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桓温,出生于兵荒马乱的东晋,在讲述我的故事之前,要先简单介绍一下西晋。

自从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以来,南下平定东吴,完成了统一天下的重任,可惜这种局面只维持了很短的一段时期。

随后继位的就是遗臭万年的白痴皇帝司马衷,他做了十几年皇帝,最出名的事迹却是那句“何不食肉糜?”在这样一位皇帝的带领下,西晋的好日子就算到头了,何况当时还有一位心狠手辣又野心勃勃的皇后贾南风,于是很快发生了足以让西晋毁灭的八王之乱。

东晋司马氏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1)

说真心话,把所有罪责都算到他们两人头上有些不公,西晋建立之初就存在很大隐患,尤其是对宗室过于信任的做法为内乱埋下了伏笔。

武帝司马炎鉴于曹魏宗室力量薄弱导致被篡位的教训,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王,却没料到宗室过于强横的实力对皇权产生了严重威胁。

八王之乱让西晋短暂的统一很快分崩离析,整个北方陷入了混乱不堪的局面,各个诸侯王为了争权夺利,上演了一幕幕宗室自相残杀的惨剧,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部落如匈奴、鲜卑等开始壮大起来,并且先后僭位称王,造成了五胡乱华的空前大浩劫。

西晋在这种风雨飘摇的局势之下,苟延残喘了十余年,终于在永嘉之乱后彻底的结束了。

02

东晋局势更加混乱,东晋本就是司马氏无奈之下南迁才维持下来的政权,说是偏安一隅并不过分,而与西晋相比,东晋朝廷更像是一个摆设。

东晋建立以来,始终摆脱不了南方世家大族的控制,甚至在建立之初,元帝司马睿邀请帮助自己登上皇位的王导一起坐那把皇椅,于是民间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皇权的削弱还只是东晋满目苍夷里一部分,当时北方乱成一锅粥,后赵、前秦、前燕、成汉各自先后割据一方,对东晋虎视眈眈。境内也是叛乱四起,王敦之乱、苏峻之乱直接威胁到了东晋政权。

东晋司马氏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2)

而我,就出生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接下来,就正式开始我的故事。

03

我的名字有特殊含义,简单说来,是两个姓氏的结合,桓不用说,是我的家族姓氏。而温则来自我很敬仰的一个人物——温峤。温峤一生公忠体国,曾经平定了王敦和苏峻之乱,为人也是英姿飒爽,还因迎娶表妹被传为一时佳话。

东晋司马氏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3)

温峤

刚出生的时候,我很荣幸地受到了他的青睐,长大后听父母说,在我未满周岁的时候,温峤就称赞说我有奇骨,长大后必定成为英杰,于是我父亲便给我取名为“温”。

我的家族桓氏虽然不能跟当时的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这些顶级豪门相比,但也算衣食无忧,所以我的童年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可惜这一切,在苏峻之乱中成为了泡影。

父亲桓彝任宣城内史,苏峻叛乱时正处于他进军的必经路线之上,于是成了他的进攻目标,父亲在叛军的猛攻之下以一座小城坚守了一月有余,最后惨遭杀害, 而当时,我只有十五岁。

东晋司马氏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4)

桓温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何况父亲是被叛军所害,于是直接参与此事的太守江播成为了我的复仇目标,只是这时候的我年少未经世事,而且孤立无援,以我一个人想杀太守如果贸然行事肯定难以成功,于是我足足等了三年,这三年来,我每天枕戈泣血,就为了等一个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江播去世了,他临终之前知道我报仇之心未泯,就让他的几个儿子加以防备,在守孝期间暗藏兵刃在身边。但是我知道这是报仇的最好时机,我趁着人多眼杂,假扮成吊唁的客商来到丧礼之上,出其不意地将他几个儿子手刃于刀下,终于报了杀父之仇。

也许会有很多人说我残忍,但是在这个年代,这是唯一的生存法则,我的做法不但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还因此声名大振,引起了上层人们的注意。

