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附近古村落(浙江金华这个古村自称)(1)

下伊村布置了一个小小的乡村博物馆。别看它简陋,随手拿起一件石头制品,你能触摸到新石器时代的体温。

“这是石矛,这是石斧。小时候,我们在青阳山玩耍时经常看到,那时候不懂,叫它们鬼剑鬼斧。”下伊村村主任伊敏林说。

金华附近古村落(浙江金华这个古村自称)(2)

下伊村在金华开发区汤溪镇,青阳山在下伊村外,这是一座海拔只有几十米的丘陵,村里有很多地在那里。村民干活时,总会在地里翻出各种碎陶片,印着各种好看的花纹。有时候锄地,还会锄到一整个坛子,里面装满黄土。

“那时,父亲母亲告诉我,坛子里装满黄土,说明做人不太好。做人好的,锄到的是一坛黄金。”伊有喜说,从小父母就用这极具民间神话性质的说法,来教育他要好好做人。

那时候,对于这些坛坛罐罐、陶片石器,村里人都不以为意,挖到坛子,也就顺手用锄头敲碎了事。直到201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婺城区文物部门联合发布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在婺城区山下周、青阳山一带发现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相当于上山文化晚期,距今9000年左右。

这时大家才知道,原来,造出“鬼斧鬼剑”的并不是什么鬼,而是几千年前在此繁衍生息的人类。锄到盛满黄土的坛子,也与做人好坏无关,那满满一坛,全是时间的风沙。

金华附近古村落(浙江金华这个古村自称)(3)

当时的考古发现还宣布,在距山下周遗址大约两公里的青阳山遗址,发现了商周时期、后良渚文化时期和上山文化时期的遗存,其中,以后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存为主。

2010年,下伊青阳山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过,下伊村开始意识到要珍视并且保护本村文化,则是不久前的事情。

下伊是个有着近700年历史的古村落,村里曾经古建筑成群。“我小时候,就是在成片的明清古建筑中奔跑玩耍。”伊有喜说。遗憾的是,近10年来,经过两次大规模拆除,很多古建筑消失于推土机下。一幢当地人叫作“大屋”的建筑被买去,不知整体搬迁至何处。另有一幢老建筑,则被整体搬迁到古建筑异地保护样板———龙游民居苑里。

今年以来,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建议下,村两委意识到了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再不保护就晚了”!他们开始转变工作思路,从拆除转向保护,并且,重新梳理村庄的历史文化,正在申报市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乡村博物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起来,很多文物都是从村民那里收集来的。

博物馆里还放着一套《古城下伊族谱》。古城下伊?为什么在村名前加上“古城”二字?

伊有喜说,这得从青阳山上的一段古城墙说起。古城墙遗址至今还在,它是土夯的,宽六七米,上面种了庄稼和树木,经历沧海桑田,早已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

“那一带,我们就把它叫作古城脚。”伊有喜说,他家的地就在古城脚边。当年,一部《少林寺》点燃了全民习武热情,年少的他一次次奋力跳上城墙脚,想象自己有一天能练成飞檐走壁的神功。“用汤溪话叫古城脚,叫了这么多年,但是一直没有深究它的字面意思。直到有一天读《汤溪县志》,才恍然大悟,县志里记载的古城脚,就是我年少时天天玩耍的古城脚。”

《汤溪县志》卷十三之古迹,第一条就是“古城脚”:“(前志)在县城西五里,汤塘山之尾。高约五尺,广二丈余。未详何代所筑。”第二条是太末县旧址,第三条才是九峰山。“汤塘山之尾,也就是青阳山这边。”伊有喜说。而在《汤溪县志》又有记载:“下伊,伊姓,有山头殿,在古城边,又西边木桥一座。”

下伊村的由来,就和“古城”相关。根据《伊氏族谱》记载:“元至正(1335—1345)大间,村祖伊恭为龙游县尉,乐古城山水之胜,田土之沃,遂卜居焉。”就是说,下伊村的一世祖伊恭担任龙游县尉,经过此地,喜欢古城美丽的山水,肥沃的田地,于是选择在此地居住。下伊人因此自称“古城下伊”,把族谱命名为《古城下伊族谱》。古城应是一个前缀,标明下伊村所在地。

那么,古城究竟是什么城?

“这是一个谜。”婺城区文物管理办公室原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刘金发说,根据考古发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青阳山就有人类居住,加之有古城墙遗址,再综合文献记载和汤溪历史,他认为,“古城”有可能是姑蔑国遗址或太末县遗址。他甚至大胆推测,这也可能是东阳郡郡址。“也许是一个,也许是两个,也有可能是三个遗址重叠在一起。”

古城下伊之谜尚待解开,古村下伊却清清楚楚地把自己的历史镌刻下来。

金华附近古村落(浙江金华这个古村自称)(4)

古城墙遗址

村里一些老房子的建造年代,在族谱里都有明确记载。每一个名称都代表了先人们的一种期许:思任堂、藩臣堂、贻谷堂、六德堂……现存最古老的房子是建于1414年的思任堂。建于1601年的贻谷堂,当地人称铁皮门,这座明万历年间的建筑,柱础栋梁,粗大壮硕,恢弘壮观,现为村老年活动室。建于1700年的六德堂,有着时代特征明显的深浮雕。一个叫八字门小厅的老房子,可以看到金华独有的建筑构件“猫儿梁”,这是东阳帮匠人具有代表性的构建,将实用与审美进行了完美结合。

抬起头,你会遇见《诗经》。“绳其祖武”,出自《诗经·大雅》: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某幢古民居的门楣上写着“式好”两字,也是从《诗经》中来,语出《诗经·小雅》:兄及弟矣,式相好矣,说的是兄弟之情。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棠棣联芳”。另有一幢特别的房子,户主老早就有了版权意识,他家房子的每块砖头都是私人定制,铭刻着“伊利房”三个字。这个伊利,还真是有趣得很。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烈宿堂前,一个砖仿木结构斗拱门坊,建于明嘉靖年间。砖仿木结构斗拱的门坊本就较为少见,其背后还有一个故事。400多年前,担任福建永春知县的伊惠公为官刚正清廉,处处为民着想,深受百姓爱戴,他的事迹感动了当时的皇上,御笔亲题“甘露流芳”四字金匾恩赐。

门坊上这四个字历经岁月变迁,仍赫然如新。(金华日报 章果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