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步行困难者生活的住宅里(在行走中将居民从)(1)

深圳北站社区党委书记郑阳坚持行走社区防疫卡口查看工作细节。

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民新社区党委书记徐雷发现,自己的微信好友居然多出了300多个,这是他半年行走的结果。

今年5月,深圳龙华区出台《龙华区社区党组织“堡垒行动”工作方案》,提出“社区丈量”行走计划等10类32项重点工作,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基本队伍建设。其中,“社区丈量”行走计划(下称“丈量计划”)明确,社区党委书记每周走遍卡口、阵地,每季度走遍小区、城中村,每年走遍居民楼栋,在行走中解决群众诉求。

丈量计划开启了龙华区社区党委班子“班长”们新的工作局面。特别是在民治街道,一直以来,街道上下坚持践行“行走民治”工作法,倡导在行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丈量计划在民治落地后,在社区党委的“班长”中,激发出更为浑厚的回响。

徐雷的300多个新“微友”便是力证。在一次行走中,为某小区居民楼解决垃圾桶安放的争端,他就增加了30多名好友。“每天都有人打电话来,各个时间段都有,各种问题都有”。居民“微友”的持续增加,让徐雷愈发忙碌,而另一方面,他惊喜地发现,社区的管理治理比以前更顺了,“基本上大事小事,都能找到人帮忙,大家参与度、配合度都非常高!”

这也是民治各社区党委“班长”的一致感受。

丈量计划,丈量的不只是社区的空间,更是居民的人心。

正是在不停歇的行走中,这些社区“班长”们不断地回到社区治理的第一现场,不断地进入群众的生活场景中,随之而来的是更为紧密的党群联系、更为丰富的治理资源,由此,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共同体开始在民治街道加速生长。

▶走下去

打破信息茧房,

感知真实多元的社区

作为一名在基层干了15年的“老社区”,丈量计划一启动,徐雷就开始了对比琢磨,这个行动与社区现有的工作平台有何区别?

他发现,基层其实已经有很多联系服务群众的平台,从最早的党代表工作室,到现在的居民议事会、书记茶话会,特点基本都是把人“请上来”,而丈量计划是“反着来,是要你走下去”。

北站社区党委书记郑阳与徐雷的认知一致。目前,北站社区已经建立起“一社三会”相对完善的治理模式,但她依然认为,“你想了解一线的东西,你就必须去走,这是做事最基本的方法”。

在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最具人气的所在,这里,日均打卡超1000人次;备受居民追捧的社区党群共享会,会员已经超过1万人,占社区总人口1/7。但是,郑阳觉得,主动上来的,始终只是人群当中的一小部分,并不能代表全体社区,“这有可能会形成一个信息的茧房,你以为你看到的就是社区,但其实只是社区的一部分镜像”。

真实的社区,一定是复杂的、多元的,而走下去,才能看到社区的全貌,郑阳认为,这就是丈量计划的最大意义。

“要想社区好,少坐着,多行走,”民强社区党委书记王优意说,“正儿八经地坐着,是很难听到群众的真实声音的。”

在民强社区工作11年,从普通工作人员一路干到社区党委“班长”,几乎没有什么事儿难倒过王优意。他坦言,自己就是爱走、走得多,0.9平方公里的民强,没有他不熟悉的角落。

也因此,王优意高度肯定丈量计划:“社区治理其实是一个不断感知社区的过程,只有亲自去走,不断去走,才能感知真实的社区,观察各种设施的运行,感受居民的情绪,不管是治理还是服务,才能有的放矢!”

