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读中国史 第一卷 史记 世家篇 《管蔡世家》——家风不正,祸乱始终 内容涉及原著卷目:《管蔡世家》《陈杞世家》

史记秦本纪53(管蔡世家家风不正)(1)

今天我们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司马迁用“管蔡世家”做这一卷的题目是否恰当第二,蔡国的乱政,与它家风不正的密切关系。

先讨论第一个问题。

《管蔡世家》,其实讲了两个诸侯国的历史,一个是蔡国,一个是曹国。因此,这一卷,叫“蔡曹世家”,其实更准确。

那么这里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司马迁为什么把“管蔡”放在一起说呢。我们聊一聊这个始末。

武王灭纣建立周朝后,大封诸侯。管叔鲜和蔡叔度,是文王和太姒所生的嫡子,分别排行第三和第五(周公旦是老四)。这俩人,也分别被封在了“管“和”蔡“,做这两个国家的诸侯。同时还给了他们一个任务,就是监视和辅佐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因为武王也封了武庚做诸侯,管理殷商遗民。

史记秦本纪53(管蔡世家家风不正)(2)

这里面又衍生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武王为什么封武庚而不是斩草除根?第二个问题,管叔和蔡叔,对于武王分封他们是否满意?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封武庚?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客观原因,对殷商有感情的老百姓还很多,虽然他们恨纣王,但是对这个王朝有感情,尤其是殷商旧贵族。所以,派个有身份能代表殷商的人来治理,会更安定。第二个原因,主观原因,武王从德治的角度,分封了从黄帝、神农氏到尧舜禹这些列代圣王的后代做诸侯,让他们延续祭祀先祖,以表达我周朝对各先代的尊敬,而不是唯我独尊。这有助于全天下人对于周王朝的好感。

史记秦本纪53(管蔡世家家风不正)(3)

第二个问题,管叔和蔡叔满意对武王的安排满意吗?答案是:不满意!为什么呢?两个原因。第一:看看他们的地盘大小,跟姜太公的齐国比,小很多,比鲁国也小,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可能有人说,那也得看功劳大小啊。对于思想不那么积极的人,他只看对他有利的理由,比如,我们是文王嫡子,他姜太公一个外人,为什么封地那么大,这是他们的思维。第二,派他们俩监视武庚,相当于“盯梢“的。而周公和召公,都是三公之一,位极人臣。按他们的思想,我们和周公,都是文王嫡子,凭什么同人不同命呢?而且他召公还是庶子,凭什么重用他而不重用我们呢。

史记秦本纪53(管蔡世家家风不正)(4)

那么武王的安排到底偏颇吗?当然不偏颇。我们前面讲过了姜太公和周公的能力和价值,这么安排,完全合情合理,是管蔡思想偏激。可能有人又有疑问,说你之前讲了,周公到成王时才大放异彩,这时候还是武王时期。回答两个要点:看《周本纪》,武王时期,周公也是担当重任,只是有姜子牙和武王本人的光华太灿烂,所以他显得低调;另外,《管蔡世家》里说得很清楚,文王和太姒生了十个嫡子,只有武王和周公最贤能,成为了文王的左右手。

可能有人又问了,你对于管蔡的推测,《史记》没有说,是小人之心了吧。这的确是我的推测,但我不认为是小人之心。为什么呢?

史记秦本纪53(管蔡世家家风不正)(5)

大家想想,如果他们对武王的安排满意,为什么要伙同武庚反叛呢?《管蔡世家》的描述,是说他们不满意周公摄政,所以串通武庚一起反叛。但是我们往深了想,他们反叛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成功了,不就是推翻周公,重新划地盘吗?这两点不就是我上面推测的吗?

但是这次造反,注定是会失败的。一来,周王朝灭殷后,正是武德最充沛的时候;二来,名不正言不顺的造反,不得人心。为什么说名不正言不顺呢,因为周天子是和周公站在一起的,姜太公和召公,作为另外两位“三公“,也是和周公站在一起的,因此,叛乱很快被平息了。对这三个带头的,处理方式是:诛杀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为什么蔡叔保住了命,我估计,经过调查,他是从犯,或者在平叛时,抵抗不激烈,主动投向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史记秦本纪53(管蔡世家家风不正)(6)

讲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为什么司马迁把“管蔡“放到一起讲了。

管叔被灭,自然也就没有管国的世家了,所以别人是出道即巅峰,他是出场即灭亡。而蔡叔这个火种,保存了下来,并且最终还是建立了蔡国,只不过这位先祖就属于思想偏激,甚至有点心术不正的人,这股歪风,一直在这个家族涌动,使得蔡国一直都在混乱的政局中飘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史记秦本纪53(管蔡世家家风不正)(7)

蔡叔在被流放过程中去世了。他的儿子“胡“,吸取了老爹的教训,成为了一个恭谨平顺的人。周公就让他做鲁国的执政大夫,把鲁国治理的很好。于是周公向成王请求,再次把蔡国封给这个家族,也就是让”胡“作蔡国国君。之后,蔡国就开始一代代传开了。

