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带给学生怎样的改变?这是时常萦绕在我心中的问题。

曾经跟朋友闲聊,我们经常会开玩笑说“90后的人可真是命运多舛”,我们感叹的不是生活条件的艰苦,而是面对未来生活迷惘,上一辈所说的“知识改变命运”,如今却不靠谱了。曾经学校所学的,毕业后也只能在辅导亲戚孩子上发挥点作用。

工作之后,我进入了教育行业,一直在寻找教育更多的可能性,寻找我想要的答案。

通过学习你想得到什么(学习还是练习)(1)

是“学习”还是“练习”?

在一次开展亲子PBL工坊课上,我遇到过一位刚上一年级的学生小明,他非常好动,也很喜欢动手尝试做各种各样的事。

他妈妈跟其他家长不一样,她像一位旁观者,不会下手帮忙,只是观察着小明在活动中的一举一动。在小明失败后寻求帮忙时,她也只是鼓励小明再试一下。

通过学习你想得到什么(学习还是练习)(2)

活动结束后,我跟她聊了起来。“父母帮忙肯定更快能做好,这都是靠我们成年人的经验得来的好的结果,但孩子不会这么想,到了以后真的面对失败之后,他就没办法去承受了。很多事只有让孩子亲自经历了,他才能有收获。”这位全职妈妈说。

我很认同小明妈妈的话。小明在动手的过程中面对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小组的协作问题、失败后如何寻找出路,这些都是未来进入社会后每天都要面对的事。

他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了,虽然会失败,但每次的尝试都让他更靠近成功,收获的不仅仅只有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还有社会情感能力的锻炼。

通过学习你想得到什么(学习还是练习)(3)

第二次与小明妈妈见面,她当初的想法开始动摇。原来,小明上了小学后逐渐跟不上进度了,在学校被贴上“不爱学习”的标签,也似乎没有时间慢慢探索,小明不得不坐在书桌前认真学习,写着、背着标准化的答案,按照传统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

阅读、写作、答题……这些能在书桌前做的事情,我们才觉得是学习,但这是学习还是在练习?学习等于练习吗?

很多时候,一些没有实际知识直接灌输的活动,并不会被认为是“学习”。比如动手类的实践,是“动手”还是“学习”?

评估“实践学习”的结果与传统考试不同,它很难量化判断,而如果我们所认为的学习只是背诵和复述,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吗?

规划局机会

在我加入探客项目组后,走访了乡村的学校,看到乡村的教育。相比起城市的孩子,乡村孩子在课堂中多了一点拘束,动起手来小心翼翼,生怕做错。课后在与老师们的交谈中,我发现“动手能力差”是老师对学生的普遍评价。

在分组进行创作活动的时候,我观察到大部分学生都是处于迷茫的状态,有的在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桌面上的工具与材料、有的与组员尴尬对望。

我忍不住上前鼓励他们先尝试动手,但是他们希望我告诉他们怎么做。他们害怕做错,害怕会失败。

通过学习你想得到什么(学习还是练习)(4)

一直以来,孩子们所经历的评价标准就是考试,只要把标准答案、答题的逻辑背好练好,考试就能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否则就是一个“差生”。

也正是因为他们是乡村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缺乏家庭关怀与教育,整体素质水平落后更是成为了他们撕不下来的标签。

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是孩子们需要的学习吗?是能为未来社会培养适用人才的方式么?

通过学习你想得到什么(学习还是练习)(5)

我们是被高考赶着长大的一代,想要成绩好,想要考到好大学,就必须坐好在书桌前背书、解题。

但是在信息化的时代,到了工作的时候,一直习惯有标准答案的我们,却被告知答案要自己寻找

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人类简史》,人类从公元前70000年认知革命演化出想象力后,开始对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将积累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最终形成了现在这个社会,而我们把前人的发现、经验合集,称为知识来学习,而我们在其中只知道知识是什么,却不知道知识怎么来,在面对社会现实问题,更不知道怎么解决

教育是否有分数之外的其他可能?

在信息化的年代来说,要获取知识,实在是太简单了,上网检索、看书、自主上课等等,前人帮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让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现在我们却活在了巨人的阴影下。

我们的资源比以前更加丰富,但我们的创造力、思考力却下降了。教育的目的,好像并不应该是这样子。

通过学习你想得到什么(学习还是练习)(6)

教育能否有更多的可能性?教育应该带给学生怎么样的改变?

我想教育应该是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思考,在已有的知识下,解决眼前的问题,去探寻未来更多的可能。在探客,我找到了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