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当代医学》2020年第31期

作者:张美霞1,胡淑云2

1.宜春市中医院特检科,江西 宜春 336000;2.宜春市中医院内科,江西 宜春 336000)

摘要:目的 探讨选择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左、右心功能的价值,提高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心功能异常的精准评价。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65例肺动脉高压患者作为实验组,并于同期择6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右心功能,并分析两组超声心电图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肺动脉收缩压、Tei指数、右心室舒张末期容量(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量(RVESV)、左心室心肌整体收缩环形应变(GCSS)、纵向应变(GLSS)均高于对照组;右室收缩期位移速度(S’)、三尖瓣瓣环位移(TAPSE)、径向应变(GRSS)、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右室面积变化分数(FA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94、8.199、17.720、13.622、5.508、8.386、9.800、13.812、11.456、16.196、7.487、42.232,P均=0.000)。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左、右心功能有很好的评估效果,为病情的判断提供准确的数据,有助于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左心功能;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

肺动脉高压又称肺高压,可以是单独的疾病,也可以是并发症或综合征。肺动脉高压是因为肺动脉内的压力升高超过一定阈值而导致血流动力学及肺部脏器呈现病理性变化[1]。临床主要症状为呼吸障碍、疲劳乏力、晕厥、心绞痛等,病情发展到后期会影响患者的右心功能和结构,增大右心室负荷,继而造成右心衰竭[2]。超声心电图逐渐被作为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的评估方法之一,但是相关研究较少。肺动脉高压在引起右心室增大和心室重构的同时,也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舒张功能降低及心肌重构,导致左心室舒张早期松弛功能障碍。因此,左、右心功能对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及左心功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65 例肺动脉高压患者作为实验组,并于同期择65 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中女30 例,男35 例;年龄45~72岁,平均(58.5±5.3)岁;特发性肺动脉高压32例,家族性肺动脉高压15例,相关因素导致的肺动脉高压10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8例。对照组女33名,男32名;年龄43~76岁,平均(59.5±3.2)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实验组均经诊断确诊为肺动脉高压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配合研究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心脏、肾脏、肺部等脏器疾病者;患精神障碍者。

1.3 方法 两组检查者均使用超声心电图进行左、右心功能检查,使用西门子SC2000彩超诊断仪,4V1c探头及容积探头4Z1c,探头频率1.5~3.5 MHz。检查时患者呈左侧卧位,连接心电图,首先采用4V1c 探头于心尖四腔心切面分别测量右室舒张末期面积(RVEDA)、右心室收缩末期面积(RVESA),测算右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连续多普勒检测三尖瓣反流最大速度及压差,估算肺动脉收缩压(PASP);M 超测量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脉冲多普勒检测三尖瓣口舒张期早期血流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计算E/A值,并用组织多普勒测量三尖瓣侧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计算E/e 值;组织多普勒测量三尖瓣瓣环运动频谱,记录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计算右室心肌做功指数(RIMP);斑点追踪分析软件测量左心室心肌整体收缩环形应变(GCSS)径向应变(GRSS)及纵向应变(GLSS)。随后切换至实时三维4Z1c探头,采集右室心尖四腔观三维图像,将图像传入工作站,启动QLAB,获取右室三维容积图像,清晰勾画出右室心内膜边缘,获取右室射血分数(RVEF)、右室每搏输出量(RVS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每个数据测量3次取平均值。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右室面积变化分数、三尖瓣瓣环位移、右室收缩期位移速度、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即Tei 指数、右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右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右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心肌整体收缩环形应变径向应变及纵向应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pagenumber_ebook=127,pagenumber_book=121±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肺动脉收缩压、Tei 指数、RVEDV、RVESV、GCSS、GLSS均高于对照组,S’、TAPSE、RVEF、LVEF、GRSS、FA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发生于肺血管内的危急重症,临床表现为肺部循环被阻碍,从而造成肺动脉收缩压呈现持续性增加及心输出量下降,且会出现不可逆转的肺部血管重构过程,加速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进程[3]。如果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对右心系统造成损害,病情严重者会引发死亡。因此,选取合适的诊疗方法评估肺动脉高压的病情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右心房是右心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保持右心室充盈具有重要意义。右心房主要是由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界嵴、梳状肌、右心耳及三尖瓣口等复杂的解剖结构组成。右心功能对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的改善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右心室的顺应性损害严重程度与患者肺动脉高压造成的右心所承受的负荷大小呈正比[4]。如果患者存在肺动脉压力连续性升高情况,在长期压力及容量负荷超标的状态下很容易改变右心房大小、心房肌厚度及心房运动情况,使右心室呈现顺应性受损状态,继而造成右心室重构。患者往往在右心室的基底部或中间段发生重构,连续不间断的肺动脉高压大大增加患者右心室心肌细胞的长度,加速右心室离心肥厚与扩张进程,且会明显的增加血管纤维增生程度。同时患者右心室组织与结构在不断被改变的过程中,会造成右心功能不全的出现,且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右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随之上升[5]。左心室、右心室的肌肉纤维处在同一条肌肉带上,其在结构上也有相同的室间隔,在同一个心包腔内,并且有相互联通的循环系统,一个心室结构、功能的改变对另一个心窒的结构、功能也会造成影响,肺动脉高压改变右心室结构和功能时,心功能明显减低,减少右心排血量及肺静脉回流量,造成左心室前负荷减小,从而影响左心室的舒张充盈,继而造成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改变[6-7]。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家族性肺动脉高压、相关因素导致的肺动脉高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在右心室功能的检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较大。超声心动图是一种实时三维检测技术,因其具有无创伤性、省时省力、价格优惠、操作简单、重复操作等优点,越来越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在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诊断中也被广泛应用。该检查方式能够对患者心脏动态情况进行实时检测,也能够对患者右心室容积进行直接测量,且超声心动图无需要对患者心脏的几何形态进行假设[8-9]。本研究中,观察组肺动脉收缩压、Tei指数、右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右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左心室心肌整体收缩环形应变、纵向应变均高于对照组;右室收缩期位移速度、三尖瓣瓣环位移、径向应变、右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右室面积变化分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压力负荷增加,直接影响右心的结构及功能。随着病情进展,右心室室壁逐渐增厚,右心腔扩大,右心功能不断降低的同时也引起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改变。

综上所述,对肺动脉高压病患者利用超声心电图评估左、右心功能,能取得良好的诊疗效果,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表1 两组超声心电图检查结果比较

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超声评估(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左右心功能的临床研究)(1)

表1 两组超声心电图检查结果比较

参考文献

[1] 文凤,肖云彬,陈文娟,等.Warburg效应在肺动脉高压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9,46(2):86-89.

[2] 张雪梅,郑晓,郑桂敏,等.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特点比较[J].河北医药,2019,41(2):178-181.

[3] 车雪瑜,吴棘,曾德才.7例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超声心动图诊断及漏诊误诊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36(5):827-830.

[4] 刘娟娟,孙丹丹,白洋,等.超声心动图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房功能的研究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9,21(5):263.

[5] 欧兴密.超声心动图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房功能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16,28(3):437-440.

[6] 邓燕,郭盛兰.负荷超声及其评估右心室-肺动脉耦联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19,41(5):617-623.

[7] 高海叶,王小娟,彭芮,等.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的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9,17(3):236-241.

[8] 郑枫,徐莉,张国辉,等.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功能的评价[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19(9):631-633.

[9] 郭迪晨,李一丹,杨媛华,等.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及收缩储备临床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8,34(11):1008-1011.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20.31.0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