传了很多代,中间没有重点史迹。时间来到了鲁隐公之后的时期(以后我们经常提到鲁隐公,鲁隐公元年是公元前722年,因为《春秋》这本书从此开始,历史的记录也丰富了起来,所以我们把这个时间点作为一个标志性时间点)。

我们说,蔡侯家族,家风不正。那么各位主人公,就开始一一登场了。

史记秦本纪53(管蔡世家家风不正)(8)

第一位,蔡哀侯。

话说哀侯和息侯,都娶了陈国公主。俩人算是连襟了。

哀侯十一年,息侯夫人回娘家时,鲁国蔡国。蔡侯就调戏这个小姨子,路上拦截,想看看人家的相貌。作为国君,他肯定不缺女人。于私,对方是你亲戚;于公,这是对方也是一个国家的国母,你这种举动,是对对方国家的羞辱。所以说,这不是好色的问题了,我们只能理解为他家风不正,没教育好。

史记秦本纪53(管蔡世家家风不正)(9)

结果息侯很生气,就联络楚文王设计讨伐蔡国。这个计谋是,让楚文王假装讨伐息国,息侯向蔡国求救,蔡国救息国时,楚国趁机俘虏了蔡哀侯。最终,实际情况就是按照剧本设计的演的。可见,蔡哀侯还是“比较单纯”,并没有认为调戏小姨子会被连襟怀恨在心,所以说,他不认为这是严重问题,这才悲哀,才说明他家教差。

哀侯的结局,正如他的谥号,他被楚国俘虏,在楚国被扣了九年,最终死于楚国,客死他乡了。对他的评价可以说,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史记秦本纪53(管蔡世家家风不正)(10)

第二位,蔡缪侯。

他是蔡哀侯的儿子。这个故事我们前面讲过“齐世家”讲过。缪侯的妹妹嫁给了齐桓公,就是那个玩水玩疯了的蔡女。最终就是蔡女被赶回娘家,但是齐桓公没休她。但是蔡侯却把她的妹妹又嫁给了别人。大家想想,齐桓公是诸侯霸主,别说霸主还没休她,就是休了,霸主的女人能再随便嫁给别人吗?这不是打人家脸吗,你一个小国不要命了吗?一国之君,做事这么没分寸,欠考虑,而且有失礼仪。

史记秦本纪53(管蔡世家家风不正)(11)

最终,齐桓公伐蔡,俘虏了缪侯。不过他比老爹幸运,诸侯们为他讲情,齐桓公就把他放了。

第三第四位,蔡景侯和蔡灵侯。

这事一件关联性事件。他们是一对父子。

景侯为太子般娶了一个楚国老婆,可是景侯却和这个儿媳妇通奸。

太子般杀死了景侯自立,就是灵侯。

父子两个:与儿媳通奸,杀父弑君。这邪恶的家风,够可以吧。

史记秦本纪53(管蔡世家家风不正)(12)

这件事也引发了楚国不满。灵侯十二年,楚灵王设计把把蔡灵侯灌醉杀死,随后派楚公子弃疾当年十一月灭蔡,让弃疾做蔡公。

看看,一件家事处理不好,导致两代国君死于非命,国家都灭亡了。

后来,楚国又复立了景侯小儿子“庐”,他就是蔡平侯。楚国也不是因为好心才这么做,这时的楚王是楚平王,他就是公子弃疾弑杀楚国国君而自立的。他这时候恢复蔡国,是想体现对诸侯的友善。关于他的故事,我们《楚世家》再细讲。

第五位第六位,蔡平侯蔡悼侯。

平侯继位时,杀死了灵侯的太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而平侯死后,灵侯的孙子也是灵侯太子的儿子,就杀死了平侯的儿子,也就是杀死了自己的堂叔而自立,就是蔡悼侯。够乱够残忍吧。

史记秦本纪53(管蔡世家家风不正)(13)

其实还要补充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在“齐世家”讲过的,陈厉公的夫人其实也是田敬仲完的母亲,也是蔡女。我们讲,她很不太安分,和蔡国人私通,经常回娘家搞乱七八糟的事情。大家想,如果她家教严,她敢回娘家这么嚣张吗。比较一下齐桓公,当时哀姜私通庆父,扰乱鲁国国政,齐桓公没有护短,而是把她召回齐国处死。蔡国国君没有这么做,一来这是纵容,二来是上来不正下梁歪。至于她是哪个蔡国国君的姐妹或者女儿,《史记》中没有交代。

这样的家风之下,蔡国内政混乱,内耗严重,国家治理始终没有进入过快车道。而把蔡侯家风的不正演练到极致,而且真正动摇蔡国国本的君主,也要出现了。蔡国灭亡史和《管蔡世家》里另一个国家曹国,是有相似之处的。限于篇幅和方便大家比较看,我们把他们放在一起看。请大家继续关注下一节,老虎屁股摸不得,一对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