▶抓“现场”

衔接前后两端,

让社区治理更精准高效

在行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丈量计划的题中应有之义。

无疑,与书记茶话会、居民议事会等社区治理抓手坐而论之相比,丈量计划多了起而行之的色彩。

这必然带给社区党委书记们不同的感受。

徐雷就深刻地记着自己在行走中解决的一桩居民投诉。

民新社区某小学附近的道路总是拥堵不堪,居民多次投诉,但拥堵一直未见好转。徐雷便在傍晚下班时间拥堵的高峰期来了一次“行走”。他在现场发现,道路本身较为狭窄,而道路两侧还分布着学校与居民小区,同时还设立有一座平急两用的核酸检测点,一到上下班和学生放学时间,便人来车往,交通压力陡增。

搞清楚了拥堵症结,徐雷就在现场联络了学校校长、小区物业经理和核酸检测点负责人,大家聚在一处,商量了小半天,群策群力拿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很快,拥堵大大缓解。之后,徐雷又多次故地重游,观察拥堵治理的效果。

这个治堵的案例,徐雷之所以记忆深刻,是因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带给他不同以往的体验:从发现问题的症结,到联络资源、倾听各方、共商对策,再到方案落地、观察效果,构成了一条治理的闭环,而其中,徐雷始终以主角身份,置身问题的现场。

没错,正是“现场”。丈量计划行走社区,无形中将社区治理的“班长”们带回到了社区治理的第一现场,在现场收集第一手信息、理清头绪,在现场联络资源,在现场研讨对策,直到重返现场确认效果。

郑阳觉得,正是“现场”的凸显,让丈量计划作为一种治理工具,与现有的治理抓手,既区别开来又有机互补。“通过前端的行走,掌握充分的信息,再以后端居民议事会或者书记茶话会的方式共商对策,对于较为专业的问题则召集专家参事会提供专业意见”,前后两端衔接往复,互相强化,从而令社区治理链条更加完整,解决问题更加精准高效。

徐雷认为,行走解决的不仅仅是精准治理的问题,更令社区治理由过往的点上破题,走向了由点及面,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有居民在书记茶话会提出小区电动车充电难的问题,他就借着行走的机会,将辖区各小区来一次覆盖式行走,专题考察充电难的情况,一次性规划解决整个社区的充电桩建设问题。

▶连接人

带着情感行走,

将“他们”变成“我们”

丈量计划落地以来,大岭社区党委书记邓惠丽一直在结合着社区的重点工作,有意识、有规划地行走拜访社区里不同的人群、主体,从困难家庭到商铺业主,从小区党组织到物业服务机构。

其间,许多来自社区的力量不时温暖着她,尤其是各个小区物业在防疫工作方面的驰援,令她备受感动。

“有一个比较大的花园小区,社区在第一批配备电子扫码闸机时,因为数量有限,只覆盖了小区的一部分,后来我在行走中给物业建议全覆盖,他们就真的花了十几万元给做了。其实,对他们来说,这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

大岭社区总人口超过5万,今年初到大岭的邓惠丽面临的首要课题,就是如何聚合更多资源力量,应对好可能发生的疫情,做好居民的服务。

小区物业真金白银的投入,对邓惠丽不啻于雪中送炭。“如果不是我在行走中,多次与这个小区物业联系交流,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是不可能有这种结果的。”她说。

这也让邓惠丽将丈量计划的价值和意义看得更清楚。

“其实,我们现在真的不缺渠道、平台去获取居民的一些信息,收集他们的诉求困难,”她认真分析,“我就觉得,对一个社区来说,最需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凝聚居民。”

回望半年来的行走,她认为,丈量计划的第一要义,是要去构建与居民的关系。行走,可以频繁地构建那种一对一的人际连接,它在传递并不断强化一种行走对象被重视、被需要的尊重感。

“通过行走去和居民打交道,它会延伸一种张力,就是人和人之间这种情感的张力,一旦粘连起来的话,对方会给予你意料之外的收获。”邓惠丽说。

持续地行走,为邓惠丽带来的是更多的社会资源,还有更广泛的居民参与度,最终形成的是社区党委与居民的“双向奔赴”。她精辟地形容,“以前人家会觉得,社区是‘你们’,说到社区用的词儿也是‘他们’,但你带着情感、态度走下去,‘你们、他们’就会变成‘我们’”。

“社区治理的关键,是人。丈量计划,归结起来,就是在行走中感知物、连接人”,王优意深表认同,这么多年的坚持行走,“走出了社区党委班子的凝聚力、影响力、亲和力,也走出了一个平安、祥和的民强。”

文/图:吴永奎 程德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