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下午,武汉文理学院新闻传播专业大四学生谢昊男又一次来到武汉市血液中心,这是他5年来的第56次献血。他从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献全血4次,此后一直成分献血52次。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无偿献血者捐献全血间隔期为六个月,成分献血间隔期为14天。

18岁入伍,21岁退伍从福建到武汉求学。从部队到大学,谢昊男将自己稚嫩的翅膀磨练成型,在点滴奉献里用平凡讲述新一代青年人的故事。

十八而立,从小就有军人梦

湖北文理学院有八人寝吗(武汉文理学院一位)(1)

谢昊男在跑步。 通讯员张维嘉 摄

“我没犹豫过,高考一结束,我就投身部队。”9月30日,接受采访时谢昊男说,自己18岁时参军,成为一名驻守在祖国东部海岛的海军战士。

回忆起刚入伍的日子,谢昊男为了通过新兵结业考核,不给连队拖后腿,他每天加倍训练,不敢懈怠。“这段时间对我后来影响很大,有时候我总以为自己坚持不下去了,但是好像每一次只要咬住牙坚持,就总能克服眼前的种种困难。”

新兵下连,谢昊男被分配到新单位的警卫班。这和他入伍之初“逐梦海疆”的梦想落差很大,警卫员的工作枯燥,每日按班执勤,到点上岗,一待就是半天。谢昊男坦言,在刚刚上岗执勤的那段日子里,他的思想也动摇过,后来渐渐才明白了“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这句话的含义,在每个万籁俱寂的夜班执勤时平凡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血液中心是他在武汉的第二个家

湖北文理学院有八人寝吗(武汉文理学院一位)(2)

谢昊男在献血。 通讯员张维嘉 摄

18岁成年的那天下午,谢昊男第一次走进家乡的采血车,完成自己的第一次无偿献血。

“成年意味着要主动去为国家和人民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也算是自己的特殊成人礼。”后来,每一年生日,他都用献血这样的方式来纪念。

从18岁到23岁,5年时间,他累计无偿献成分血56次,献血总量达到21800毫升。“谢昊男是一个很热心的同学,他身上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武汉血液中心成分献血科副主任谢松丽提到他时这样说。

“血液是可以再生重造的,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坚持科学的无偿献血频率,就可以不断帮助到更多急需用血的同胞。”谢昊男说,“希望更多的人,一起挽起袖子捐献热血。”

他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组织过数次学生集体无偿献血,他用自己的献血经历和健康的体魄来打消大家对献血的顾虑。

湖北文理学院有八人寝吗(武汉文理学院一位)(3)

谢昊男(右)在献血。 通讯员张维嘉 摄

第一次和谢昊男一起献血的同学宋佳宁坦言,“这次献血意义很不一般,第一次与昊男学长一起献血,让我感到的不仅仅是献血的光荣,还有榜样的力量。”

3年军训教官,严中有爱

湖北文理学院有八人寝吗(武汉文理学院一位)(4)

谢昊男在学习。 通讯员张维嘉摄

退役复学后的谢昊男,在武汉文理学院连续3年担任新生军训教官,其所带领的方阵曾多次获得“军训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担任军训教官的谢昊男并不喜欢只向学员们传授枯燥的队列动作知识和口令,而是在训练之余向学员们讲述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优秀传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我们青年人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当教官,是要把新同学们教好,要让他们心里有收获,要让他们肩上有责任”。

3年军训,谢昊男和武汉文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的学弟们建立了深厚的温暖情谊。“有一回训练久了,我嗓子也累,大家自发地在方阵里对口令调整队伍。”谢昊男说。

“10多天军训,昊男哥教我们男生要养成好的作息习惯,还帮助我们进行大学里的学习规划,让我对大学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军训结束当天大家都眼圈红红的,是真的舍不得。”2021级王秋越想起军训的日子,仍然难以释怀。

探索专业不止步,默默奉献不言悔

学习新闻传播专业的谢昊男,在对专业学习中从未懈怠过。

通过保持良好作息和高效学习,在3年学习生涯中,他除了荣获各种专业竞赛奖项外,一直坚持以实践促学习,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中锻炼自己。

大二下学期,他采访了革命英雄人物,新中国首位女子空降兵马旭同志,并制作新闻专题片《半边天》,最终收获湖北省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竞赛二等奖。“马旭前辈特别和蔼,89岁言谈举止中仍然保持革命军人的风骨和作风。”谢昊男和他的小伙伴们受益良深。

湖北文理学院有八人寝吗(武汉文理学院一位)(5)

采访后,谢昊男和马旭老两口合影。 通讯员张维嘉 摄

今年7月,谢昊男带领团队深入四川省大凉山地区,拍摄中国少数民族在奋进二十年间的巨大改变。在拍摄中,他和当地彝族同胞建立了深厚情谊,“走的时候,彝族男孩欧支说布和我紧紧相拥,从他赤诚的眼神里,我更加明白身为一名新闻人应有的初心和使命”。

湖北文理学院有八人寝吗(武汉文理学院一位)(6)

谢昊男和彝族男孩在一起。 通讯员张维嘉摄

“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接受人民群众的教育,做好人民群众的学生。”这是谢昊男时刻记在心上的话。

未来,他将继续用炬火之光,不断在自己的岗位上当好平凡人,默默奉献。

(通讯员耿湘 王秋越 长江日报记者胡义华)

【编辑:赵可】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