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越剧旦角新4派,是指受袁雪芬唱腔影响,然后根据自身嗓音特色,再学习其他流派及剧种而创立的自己流派的大师:戚雅仙、张云霞、金采风、吕瑞英。

这4位大师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越剧戚派大全(越剧旦角新4派戚张金吕)(1)

合影照

后排右一戚雅仙,前排左一张云霞,前排右一金采风。

越剧戚派大全(越剧旦角新4派戚张金吕)(2)

合影照

前排左一吕瑞英,前排左三金采风。

1、戚雅仙(1928年2月-2003年1月27日)原名戚爱英,浙江余姚人,生于上海,创立越剧“戚派”唱腔。

1941年进入上海陶叶剧团科班学戏,1944年满师出科,后进了芳华越剧团,任二肩花旦。1947年参加玉兰剧团,任头肩花旦。因戏路开阔,表演细腻动人而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旦角中的后起之秀。1948年参加云华剧团,任头肩花旦。1950年2月组建合作越剧团并任团长,主演过《龙凤花烛》《玉堂春》《血手印》《卓文君》《王老虎抢亲》《琵琶记》《白蛇传》《文姬归汉》及现代戏《红色医生》《祝福》等剧目。

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袁派唱腔基础上不断加以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韵味醇厚、缠绵委婉、朴素深沉的“戚派”唱腔。

越剧戚派大全(越剧旦角新4派戚张金吕)(3)

越剧戚派大全(越剧旦角新4派戚张金吕)(4)

2、张云霞(1926年7月-2004年4月18日)原名陶涤民,祖籍杭州,生于上海,创立越剧“张派”唱腔。

张云霞最早是学京剧的,于1943年入玉牡丹越剧戏班。1944年至1945年,又拜越剧男班艺人刘金玉为师。1946年参加天红剧团唱三肩花旦,参加雪声剧团为三肩旦。期间,对新越剧潜心钻研,一丝不苟地学习袁派艺术,并与范派小生胡少鹏搭档,经常上电台演唱,很快在观众中造成影响,被称为“袁派花旦”而崭露头角。后进入东山越艺社,参加了1947年越剧“十姐妹”的义演,在《山河恋》剧中,先饰秋隗,后顶替傅全香饰演戴赢。1948年转到少壮越剧团唱二肩旦。1950年10月到芳华越剧团任主要演员,与尹桂芳合作主演了《玉蜻蜓》等剧目。1951年秋进上海实验越剧团任头肩花旦。1952年1月重入少壮越剧团,任头肩花旦兼副团长,与陆锦花合作主演了《琴瑟缘》、《许仙与白娘子》等剧目。

越剧戚派大全(越剧旦角新4派戚张金吕)(5)

越剧戚派大全(越剧旦角新4派戚张金吕)(6)

3、金采风(1929年11月-2022年1月10日),原名金翠凤,祖籍浙江省鄞县,生于上海,创立越剧“金派”唱腔。

1946年考入雪声剧团训练班,工小生,因唱电台而露名声。后转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1951年夏进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团,1955年随团入新建的上海越剧院。金采风以闺门旦应工,兼擅花旦。唱腔师承袁派,并根据自己嗓音条件吸收傅派等其他流派唱腔因素,融会贯通,自成一格,被公认为“金派”。

金采风的唱腔婉转秀丽,刚柔相济。她的嗓音明亮,行腔自然流畅,质朴中展风采,秀婉中显棱角,柔中寓刚,端庄大方;咬字清楚,特别讲究念白的抑扬顿挫,具有音乐性。她曾演唱袁派名剧《西厢记》《祥林嫂》,在演唱时既保持了袁派委婉流畅的特点,又发挥了自己嗓音较亮、力度较强的唱法,赋予唱腔另一种艺术特色,被音乐家称为“袁腔金唱”。金采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按照自己对角色的体验和理解,不断对唱腔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

1951年8月,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团,得到重点培养。1952年演出传统老戏《桑园访妻》一折,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演员三等奖。1954年主演的传统剧《盘夫索夫》,之后,又主演了《碧玉簪》《彩楼记》等剧目。1962年在电影《红楼梦》中,成功地塑造了王熙凤一角。1963年主演的《碧玉簪》被摄制成电影。

越剧戚派大全(越剧旦角新4派戚张金吕)(7)

越剧戚派大全(越剧旦角新4派戚张金吕)(8)

4、吕瑞英(1933年1月19日-至今)生于上海,创立越剧“吕派”唱腔。

1940年入“四友社”(又称“四季班”)科班拜男班艺人盖月棠为师,工花旦,学艺3年。先在小剧团唱头肩旦,后进红星、云华等大型越剧团唱三肩旦。1949年,进入东山越艺社,唱二肩旦。

越剧戚派大全(越剧旦角新4派戚张金吕)(9)

越剧戚派大全(越剧旦角新4派戚张金吕)(10)

1950年与丁赛君、金采风,被观众美称为东山越艺社的“三鼎甲”。1951年夏,进入国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受到重点培养。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扮演《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银心,获演员三等奖。1953年,参加了第一部国产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拍摄,该片1954年在国内外放映后,她扮演的银心,戏虽不多,却受到观众青睐,声誉鹊起。是年,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饰《打金枝》中的公主,获表演一等奖。1955年,随中国越剧团赴民主德国和苏联演出时,扮演《西厢记》中的红娘,受到国外专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其扮演《三看御妹》中的刘金定、《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金山战鼓》中的梁红玉、《九斤姑娘》中的张九斤、《二堂放子》中的王桂英、《红楼梦》中的薛宝钗等角色,都有出色的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