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已经广为人知,但冬季奥林匹克对于很多人来说仍然像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它如何诞生?蕴含了哪些独特的奥林匹克精神?随着 2022 北京冬奥会的召开,这些话题也日益引发大众的兴趣。我们从《冬奥简史》《冬季奥林匹克之旅》《奥林匹克之梦》《从夏蒙尼到北京:冬奥百年》等一批冬奥主题图书中,梳理出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呈现给广大读者。

能为冬奥做些什么 为什么说冬奥是对极限更为彻底的超越(1)

正如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国内技术官员、北京体育大学冬奥学院培训教师季成在其新著《冬奥简史》中所写:“我们无法想象在温热的地中海气候的奥林匹亚山上进行滑雪或雪橇等比赛的场景。”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奥林匹亚山的古代奥林匹克,与冬季奥林匹克并无关联,古代奥运会最初的项目从短跑,再衍生出长跑、跳远、铁饼、标枪等田径项目,赛期通常只需要一个下午;到了公元 5 世纪中叶以后,加入了摔跤、角斗、战车等对抗性较强的、带有军事性质的项目,赛期才逐步延长为 5 天。

古希腊人对良好生活做出了直到今天仍有意义的规定:“mens sana in cor?poresano”,古罗马人将之译为“ 健康体魄,文明精神”。因此,古代奥林匹克蕴含的运动观也是通过体育比赛赞美人体和运动成就 。当法国人顾拜旦于1896年发起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时,不仅复兴了古代奥林匹克仪式,更融入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特点,其核心要义,就是由顾拜旦的好友亨利·马丁·迪东最先提出,后来被写入《奥林匹克宪章》的“更快、更高、更强”。

尽管现代奥林匹克恢复之初,仍然没有将冬季运动纳入比赛范围,不过随着现代冰雪运动在欧洲和北美国家迅速普及,到 19 世纪末,国际性的冬季运动赛事已经蓬勃发展起来,比如北欧运动会。于是,20 世纪初期,顾拜旦提议把滑雪、滑冰等冬季项目引入奥林匹克,单独举办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能为冬奥做些什么 为什么说冬奥是对极限更为彻底的超越(2)

根据史料记载,顾拜旦的这一提议在当时遭到了北欧国家的强烈反对,理由就是前文所提到的:一,奥运会自古就没有冬季项目;二,已经有了北欧运动会,没必要再办一个冬季奥运会。双方拉锯的结果,是 1908 年第四届伦敦奥运会和 1920 年第七届安特卫普奥运会相继增加了花样滑冰和冰球作为表演项目。有意思的是,它们所展现的,正是冬季项目最为极致的两端——“花样滑冰是最具艺术性、最美妙的,而冰球则是唯一进行身体对抗的,最强硬、最柔美的两个极致都展示在了观众面前,这极大地刺激了观赛的兴趣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使冬季项目大受欢迎。”季成在《冬奥简史》中这样写。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冬季奥运会的举办了——总不能每次都为了冬季项目而把夏季奥运会拖上好几个月吧?当第八届奥运会东道主法国提出这一设想时,很快得到了国际冰球联合会、国际滑雪委员会以及一些 国 际 奥 委 会 委 员 的 支 持 。1921年在洛桑举行的第七届国际奥委会全会,讨论并通过了法国的提案,但由于对比赛可能产生的影响没有把握,会议决定在1924 年巴黎奥运会前举行冰雪运动项目比赛,并且避开“奥运会”字眼,而是以“奥林匹亚德冬季运动周”的名义开展,举办地定在了法国夏蒙尼,一座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镇。这里不妨插入一句闲话:最初一段时间里,冬季奥运会的举办地都是小镇,其中尤以阿尔卑斯山周边为多,除了法国夏蒙尼之外,还有意大利科 尔 蒂 纳 丹 佩 佐、德 国 加 尔 米 施-帕 滕基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和瑞士圣莫里茨等。

1924 年1月25日至2月5日 ,在顾拜旦主导下,16 国共258 名运动员(包括11 名女性运动员)参加了“奥林匹亚德冬季运动周”比赛。这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届“奥林匹亚德冬季运动周”——由于运动周大获成功,国际奥委会修订宪章,决定正式举办冬奥会,并将运动周追认为首届冬奥会。这里还有一个插曲:据《从夏蒙尼到北京:冬奥百年》编写组成员赵阳介绍,目前大多数资料认定这场“奥林匹亚德冬季运动周”赛事被正式追认为“第一届冬季奥运会 ”是在 1925年布拉格全会,其实这是不准确的。由于秘书人员的疏忽,1925 年布拉格全会的会议记录中,“体育周”被写成了“第一届冬季奥运会 ”。但真正追认成功是在 1926 年里斯本奥林匹克大会。

