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集中与应力奇异是有限元计算中常遇到的问题,通过本文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应力集中与应力奇异出现的原因,以及在Ansys Workbench中如何处理,以及网格细化经验。
1 应力集中1.1应力集中现象应力集中指物体局部应力显著增高的现象。应力集中是机械设计工程师在设计产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工程实际中,由于某种用途,通常需要在构件上开孔、开槽、开缺口、制作台阶等,这些构件截面突变的区域会出现应力集中;材料本身存在的夹杂、气孔、裂纹等非连续性缺陷也会产生应力集中;由于强拉伸、冷加工、热处理、焊接等而引起的残余应力,这些残余应力叠加上工件应力后也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应力集中,其中结构焊缝本身就是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部位。
因此,在设计时应尽可能避免带尖角的孔、槽和划痕等,合理设置筋板等,以降低应力集中的影响。
1.2应力集中的影响在静荷载作用下,应力集中对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塑性材料因具有屈服阶段,当应力集中处的最大应力σmax达到屈服极限σs时,仅此局部产生塑性变形,只有荷载继续加大,尚未屈服区域的应力才随之增加而相继达到σs。因此,塑性材料在静荷载作用下,可以不考虑应力集中的影响。
脆性材料则不同,脆性材料没有屈服阶段,当载荷增加时,应力集中处的最大应力σmax一直领先,当σmax达到强度极限σb时,局部就出现裂纹,从而产生断裂。因而,像混凝土等脆性材料应考虑应力集中的影响。
但在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荷载或冲击荷载作用下,则不论是塑性材料还是脆性材料,应力集中的影响都必须加以考虑。
1.3应力集中在Workbench中的网格处理网格划分时,对于不同部位的单元应当采用不同的大小。对于边界比较曲折的部位是应力和位移变化的比较剧烈的部位,单元必须小一些;在边界比较平直的部位、次要部位以及应力和位移变化比较平缓的部位,单元可以大一些。当结构存在凹槽或孔洞时,在凹槽或孔洞附近将发生应力集中,即该处的应力较大且变化剧烈,必须把该处的网格划得较为紧密,以便更为贴切的描述此处的应力和应变的变化。此部分的网格细化到何种程度将在下文详解。
2 应力奇异2.1应力奇异现象
应力奇异是指物体由于几何关系,在求解应力函数的时候出现的应力无穷大。在有限元计算中表现为:随着网格加密,应力始终增加而且不收敛。
现实中,由于任何物体都是有一定的强度的,不可能出现应力无穷大。所以在实际结构中是不会出现应力奇异的。应力奇异是由于数学算法的问题(可以理解为在有限元仿真中出现的问题),应力奇异点一般出现在尖角或刚性约束处。
如下图,箭头所指处应力显著增大,是应力集中处,但是随着网格细化,此处最大应力收敛于21MPa左右,即表现出网格无关性,说明不是应力奇异点。
注意:读取应力最大值时应排除应力奇异点,很多时候,应力最大值与应力奇异点重合,此时直接读取最大值时没有任何意义的。
2.2模型尖角处的应力奇异及处理方法2.2.1模型尖角处的应力奇异现象在软件中,由于离散化误差,所以奇异点并不会产生无穷大的应力解,而是会随着网格细化,局部应力显著增大呈现不收敛或收敛很慢的现象。应力奇异处必然是应力集中处,但是应力集中处不一定应力奇异。
讨论应力奇异的目的是在于找出应力奇异点,分析哪些奇异点影响结构强度,再通过修改设计避免应力奇异现象。
实例1,L型支架竖边长50,横边长35,厚20,边界条件如下图,计算3mm,2mm,1mm,0.5mm网格下的奇异应力(最大应力)。
随着网格不断细化,直角处应力呈现显著增加且不收敛现象,这就是应力奇异现象(此处也是应力集中点)。
实例2,使用Workbench的网格自动细化功能计算上例,研究最大应力增长是否能收敛到5%以内。
Workbench提供了网格自动细化功能,自动细化的网格自动转换为四面体网格(因为四面体网格更灵活,更容易实现自动细化)。
Step1,初始化网格,使用默认的设置划分网格,如下图。注意初始网格需要保证模型在厚度方向上至少有3层网格,否则容易出现误算情况,比如在网格很粗的情况下,两次应力计算结果相近,软件误认为网格细化已达到变化容差条件。
Step2,设置细化循环次数与细化层数。
点击特征树中Soulution(A6),在属性窗口设置Max Refinement Loops(细化循环次数)为5,含义在下文介绍。Refinement Depth(细化层数)为默认的2,细化层数越大,细化的范围和深度越大,一般使用默认的2层即可。
Step3,添加Convergence(收敛):右击应力结果——Insert——Convergence。
在Convergence的属性窗口中设置Allowable Change(变化容差)为5%。
Step4,点击Solve计算。
