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和道理(一鼓作气再而衰)(1)

© Photo by Visual Karsa on Unsplash

一周又过去了,这一周是堪比“修炼”的混沌一周,某些程度上,我觉得我“升华”了,似乎成为了宇宙当中的一个“奇点”,它是一个无限的存在,但却丝毫没有任何意义。

对,这一切都来自于这次上下水管道的大改大修。中间的种种已成过往,对于其中所经历过的各种不堪,我也已然失去了再来描绘的兴味。总之,“被打扰”与“时刻准备着被打扰”,几乎成为这四五日来我的真实写照。环境、习惯、行为在内的生活各个方面被干扰到如此这般的境地,一地鸡毛亟待整备,倒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结果。

所以,我便阶段性地时不时进入到上一篇文章里的“摆烂”一分钟的状态。某位“大人”送来问候,却也是觉得最近鄙人的朋友圈太过于安静所致。但其实,我只是没有能力来对抗这一系列的“不堪”,索性短暂地“平躺”了下来。

今天周一,本该是个上班的日子,也本来是这个工程收尾的时刻,但我现在还在家里,似乎说明了很多事情。不得不说,这次改造的工程,让我观察到了诸多我固有认知以外的现象。

第一天,是效率飞升的一天。拆除装修、凿壁打眼、拆管换管装管一气呵成,炎炎夏日里,卫生间与厨房闷热不堪,但一拨人来、一拨人走,所有的工程流程像极了OA里的审批流,那种逻辑的缜密度和行动的丝滑感,简直不能让人感觉再好了。哪怕这狭窄的过道里飞沙走石、污迹不堪、破败不已,但我的眼神中充满了希望,仿佛下一秒钟,我便可以享受全新自来水带来的“甘霖”,生活快速恢复以往的状态,仿若一切的一切不曾来过一般。

第二日一早,厨卫间的地面快速复原,上下楼层间的管道也迅速得以对接和弥合。果然包工头说的没错,“很快就能好,最多三天准能用上水”。但从下午开始,工人的密集工作程度直线下降,一点半到六点半的动工时间,多数时候的我处在“待命”的状态里,时刻准备着“监工”,却只零零散散等来了三四拨人,当然,他们也是快速地来,又快速地走,没干啥活,便“挥了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只剩下两眼发呆的我,坐在床边,静静地被楼上楼下的电钻声侵扰。可能人生中,我只有那么一刻,是多么希望这个“美妙动听”的声音能够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第三日到今天,明显进入到了“慢工出细活”的“长尾”阶段。平均一天只来一两拨干活的工人,工种细分到他们认为彼此之间毫无交集。一大哥说,那一部分只能让xx工来,我们干不了。于是,这三日的我,真正成为了一名“监工”,监督催促包工头安排活的监工。一拨工人干完活,不知道下一拨工人来不来,什么时候来。这种感觉,既像多年以前催促供应商要文件,又像是现在提醒客户按时签单——既理直气壮,又得小心翼翼。

工程进行到第6天,直到我写下了这篇文字之时,这最后的“两哆嗦”被我催促了快三天了仍然没能收尾。“边际效应递减”这个经济学规律,被活生生地显现在了这一趟难得的生活经历当中。这不得不让我忖度一下,是不是包工头给拆除工和管道工的钱更多,所以那帮人的干劲十足,而后面恢复时的活细碎复杂,工时长给钱少,所以工人们便也开始“摆烂”了起来?

“反正我敲门你得在,你的大门必须随时敞开,至于我来不来,得看今天的我想不想‘宠幸’你。”

在我的催促之下,一小哥爬上楼来专程通知我,吊顶的师傅在xx号楼赶工,得下午晚点才能过来。可能包工头们之间也在“卷”,想必一个单元的工程刚进入到第二天,包工头就已经开始张罗着下一个单元的工程了。

这颇有一种近来房地产业暴雷停贷事件的既视感,先开工最要紧,啥时候完工就再说。经济发展的本质,难道大抵都是这样“滥用杠杆”的行为吗?

Stay True.


20220718 @ BEIJING

本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一彡说」,欢迎关注与订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