能为冬奥做些什么 为什么说冬奥是对极限更为彻底的超越(3)

首届冬奥会的奖牌,以覆盖着皑皑白雪的阿尔卑斯山主峰勃朗峰为背景——作为欧洲的雪山之巅,勃朗峰在欧洲文化中一直被赋予危险和敬畏的含义。奖牌主体部分是一位穿戴着滑雪、滑冰装备、张开双臂的运动员,左手握着一副滑雪板,右手举着一双冰鞋。奖牌的背面刻有14行铭文,内容为“夏蒙尼勃朗峰冬季运动会,1924年1月25日至2月5日,由法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赞助下举办,庆祝第八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由于首届冬奥会当时的名义是“冬季运动周”,所以在开幕式上并没有 点 燃 圣 火 这 一 环 节 。 据《冬季奥林匹克之旅》一书记载:1936年第四届加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才首次举行了点火仪式 。 至于火炬传递,则要追溯到16 年后的第六届奥斯陆冬奥会(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冬奥会自第四届后中断了 12 年),火种采自挪威冰雪运动奠基人松德雷·诺德海姆生前居住过的一所石房中,由近百位滑雪运动员接力传递至主体育场。

从1964年第九届因斯布鲁克冬奥会开始,冬奥会圣火火种的采集回到了奥林匹克发源地——奥林匹亚,并且从那届开始以后一直延续至今。

纵观过往举办的 23 届冬奥会,冬季奥林匹克相对于现代奥林匹克的要义,就是在“更高、更快、更强 ”之上增加了“极寒、极冷”。如果说奥林匹克体育观包含着三个维度的超越——历史界限、他人界限、自我界限,最终为了实现“作为主体的人对一种更完美的存在、一种更高的价值和理想的追求”,那么冰雪运动观表达的是对抗寒冷、对抗重力、对抗时间,是一种更为彻底的对于极限的超越。正如《冬季简史》中所说:“在极寒、极冷的条件下超越极限,正是冬季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关链接:冬奥史上那些传奇运动员

能为冬奥做些什么 为什么说冬奥是对极限更为彻底的超越(4)

最燃情:杨扬——实现中国冬奥金牌零的突破

2002 年 2 月 16 日 ,在 美 国 盐 湖 城第 19 届冬季奥运会短道速滑女子 500米比赛中,中国选手杨扬一举夺金,她紧握双拳,振臂高挥。杨扬的这枚金牌打破了中国人在冬季奥运会金牌为“零”的尴尬局面,实现了中国几代冰雪健儿魂牵梦萦的目标。

杨扬,1975年出生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的普通家庭,从小就对滑冰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喜爱,年仅 8 岁的杨扬第一次踏上冰场,就迷上了在冰面飞驰的感觉。1996 年到 2002 年盐湖城冬奥会前,杨扬就已在国际赛场披荆斩棘,连续 6 年夺得个人全能冠军。但盐湖城冬奥会 1500 米项目中,杨扬因为过于紧张出现失误,最终只获得第四名。500米决赛中,杨扬一直在心里为自己打气:“我一直在不停地鼓励自己,每时每刻都在喊。当我冲过终点时,我还在不停地对自己说,‘我不是别人,我是杨扬’。”杨扬说道。风驰电掣一般地冲过盐湖城冬奥会女子 500 米决赛的终点线之后,杨扬将全身的力量和激情凝聚在自己的双拳 。 第 二 天 ,她 又 斩 获 1000 米 比 赛 金牌,《义勇军进行曲》再次在冬奥会赛场奏响。整个运动生涯,杨扬一共拿到 59 个世界冠军,是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中国运动员。

2006 年,杨扬在退役之后,先后在清华大学、美国犹他大学学习,学业之余,杨扬依然活跃在她热爱的体育事业中,不仅在多个国际体育组织任职,2010 年,还 当 选 为 国 际 奥 委 会 委 员 ,2017 年,担任北京冬奥组委会运动员委员 会 主 席 ,积 极 为 2022 年 的 北 京 冬 奥会建言献策。

能为冬奥做些什么 为什么说冬奥是对极限更为彻底的超越(5)

