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中医的五志就是喜怒忧思恐五种精神情绪的活动表现,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精神情绪的变化状况,都是属于人们的心理状态反映。
人的正常情志变化,这样的情志变化是属于生理性的,对人的健康无损。
但是如果情志变化过度过激,喜怒无常,长期失调,那就由生理性的情志活动,转化为致病因素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道:“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逆,脉满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灵枢·百病始生篇》说:“喜怒不节,则伤脏。”
以上都论述都是说明由于情志变化失常失和,过激过度,由量变引起质变,由理性的情志活动,转化为致病因素,导致了种种疾病。
人生气的时候还会出现胃脘胀闷、嗳腐吞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主要是因为生气或发怒是肝木过度旺盛的表现,肝木过旺则对脾土克制过度,导致脾的运化饮食功能下降,从而出现饮食不振的状况。
这就是生气的人常会说“气都气饱了”的原因!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可以取太冲、足三里针灸。
不会针灸可以用按揉的方法,让上升的肝气往下疏泄,按揉太冲穴时会很痛,此时要反复按摩,直到这个穴位不再疼痛为止。
平时按揉太冲穴不方便,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如果在办公桌下面能脱鞋,就用一只脚的脚跟踩按另一只脚的太冲穴至行间穴一线,也可以踩按大脚趾,这里有肝经的大敦穴和脾经的隐白穴,可以起到调和肝脾的作用。
在家伏案学习工作时最好能够光脚,边活动大脚趾边踩压脚背太冲穴,这是一个提供给没有时间专门锻炼者的小秘密。
从气机的升降运行来看,肝气宜条达舒畅,柔则血和,郁则气逆。
我们知道,一个人生气的时候,总会感到血往上涌,进而出现面红耳赤、胸闷腹痛等症状。
这是因为“怒则气上”,肝气生发太过。肝藏血,血随气行上冲到头部,就会产生眩晕、脸红脖子粗等状况。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生气所导致的后果可不止这些。
肝失疏泄,肝气就会像匹野马一样在体内横冲直撞;
肝气横逆犯脾,脾失运化,我们就会感到腹胀;
横逆犯胃,就会出现呃逆、吃不下东西,严重时甚至还会导致吐血。
看过三国的人肯定会对“诸葛亮三气周瑜”记忆犹新。周瑜大喊“既生瑜,何生亮”后便气得吐血而亡,就是因为怒伤肝而致气血损伤。
所以,不要生气,一定要呵护你的“小心肝儿”。
但人非圣贤,哪有不生气的道理?做不到不生气,但至少要做到生气后把火气发泄出来,把“火”窝在心里,会比发脾气更伤肝。
所以,当别人冲你发脾气,吼两声时你千万别往心里去。他把心里的“火气”发泄掉了,肝脏也就安全了。如果这股火憋在体内,反而会很危险。
因为我们的身体是有一定的调理机能的,你不帮它排泄,它自己就会想办法排解,只是排解的方式有些恐怖,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肝硬化。
所以要开阔心胸、修身养性,通过其他途径把“气”发出来,比如可以多听听节奏悠扬舒缓的音乐,让优美的乐曲化解精神的焦躁,另外运动也是发泄的有效途径。
“虽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
所以不妨学得豁达一些,大度一些。这就需要我们博览群书,增加内心的智慧和力量,胸怀坦荡,可以正确处理那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
先要修心,才可以养性。当你战胜自我时,疾病也自然就不敢再找上门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