日,时雨骤降,好似万斛银珠从天抛洒,阳光辉映雨点,又如千幅珠帘凭空摇荡,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疑入仙境。清乾隆进士郑兰枝的诗,把这个景点描述得淋漓尽致:
凤城郊外耸层台,时雨霏霏渡水来。
云锁湘桥疑海市,烟迷笔岭忆蓬莱。
一天银竹侵朱槛,八面檐花点碧苔。
雯后山川多景色,老鸦洲上好徘徊。
四、象埔寨
象埔寨,位于潮州市潮安县古巷镇古一村,东距潮州古城约8公里,座向为座西南向东北。古寨于南宋景定三年即公元1262年开创,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明清发展盛期的贸易商埠,也是目前粤东地区保存完整年代久远的古寨之一。 1987年12月被列为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被广东省宣布为广东省古村落。
地址:潮州市潮安县古巷镇古一村
五、潮州西湖
潮州西湖----中国传统公共园林,饱含着八大要素:①依山傍水 ②曲径通幽 ③茂林修竹 ④奇石异峰 ⑤亭台楼阁(桥、堤)⑥寺观祠庙 ⑦碑刻联语 ⑧名人传说。山倚湖苍翠,湖傍山青黛。昔时是潮州古城的护城濠,俗称“城壕池”。今天随着城市建设重心的西移,这里已成为古城区与新城区绿色的分水岭,也是名城腾辉一脉相承的纽带。在贯彻实施“保护古城区,建设新城区”的城建方针中,两者当互相兼顾、齐驱并进。假若潮州的城建规划已定位在山水园林式之中,那么,西湖便是古城区一片碧绿的园林肺叶,堪称新世纪环保城市的绿色明珠西湖古昔是韩江的支流,也是崩堤冲成的瘦大湖。地址:潮州市湘桥区
六、潮州牌坊街
据黄梅岑先生《潮州牌坊纪略》载:“牌坊,传说可上溯唐宋,初以木建,形似‘乌凹肚门’。古时统治者提倡伦理道德,把城乡间于节义、功德、科第突出成就者,将其‘嘉德懿行’,书贴坊上旌表,称为‘表闾’,故牌坊也具纪念作用。到明时改用石砌,加叠层楼,饰以花纹,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唯嘉靖时建多柱多门长牌坊”。据有关史籍记载,历史上潮州曾有牌坊91座,其中太平路39座,其他街巷44座,余在金山、韩山、湘子桥。此外,于乡镇间尚有57座,因此人们喻为“牌坊城”;而集中于太平路(大街)的牌坊,多为横跨路面的四柱三门,规模较大,鳞次栉比,风格独特,气势非凡,故被誉为“牌坊街”。太平路与东门街是潮州古牌坊最为集中的路段。根据史籍记载,太平路共有明、清石牌坊39座,其中建于明代的有34座,建于清代的5座,最早的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为御史许洪宥建的“柱史”坊,最迟的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为直隶总督郑大进建的“圣朝使相”坊。潮城的牌坊,除“宫保尚书坊”和“六贤坊”为木结构,“世旌节孝坊”和倒塌后重建的“秋台坊”为砖砌外,余均为石结构。这些牌坊,“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以石雕凿成歇山顶、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叠牌楼,匾额两旁,有的加配石刻镂雕之‘双龙戏珠’或‘龙凤卷草’之类装饰,柱边加设石狮或石鼓插柱础,潮人俗称为亭”。
地址:潮州市湘桥区太平路663号
七、龙湖古寨
龙湖古寨地处潮汕平原,韩江中下游之滨,古寨呈带状,南北走向,面积约1.5平方公里,寨内辟三街六巷,从门到街巷显得设计有致,布置明朗,俨然一座小城,其地形及建筑风格与古时潮州府很相似,故有龙湖是潮州小城之称。2012年11月龙湖古寨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龙湖古寨地处韩江中下游西岸,就在公路边,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现在仍保存着100多座古建筑,寨内庭院深深,千年老榕树盘龙错节随处可见。走进龙湖寨门,街巷井然有序,祠第无数,庭院深深,而千年老榕树盘龙错节随处可见。 古寨内巷陌纵横名宅巨祠无数......古寨的结构很讲究,是先人按照九宫八卦修建的,寨中央直街由于形似“龙脊”,加上该寨四周韩江水、池塘湖水环绕,因而称“龙湖”, 直街东面有三条街,西门有六条巷,形成了“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在街巷中,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富绅豪宅100多座,不少有五进、十进之深。龙湖寨为多姓聚居之地,帮书斋名称有以姓氏郡望命名的,如黄姓的“江夏家塾”﹑许姓的“高阳家塾”﹑肖姓的“肖氏家斋”.但更多的是由邑绅或进士﹑举人命名,如“梨花吟馆” “读我书屋”“抱经舍”“雨花精庐”“怡香书室”等等,书斋名字可谓各具意蕴,别有情趣。看来龙湖寨肯定是个尊师重教的地方。