最全能:爱德华·伊根——唯一的夏奥冬奥“双料”冠军

登上奥运会场,能摘得一块奥运金牌,需要天赋,需要苦练,还需要幸运,然而,奥运会历史上有一位奇人——爱德华·伊根,他是在冬奥会和夏奥会均斩获金牌的全能运动员,也是奥运史上唯一一位“双料”冠军。1920 年安特卫普夏奥会上他获得了男子轻量级拳击金牌,1932 年第三届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他又获得了四人雪车金牌。

1897 年 4 月爱德华·伊根生于美国丹佛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学时代的 伊 根 就 展 现 出 了 良 好 的 拳 击 天 赋 ,1919 年,他获得美国拳击业余锦标赛重量级冠军。1920 年,他代表美国征战比利时安特卫普奥运会并夺得拳击金牌。1932 年,第三届冬季奥运会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35 岁的爱德华·伊 根 突 发 奇 想, 再次回到奥运赛场,参加了冬奥会四人雪车比赛, 在这之前他从未碰过雪车。然而,这个4人团队最终战胜了美国二队和德国一队,获得了该项目冠军 。 伊根也成为奥 运 史 上 唯 一 一 位 获 得 夏 奥 冬 奥 “ 双料”冠军的全能战士。

不仅如此,伊根还是一位学霸,他本科毕业于耶鲁大学,后又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学习,并凭借罗德兹奖学金在牛津大学完成了学业。第三届冬奥会后,退役的伊根成为一名律师。1967 年 6 月,伊 根 病 逝 于 纽 约 。23 年 后 ,美 国 为 了致敬杰出贡献的奥运会优秀运动员,出版了纪念邮票,邮票中伊根佩戴拳击手套,他的背后是四人雪车。

能为冬奥做些什么 为什么说冬奥是对极限更为彻底的超越(6)

最跨界:索尼娅·海妮——从奥运冠军到好莱坞台柱

最年轻的运动员、奥运冠军、好莱坞的当红女影星……这位传奇女性就是出生于挪威奥斯陆的索尼娅·海妮,11 岁时参加了在法国夏蒙尼举行的第一届冬奥会,成为了冬奥会历史上最年轻的运动员。在这届冬奥会中,索尼娅·海妮一出场就成为全场焦点,在观念保守的 20世纪 20 年代,她大胆地改革了花样滑冰女选手的服装款式,将比赛的裙子长度改 到 了 膝 盖 以 上 ,引 发 了 花 滑 服 饰 革命。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女子花样滑冰选手开始尝试短裙,摆脱了长裙限制的女子花滑选手,动作更轻便,难度也随之翻新。这在女子花样滑冰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索尼娅·海妮对花滑服饰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女子单人滑技术的进步。

除 此 之 外 ,索 尼 娅·海 妮 更 是 创 造性 地 将 芭 蕾 舞 舞 步 和 技 术 动 作 编 排 进花样滑冰。优雅的形象、创新的技术动作,索尼娅·海妮在赛场上用独特的魅力一次次征服了观众和裁判。只要她出现在冰面上,观众就会将整个看台挤得水泄不通,并用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向她致意。

1927 年,海妮夺下了个人第一个世锦 赛 冠 军 ,从 此 开 创 了 十 连 冠 的 伟 绩 。1928 年,15 岁的索尼娅·海妮参加第二届圣莫里茨冬奥会,一举拿下女子花滑冠军,成为当时女子滑冰运动员中最年轻 的 奥 运 金 牌 得 主 。之后的三届 奥 运会,再无人能撼动海妮“冰上女王”的地位。可以说,索尼娅·海妮是该项目真正的初代传奇人物。

24 岁时,参加过四届冬奥会的海妮轻盈地离开冰面,转向好莱坞发展,开创自己的新事业。她以冰上秀的方式去各地巡演,与 20 世纪福克斯公司签约,参演了数十部为其量身定制的影片,包括《万 里 挑 一》(One in a Million)、《冰陆》(Iceland)等,影片票房收入位居前列,成为好莱坞的三大台柱之一 。索 尼 娅·海 妮 在 她 的 自 传《我 脚 上 的 翅膀》中谈起这次转行说道:“我的抱负就是进入电影界。许多舞者都是演员,我不希望也不打算放弃滑冰,它对我而言意义重大,从比赛中退役后,我比以前滑得更多,花样也更多。在为电影做准备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以前我认为不可能做到的新技巧和新动作。最重要的是我终于可以向公众展示我穿上溜冰鞋跳舞的想法了,这是我小时候的一个梦想”。

