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如何体现景中藏情 朱自清荷塘月色用(1)

正看新版高中语文课本的女儿问我,为什么朱自清《荷塘月色》里要背诵的那一段中加了一句“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女儿说,原来很好背的段子,现在因为这一句背起来特别别扭。

正躺在沙发上看书的我,不假思索地说,那是朱自清散文原本就有的,新编课本恢复了作品原貌,你多背几句就会习惯的。

女儿却不以为然,她先是完整地读了这一段被视为关于荷 花的经典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料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然后问我,前面有两个“有”的排比,后面就应该只有两个“如”的比喻才相称。可现在不仅有三个“如”,而且先是“正如”,接着是“又如”,再后面却还是“又如”,最起码也该换成“还如”才显得语言有变化吧?

女儿的看法对我来说的确很新鲜。我以前教过中学和大学教材里的这篇散文,对于这一句的存在与删节,却从未特别地注意过,以为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删掉“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因为这一句在当时看来格调不健康,不适宜中学生阅读,而现在时代如此开放,恢复名作的原貌也是理所当然的了。但从修辞和写作的角度来分析,女儿的看法倒真的很有道理,如若是一篇学生的习作,或者是一篇普通作者的来稿,这一句就极有可能“在删难逃”了。

又想起多年前在《名作欣赏》“名作求疵”栏中看到的曾引起过激烈争论的余光忠关于朱自清散文评论的文章,于是翻检出来.余光忠的批评是“‘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简直令人联想到月份牌、广告画之类的俗艳场面;至于说白莲又像明珠,又像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则不但一物三喻,形象太杂,焦点不准,而且三种形象都太俗滥,得来似太轻易。用喻草率,又不能发挥主题的含意,这样的譬喻只是一种装饰而已”。读与女儿听,女儿却也不以为然,坚持说只去掉那一句就很好,其他的比喻还是很形象很美的。

经过这一番名家与小女“似是而非”观点的对比思考,倒觉得不管其主观意愿如何,新教材恢复名作原貌的做法意义深远了。一者体现了后人对名家名作的尊重,二者可以让中学生完整全面地理解名作和名家,三者如果这一句真是有瑕疵的话,也可以给中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科学的怀疑精神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而这,才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以前的语文教学中,所欠缺的。只是不知教师们在讲解这篇散文时,能否体现出这种精神来,而不要在名作面前,一味顶礼膜拜,将此一句说得天花乱坠,从而漠视了学生的心存疑义。至少要让学生知道,即使是美人出浴,若出的不是时候和地点,也是不美的呢!

本文作者:徐景洲(笔名大洲 2175339@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