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大拜年#

压岁钱民法典规定(压岁钱)(1)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清朝吴曼云在《压岁钱》这首小诗中生动形象展现了过年时孩子们的数压岁钱的乐趣。小年一过就进入过年的倒计时了,年的感觉也越来越强烈。以前小时候的我最期盼的就是两件事:放炮和收压岁钱。如今放炮已经越来越远离孩子们的过年生活,但是收压岁钱却一直是孩子们最期盼的事,今天知食分子就跟大家聊聊压岁钱的故事。

压岁钱民法典规定(压岁钱)(2)

01历史渊源

压岁钱作为年俗之一,其历史渊源早已无从可考。但据翔实历史资料记载,古时候压岁钱叫做“压祟钱”,这里的“祟”就是鬼祟的意思,从字面上镇压鬼祟,保佑平安的寓意。

关于压岁钱的起源传说有各种版本,内容虽各异但寓意差不多:镇恶驱邪,祈福孩子健康成长。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认为比较有意思的版本:

相传很久之前每到除夕夜晚,总是有鬼祟来偷孩子吃,因为这事每逢过年凡是家里有小孩子的都格外担惊受怕。有一年一户人家喜得贵子,在除夕当天父母都很担心夜晚有会鬼祟来。正当害怕时,门外进来一位道士,当他听说这件事后,让小孩的父母准备五锭白银,之后老道拿出五根红线系到每一锭白银上,并嘱咐父母晚上孩子睡觉时一定要把这银锭压在孩子枕头下。晚上正当孩子熟睡时,门外果然传来沙沙声,鬼祟幻化成一条大蛇爬进屋里,准备偷走孩子。正当大蛇靠近孩子时,枕头下突然窜出五道白光,并且重重地击中了大蛇。受伤地鬼祟赶紧逃跑,孩子也得以平安。

压岁钱民法典规定(压岁钱)(3)

虽然这只是个传说故事,但是我们从中能看到,“压祟钱”实用性还是很大的,主要功能就是辟邪震灾,保佑平安。

随着时间推移,“压祟钱”慢慢成为一种过年习俗,而且“祟”“岁”同音,并且是在辞旧迎新的除夕之夜给孩子的,久而久之“压祟钱”就成了“压岁钱”,都是长辈希望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民法典规定(压岁钱)(4)

02历史演变

压岁钱作为一种年俗现象,在我国有千百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压岁钱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

有现存文献记载的压岁钱最早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压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戴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一般正面铸有“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吉祥语,背面铸有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各种图案。

压岁钱民法典规定(压岁钱)(5)

在唐代春节称为“立春日”,在这一天皇家宫廷流行着春日散钱之风盛行,所以当时称这种习俗为春日散钱。与此同时,那时也流行着长辈为新生儿发散“洗儿钱”的传统,为新生儿带去避邪康健的护身符。《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驱魔的护身符。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压岁钱民法典规定(压岁钱)(6)

明清时期,压岁钱的习俗基本已经成熟,不论是皇室宫廷,还是寻常百姓,都保留了这个风俗。

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压岁钱民法典规定(压岁钱)(7)

不同于寻常百姓家,那时候大户人家的压岁钱格外豪气,都是正儿八经的金元宝。除夕之夜全家老小辞旧迎新,一家人团圆之际,长辈们都会散尽金银元宝给小孩。遇上亲朋好友来家中恭贺新春的,也会好酒好肉招待,用荷包装着金银饰品相赠。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也有关于压岁钱的记录,在贾府这种大户人家,除夕春节的场面肯定是热闹非凡。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除夕来到,上下内外均忙忙碌碌。府中尤氏早晨起来正收拾荣府、贾母的针钱礼物,个头棒一茶杯压岁钱子说:‘前头一包碎金子,共是一百五十三两八钱七分。”

《红楼梦》:“两府男妇小厮丫环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散压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来。”

压岁钱民法典规定(压岁钱)(8)

《红楼梦》中贾府过年

贾府的压岁钱不仅发给幼小孩童,连丫环、小厮、差役都会依次分发到,可见场面盛大。不光分发的人员众多,连压岁钱也有着各种花样:梅花式的、海棠式的、如意八宝联春样儿的,应有尽有。都说曹雪芹笔下的贾府是个小社会缩影,这话一点儿也不假。

在民国时期,长辈喜欢用红纸包100文铜钱当压岁钱给晚辈,取“长命百岁”的寓意。有时候也喜欢用连号的新钱做压岁钱,意味着连连好运、连连高升。

压岁钱民法典规定(压岁钱)(9)

民国时期的压岁钱

建国之后,国内经济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物质、精神生活极大丰富,过年的压岁钱数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流通人民币,那时压岁钱也就五分、一毛。但是由于受旧时代思想的影响,晚辈过年时需要恭恭敬敬地给长辈磕头行礼,之后要双手接过。

20世纪60年代,国家遭受到三年自然灾害,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差,吃饭成了头等大事,那时地孩子一年到头见到糖的时间并不多,用几块糖替代“压岁钱”,足以让一家人都很甜蜜。

压岁钱民法典规定(压岁钱)(10)

物质匮乏年代,糖就是压岁钱的替代品

20世纪70年代,国家经济逐步好转,但人们生活仍然很拮据。不过到了过年的时候,长辈们还是能省出一点钱让孩子们乐呵。那个年月,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大多能得到五到十元的压岁钱。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大幅提高,压岁钱的额度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过年的时候有的孩子收到成百上千的压岁钱已不足为奇,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从80年代开始,长辈们开始用红包发放压岁钱了,这样不仅喜庆,更显示出生活档次。

20世纪90年代,压岁钱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小朋友真的是长在红旗下,生在蜜罐里,没有平时的生活艰辛,怎能体会到压岁钱的可贵。但此时又催生出一句话,“孩子,压岁钱妈给你攒着,以后都给你花”,想想有多少单纯幼稚的心灵,将过年接的厚厚一沓压岁钱交给了父母,也就石沉大海了。若干年后,等这些小朋友长大了,向父母要压岁钱,父母往往会义正言辞的说“都养你花了!”

压岁钱民法典规定(压岁钱)(11)

到了21世纪,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压岁钱的传统寓意也渐渐走样了。记得2016年的时候,某相关教育组织发布了《中国孩子的压岁钱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被调查者发给每个孩子的压岁钱平均数为457.59元。

这一调查涵盖28个省市自治区,调查还发现:

100—500元是人们发压岁钱普遍接受的范围,55.71%的被调查者发出压岁钱的金额在此范围内;其次是500—800元,占21.79%;再次是1000—5000元,占9.21%;给出压岁钱在5000元以上的参与者,集中于福建、浙江等地区。

分析其中原因,首先是家庭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压岁钱的金额自然也不会少;其次是人情往来间处于面子,钱太少也不好意思出手;最后就是长辈过于溺爱孩子了,总想尽可能多的满足孩子要求。

压岁钱民法典规定(压岁钱)(12)

越来越多的压岁钱

如今随着微信的社交软件的兴起,压岁钱又有了新的形式——红包。过年期间,即使远隔万水千山,只需要用手一点,一个压岁钱红包就过去了,孩子们在手机上接收之后,发几句客套的祝福话,这个年就算拜完了。想想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好歹孩子们还需要给长辈磕头拜年,现在年味越来越远了。

压岁钱民法典规定(压岁钱)(13)

微信中的压岁红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