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人知晓其在书法上的造诣,然而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擅书画、工书法、懂经济、通佛志、嗜篆刻、通音律、冠文章。而就是这样一位天赋与努力造就的全才,却也是一个背负着骂名与赞誉的矛盾体。

赵孟頫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背负骂名与赞誉的全才)(1)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雪松道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自幼聪颖,"孟顺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其父赵与告(又名赵与訔),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擅诗文,藏书无数。为赵孟頫攻读诗书、研习书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

1、历宋元之变,仕隐两难

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赵家家境每况愈下,在坎坷忧患中度日维艰。索性赵孟頫的母亲丘夫人慈爱贤能又通达事理,她告诫赵孟頫发奋读书"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觊成人,吾世则亦已矣。"赵孟頫刻苦读书,为以后在诗词书画、篆刻音韵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他出生于南宋时期,青年时代恰逢宋元交替之际,战乱不断,国运堪忧。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二十三年,为笼络汉族士人,巩固统治,令邢台恃御史 程钜夫"奉招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忽必烈。程钜夫"感其义",将赵释放。之后,江南又报二十余人,赵孟頫名列其首,被单独引见,忽必烈惊呼其为"神仙中人"。后让他坐右丞叶李之上。由此,他一路平步青云,仕途顺畅。而这些也是给他带来毁誉的根源。

2、一代全才,艺术上造诣极高

赵孟頫在艺术上面拥有极高的造诣。集晋唐书法之大成,后人以"颜柳欧赵"并称;在绘画上被称为"元人冠冕",开创了原代新画风;他精通音律,还擅长鉴定古器物。

书法

赵孟頫于五岁起,就开始学书,无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相传他一天能写1-2万字。临遍六朝法书。可见其对书法已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而成其就最高当属行书与楷书。黄惇"其传世作品以行草为最多,对后世的影响也最深。他的行草直入山阴之室,继承王羲之不激不厉的平和书风,于陈智永、唐褚遂良、陆谏之、宋高宗赵构而一脉相承,笔法蕴藉沉稳,结字平正而秀丽。"

赵孟頫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背负骂名与赞誉的全才)(2)

《元史•赵孟頫传》"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他的代表作更是数不胜数,《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赤壁赋》、《归去来兮辞》等等。

元鲜于枢《困学斋集》评价"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赵的书法笔划圆润、结体优美、气息平和,温润闲雅,世称"赵体"。

绘画

整个元代画风的重要开创者。于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能,取材广泛,技巧全面。他明确提出"士夫画"的概念。他其绘画力倡"以书入画"。像"飞白""籀"、"八法"都是书法用语,他讲这些都运用在了绘画之中。在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画卷后就题有"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种"书画同法"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画家。

赵孟頫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背负骂名与赞誉的全才)(3)

赵孟頫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背负骂名与赞誉的全才)(4)

其次,是推崇"古意"。"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古意既亏,百病恒生。""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而吾所作画,似乎简率。"在创作中强调真淳蕴藉,清醒典雅,,赵孟頫的《水村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就能真切的看到一脉相承之处。

文章

因为书法盛名在外,使得赵孟頫在诗歌方面的被忽视。杨载就曾说道"公(赵孟頫)之才名颇为书画所掩,人知其书画,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不知其经济之学也。"

《四库全书总目》记载"风流文采冠绝当时,不但翰墨为元代第一,其文章亦揖让于虞杨范揭之间,不出其后也。"

赵孟頫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背负骂名与赞誉的全才)(5)

《胆巴帝师碑》

赵孟頫努力学习魏晋、唐人的诗歌表现手法,兼收并蓄,形成婉约清新、流转圆韵、意蕴深远的风格,表现出一种奇瑰飘逸的风致。他的的诗歌内容广泛,既有反映对亡宋的失望与惋惜,也有对故土及自然的赞美。

少时,赵孟頫读遍家中各类藏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17岁写就的《烈妇行》就颇见功力。此诗是一首古体诗,句式自由,写的是州军士刘平妻胡氏杀虎救夫的故事。面对江山如病入膏肓的老者一天天溃烂下去,作者发出感慨"男儿节义有如许,万岁千秋可以事明主。"感慨朝廷缺少这样有节有勇的"男儿"。

面对山河破碎的南宋之国,他先后写下《钱塘怀古》、《岳鄂王墓》、《咏逸民十一首》等诗篇,表达对故国的怀念,对南宋君臣卖国行为的愤慨。

兴亡巨变,隐居到德清东衡山研究学问,"吴兴八俊"。元廷请出仕。赵无意出山,《赠别夹谷公》"青青蕙兰花,含英在中林,春风不披拂,胡能见幽心。""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今孟頫贯已为释之。"以此诗来表明自己隐逸林泉的心迹。

3、背负骂名与赞誉的矛盾体

赵孟頫作为南宋贵胄而出仕元朝,世人因此多有贬损之意。"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认为此人为南宋贵族后裔,而舍身奉侍蒙元,有失文人气节。

后世批评赵字媚俗,缺乏遒劲的力道。然其看似妩媚多俗,实则绵里藏针,每一次转折。都把笔锋藏于内里,力道暗藏,顺畅而下。力量暗收其中,成就了赵体外形圆润而筋骨内里的独有魅力。

赵孟頫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背负骂名与赞誉的全才)(6)

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曾评价赵孟頫"余年十八学晋人书,便已目无赵吴兴(赵孟頫)"。而至老年时,说道"始知吴兴书法之妙。始知吴兴之不可及也。"由此,就可看出赵非同一般的艺术造诣。

被迫出仕为官赵孟頫只能将悲苦,无奈之情寄寓诗画之中。

赵孟頫《罪出》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以云然,见事苦不早。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图书时自娱,野性期自保。谁令坠尘网,宛转受缠绕。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哀鸣谁复顾,毛羽日催槁。向非亲友赠,蔬食常不饱。病妻抱弱子,远去万里道。骨肉生别肉,丘垄缺拜扫。愁深无一语,目断南云杳。恸哭悲风来,如何诉穹昊!

感叹自己为误入尘世的笼中鸟,出仕实为无奈之举。

赵孟頫为官期间画了很多马,健壮有力,多为良驹。然不难看出,这些马皆被人牵引、或被栓于马厩,没有一匹是自由驰骋的。这些体态健壮而不得自由的千里良驹无疑是在影射被束缚的自己。

赵孟頫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背负骂名与赞誉的全才)(7)

赵孟頫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背负骂名与赞誉的全才)(8)

赵孟頫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背负骂名与赞誉的全才)(9)

赵孟頫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背负骂名与赞誉的全才)(10)

身于乱世,有些选择多数无奈。但赵孟頫在诗词书法绘画等等当面的成就则不容小觑。其众多亲友弟子受其影响而成就斐然,在中国艺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