地址:潮州市潮安区S232(护堤路)
八、饶平土楼
饶平客家土楼有590多座,其中圆形土楼达570余座。分为楼房和平房两种,造型有圆形、方形、八角形、背椅、蟹形等。县境北部山区的上善、上饶、饶洋、新丰、建饶、九村、三饶、新塘;中部丘陵的汤溪、浮滨、坪溪、浮山、东山、渔村、新圩、樟溪、钱东、高堂、联饶等19个乡镇,都建造有这种大小有分、高低有别、错落有致、环形相接、造型多样、结构精巧、规模宏伟的古堡式土楼。饶平客家土楼有590多座,其中圆形土楼达570余座。分为楼房和平房两种,造型有圆形、方形、八角形、背椅、蟹形等。县境北部山区的上善、上饶、饶洋、新丰、建饶、九村、三饶、新塘;中部丘陵的汤溪、浮滨、坪溪、浮山、东山、渔村、新圩、樟溪、钱东、高堂、联饶等19个乡镇,都建造有这种大小有分、高低有别、错落有致、环形相接、造型多样、结构精巧、规模宏伟的古堡式土楼。居住在这些土圆楼内的村民,绝大多数是客家人,据说其祖先来自中原黄河流域汉民族支系的后裔,于元代或明初先后由闽迁徙人饶定居后。他们初到这闽粤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搭草寮为居,单户独舍,常遭兵匪之祸,又受狼虎为害,难以安生。为求生存繁衍,勤劳智慧的客家人不得不从分散独居的方式,汇集聚居筑造这种土墙高筑的连层堡寨---土圆楼.几十上百人,一村一族聚居于一座坚固安全的土楼,有利于感情和睦,团结协力共求发展,是饶平地区客家人的一大特色。
土楼的建造用料也很独特,其高大楼壁,都是用生土佐以砂石,用木条和竹片作筋骨,经过反复揉打、碾压,层层夯筑而成。厚1.5米,基宽2米,墙基奠石块。楼层高二至五层不等,楼内直径大的有135米,小的15米,住户多的120户,小的十几户。高层楼房底层墙厚五、六尺,一般的也有三、四尺。这种土墙比石条还坚韧,不怕水浸,防震性能特别好,有些土楼建就四、五百年,经历多次强烈地震而丝毫无损。每座土楼,出入仅有一个大门,个别土楼开两门,唯蟹形状土楼则开三个门,称为寨门。楼内中央是广埕,埕的两侧挖有水井两眼,有的只挖一眼,作为全楼内公用井,每户家里还挖有私井,供自家使用。楼内还建有祠堂、仓库、公厕等生活设施。每座楼寨都嵌上1个雅致的名号,如“朝阳”、“听捷”、“名扬”、“庆丰”等等。有的楼寨还建复楼,构成楼中有楼,门中有门的奇特建筑风格。
地址:饶平县二善村上饶大道西新楼
潮州菜
一、潮州打冷
潮州打冷是属于潮州菜中的一个大众化分支,泛指一般的潮州大排档所经营的饮食。它走的是平民路线,与各高档酒楼里那做工精细价格高昂的潮州菜有所区别。潮州打冷这个名称源自香港,现慢慢为内地人所接受。冻红蟹、鱼饭、生腌咸虾蛄、还有“卤鹅”,都是潮州特色菜,在潮汕人的家常菜当中,有四种是肯定有的,潮式卤水、潮式生腌、潮式小炒,还有被称为潮式“打冷”。什么叫做潮州“打冷”,就是把新鲜海鲜蒸熟,等凉冻后沾香蒜油或豆酱(广东普宁做的尤为出名)吃,风味别致,没有腥味,反而格外鲜美。这种做法由先前渔民于无意间发现的,从而流传了下来。
二、冻肉
此菜晶莹透澈如水晶,味鲜软滑,入口即化,肥而不腻,以鱼露、香菜佐食,风味特殊,是潮州地方冬令凉菜名品。
三、牛肉炒芥兰
这道菜是潮菜中,家常菜中的代表。潮汕人喜爱牛肉,牛肉的做法有多种多样。而芥蓝又是潮汕人最喜欢的家常蔬菜。于是,当芥蓝遇到牛肉,这道名菜就这么出来了。芥蓝和牛肉,在潮汕地区是一对分不开的搭档。牛肉的鲜嫩,芥蓝的清甜香脆,搭配到一起就把两者的美味最大地发挥出来。牛肉和芥蓝同样被运用到潮汕的湿炒牛河之中。
四、反沙芋头
芋头,是潮汕人喜爱的一种食材。每年在临近中秋节的时候,芋头的口感最为蓬松。把中秋芋头做成翻砂芋,是每年中秋节聚餐时的必备佳肴。翻砂,是一种料理方法。给食材裹上一层脆甜的糖衣。翻砂芋香喷喷的气味,松软的口感无疑是这种料理方法的极致代表。
五、蚝烙
鲜美酥香,酥而不硬,脆而不软。是潮汕名小食之一。
六、春卷
春饼为潮州传统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间小食薄饼卷炸虾演变过来的。清代以前,在潮州大街小巷盛行着一种小食——薄饼卷炸虾,即用薄饼皮卷着炸香的小虾,蘸着甜酱吃,这种小食主要是路边的小摊卖给小孩吃。到了清代末年,这种小食的馅由炸虾改进为萝卜干粒加猪肉粒。到了1911年,潮州名店胡荣泉的创始人胡荣顺、胡江泉两兄弟在此基础上,又把这种小食改进为一直流传到今天的潮州春饼。
七、湿炒牛河
湿炒牛河,是广东常见的特色传统小吃,属于粤菜。用料普通,制作简单。
广东人吃炒牛河,既可以做能量丰富的早餐,也可以当正餐,更是在打边炉时不可缺少的一道主食,通常火锅未熟,又肚饿难耐时就会先点一盘炒牛河充饥,几乎丝毫不会影响接下来的胃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