经过刚才的设置,网格最多经过5次细化,计算最多进行6次(1次初始网格下计算,5次网格细化迭代计算)。如果在5次内,应力结果的变化值已经收敛到我们设置的5%变化容差以内,则将不进行之后的网格自动细化。本例进行了5次迭代也不能使应力变化收敛到5%内,所以特征树中的Convergence选项前将显示感叹号,表示收敛失败,最终云图与收敛图表如下。
由以上收敛图表可知,网格自动细化进行了5次,最后一次的网格数量达到27.25万,最大应力186.81MPa,但是应力变化值未收敛到5%以内,而且呈现放大不收敛趋势。 Change(%)=(本次应力-上次应力)/(本次与上次应力的平均值)。
2.2.2模型尖角处的应力奇异处理方法对于不影响结构强度的应力奇异点,我们可以忽略它,使用应力探针探测我们关心处的应力,或者选择我们关心的局部模型进行显示。
很显然,上例模型尖角处的应力奇异点和集中点影响了结构强度,为了避免应力奇异或应力集中影响结果强度,需要修改设计,比如添加圆角,便可以消除应力奇异现象。
实例3,将实例1、2中L型支架转角处添加R3圆角,使用实例2的方法再次计算最大应力,研究最大应力增长是否能收敛到5%以内。
步骤参考实例2,注意初始网格在厚度方向应至少有3层。最终云图与收敛图表如下。
由以上收敛图表可知,网格自动细化只进行了2次,最后一次的网格数量仅2.71万,最大应力60.84MPa,但是应力变化值收敛到3.7%。 本例还可进一步减小变化容差值,下表为变化容差设置为1%后的结果。最终应力变化值收敛到0.14%,最大应力60.92MPa,与容差设置为5%时的变化不大,所以一般我们认为变化容差5%已足够。
2.3 刚性约束处的应力奇异及处理方法2.3.1 刚性约束处的应力奇异现象
在《Ansys Workbench边界条件——载荷与约束实例详解》一文我们介绍过,固定约束Fixed Support与强制位移约束Displacement由于是刚性约束,容易产生应力奇异。
实例4,截面为10mm×10mm×30mm的矩形条拉伸说明此问题,固定矩形条一端,另一端施加10000N的拉力,使用网格自动细化功能,最大细化循环次数设置为5,研究最大应力增长是否能收敛到5%以内。
根据材料力学理论,矩形条的应力应该为σ =F/A=10000/100=100MPa。但是本例中,最大应力远远大于此值,且不收敛,固定约束处出现了应力奇异现象。
2.3.2 刚性约束处的应力奇异处理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关心固定约束处的应力值,它不影响结构强度,我们可以忽略它,使用应力探针探测我们关心处的应力,或者选择局部模型进行显示。
当我们需要关心固定约束处的应力时,可以使用远程位移功能施加6向约束,以其代替固定约束,远程约束设置中Behavior默认为Deformable(柔性),即允许约束面受力时变形,所以不会出现应力奇异现象。
3 网格细化到多少合适
软件默认划分的网格容易出现重要部分的结果不够准确或不收敛,不重要的部分网格过细,浪费计算资源。所以在网格划分中,使用者应重点关注重要部分的网格划分,比如应力集中区、接触区、大变形区等,对这些部分进行单独的局部网格控制。
网格的质量也会影响计算结果,可以通过修改过渡、平滑,设定质量控制目标等在一定程度地优化网格质量,也可用色块形式显示网格质量,请参考全局与局部网格控制的文章。
关于六面体与四面体网格的选择:在同等尺寸前提下,六面体拥有更少的单元数量与节点数量,离散化误差更小。但是在实践应用中,很多复杂模型不易使用六面体网格划分,软件会自动使用四面体网格划分,四面体网格的适应性更强,特别是对于局部加密网格的模型,四面体网格的灵活性比六面体网格强得多。对于工程应用,不用纠结于六面体还是四面体网格,计算精度都能满足要求。
在不存在应力奇异前提下,关于重点区域网格细化到多少才能使应力结果计算准确?这往往需要实践经验,没有绝对的标准。读者也可使用实例2、3、4中的网格自动细化功能。但是对于复杂模型,可能需要耗费很多的计算资源与时间。在使用自动细化功能时,应保证模型厚度方向至少有3层单元。
实际工程应用中,复杂模型一次计算可能需要数小时或数十小时,时间和计算资源不允许我们采用自动细化功能,此时我们可以使用前人的经验总结:模型厚度方法至少需要2层单元。应力云图默认色块红色区域应至少完整覆盖2层单元。
实例5,将实例3中L支架整体划分4mm网格,圆角划分0.5mm网格,计算最大应力。
Step1 网格划分。
Step2 施加边界条件并计算。计算结果为60.6MPa,与实例3中的结果接近,此时红色区域完整覆盖了4~5层单元。
说明:默认色标分为9格(上图左侧),从深蓝到鲜红共9个颜色,每个色块代表了应力增长范围都为最大应力的1/9≈11%。让默认色块的红色完整覆盖2层单元保证了有足够大的模型面积处于最大的11%的应力范围内,避免了网格细化不足的情况。
最后需要指出,变形无奇异现象,往往很粗糙的网格也能计算出较准确的变形位移。写在最后,任何一门计算机辅助技术都是入门简单精通困难,所以需要工程师持之以恒地学习与实践。有限元分析不仅要求工程师对理论基础熟悉、对分析软件熟练,还需要积累丰富的实践项目经验。笔者的理论水平、软件熟悉程度、实践经验等方面都不足,难免会在上文出现很多纰漏错误,恳请指正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