能为冬奥做些什么 为什么说冬奥是对极限更为彻底的超越(7)

最励志:小山姆·克莱顿——连冰雪都没见过却走进了冬奥会赛场

一个连冬天都没有的热带国家,能参加冬奥会吗?牙买加,一个全年平均气温 27℃左右,没有冬天,从不下雪甚至不知道冷为何物的国家,他们的运动员却出现在了冰天雪地的冬奥会赛场,是 不 是 非 常 违 和 ? 当 四 个 黑 皮 肤 的 人驾 着 一 台 用 废 铁 焊 接 的 雪 橇 出 现 在 冬奥会赛场时,整个世界都震惊了。这是电影《冰上轻驰》的片段,也是一个真实的奥运故事:1988 年,加拿大卡尔加里第十五届冬奥会开幕式,当牙买加运动员代表走进赛场时,全场一度安静下来。所有人都为之惊讶:一个热带国度,怎么出征冬奥会挑战冰雪项目来了?

提起这支牙买加男子雪车队的组建,就不得不提到小山姆·克莱顿。和大多数知名牙买加运动员一样,小山姆·克莱顿最初是一名短跑运动员,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在奥运赛场上一展雄风。1986 年,小山姆·克莱顿参加牙买加国内围绕夏季奥运会举行的短跑项目选拔赛,以领先优势冲向终点的小山姆·克莱顿,与身边运动员相撞摔倒。走进奥运赛场的希望就此破灭了。小山姆又将目光转向了两年后的冬奥会。这在热带国家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小山姆偏不信邪,在他的召集下,一支四人运动队悄然诞生。

当时的牙买加人连冰雪都没见过,更不要说拥有练习冰雪项目的训练场 。四个雪车运动的“ 小白 ”就用小推车代替雪车,草坡代替滑道日复一日地训练;没有经费,他们街头卖艺,各显神通筹集参赛经费。终于在 1988 年卡尔加里冬奥会上,牙买加雪橇队完成了首次 亮 相 ,之 后 还 分 别 参 加 了 1994 年 、1998年 和 2002 年 的 冬 奥 会 ,2000 年的世锦赛,牙买加雪橇队还斩获了一枚金牌。

除了体育方面,小山姆·克莱顿在音乐领域也颇有建树,曾在众多知名乐队担 任 音 响 工 程 师 ,包 括 Steel Pulse乐队。是北美和加勒比地区家喻户晓的音乐人,为牙买加雷鬼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20 年 3 月 31 日,小山姆·克莱顿因新冠肺炎并发症去世,享年58 岁。

能为冬奥做些什么 为什么说冬奥是对极限更为彻底的超越(8)

最幸运:斯蒂文·布拉德伯里——“最后一名”夺冠了

短道速滑比赛在众多体育项目中,偶然性较大,也因此出现过很多冷门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有一位最幸运的选手:五名参加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的选手有四位摔倒,排位最末但唯一没有摔倒的运动员赢得冠军。这个幸运儿就是来自澳大利亚的运动员斯蒂文·布拉德伯里。

2002 年盐湖城冬奥会是斯蒂文·布拉德伯里第四次踏上冬奥会场,之前他从未在一项个人比赛中进入过前八名,想品尝一次决赛滋味的斯蒂文·布拉德伯里在这次比赛中奋力拼搏,四分之一决赛中,斯蒂文·布拉德伯里仅仅名列小组第三,差点告别冬奥会的舞台,却因同组选手被判犯规,意外获得晋级资格。半决赛中,面对强劲的对手,斯蒂文·布拉德伯里有点招架不住,可同组的五位选手,有三位选手摔倒了,斯蒂文·布拉德伯里离梦想又更近一步了。进入决赛的都是短道速滑的顶尖高手,斯蒂文·布拉德伯里不出意外地落在了最后一名,结果前四名运动员滑到最后一个弯道,却意外相撞并摔倒,场内一片混乱。这时,唯一一个站立的人——斯蒂文·布拉德伯里冲过终点线,幸运地为澳大利亚摘下了冬奥首金。赛后,斯蒂文·布拉德伯里公开承认,这枚金牌来得十分侥幸。

从那以后,他成了澳大利亚家喻户晓的明星,为纪念布拉德伯里的胜利,澳大利亚还专门发行了一枚面值 45 澳分的邮票。而他的夺冠历程也使其的名字进入了 澳 洲 当 地 口 语 词 组“doing a Bradbury”,意为因为出现意外事件而获得胜利。

作者:商慧

编辑:郭超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