04

这个乱世当中,名声就是每个人唯一的名片,如果没有名声在外,只能埋没于市井之中。

我自幼就得到过温峤前辈的称赞,此时亲自报了父仇更是名声大振,父亲的为国捐躯也让朝廷很快就注意到了我,加上为人豪爽,气度不凡,朝廷寄予我厚望,让我承袭父职,还把我招为驸马,娶了南康长公主为妻。

这时候的我可以说是春风得意,不久之后,又有另一个人对我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就是我的好友庾翼。

庾氏在东晋也是名门望族,甚至风头一度超过了琅琊王氏,所不同的是,琅琊王氏这些大族以偏安江南自保为目的,对北伐一事兴趣不大,而庾翼则以匡扶天下为己任,对北伐十分热衷。

东晋司马氏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5)

我和庾翼一向交好,他也在朝廷上对我大力举荐,于是我被任命为并州刺史,协助他一起北伐,可惜庾翼北伐最终没有成功,他在不久后病逝,随后我接替他为荆州刺史。

荆州以富庶著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东晋时更是南方的一道屏障,这是我第一次执掌重兵,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还领护南蛮校尉,这一年,我已经三十三岁。

05

对于很多人来说,倘若没能在这个年纪建功立业,那他的一生便注定碌碌无为。可我却不会,我的追求不是安于现状,小有名气的清谈家刘惔很有知人之明,说我是孙权和司马懿一样的人物。

不过我心里很清楚,和那些世家大族王氏谢氏相比,我的实力和人脉都远远不及,要想取得更高的威望,只有一条路,就是建功立勋。我在军中时刻关注着天下大事,这时候我把目光对准了西边的成汉。

成汉这个政权占据着巴蜀地区,刚开始就是由流民首领建立,一直不太稳定,如今君主更是荒淫无道,只是凭着易守难攻的地势维持到了今天,现在去消灭它,是我建功立业的最好时机。

我上疏陈列讨伐成汉之后,朝廷没有及时给予答复,而是分成两派为此争吵不休,机不可失,我等不及朝廷的批准便率军出发。

局势果然如我所料,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直达成汉首都成都门下,就在我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却陷入了我一生当中的第一次苦战。

东晋司马氏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6)

桓温消灭成汉之战示意图

成汉自知命悬一线,做起了殊死抵抗,成都地势险要,对于我们进攻一方十分不利,在攻城战中蒙受了巨大损失,城中箭如雨发,手下将士伤亡惨重,都有了惊恐之色。面对着血流成河的战场,我远没有表面上平静。

那一刻,我差点选择了放弃,虽然我深知此时的失败会注定我一生很难再出人头地,可是局势危急,再这样下去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于是我万般无奈之下下令收军,可是这时候上天突然眷顾了我。鼔吏竟然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把撤退信号击成了前进鼓,军队奋勇参战,士气大涨,这时候的成汉军也在苦战之下濒临崩溃,面对猛烈地进攻终于抵挡不住,瞬间被击溃。

我终于取得了这场有惊无险的战争,成汉君主投降,巴蜀被纳入东晋版图,我成为了东晋以来第一个有灭国之功的将领。

06

立下了如此大功,我内心自然激动万分,这一战让我天下闻名,凯旋回来之后,我等待着朝廷的大加封赏,也期待着乘胜北伐,北方不久后也出现了一个难得的好时机:后赵皇帝石虎病死,我仿佛看到了后赵的领土也被收入囊中,我将立下不世之功。

然而朝廷给了我当头一棒,他们仅仅给了我一个征西大将军的头衔,完全没有实质性的赏赐,不仅如此,他们还提拔扬州刺史殷浩,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殷浩是朝廷对我进行牵制的一颗棋子,他们已经明显表现出了对我的忌惮。

我明白了,功高震主,这已经被历史无数次证明,况且把握着东晋政权的那些世家大族也不愿看到我势力壮大, 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必须要壮大自己的势力,壮大到足以和朝廷的抗衡的地步。从这时候开始,我的一切都改变了,我不再崇拜为国捐躯的父亲,也不再钦佩忠心耿耿的温峤,我要走向另外一条路——不能流芳百世,就遗臭万年。

温性俭,每燕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然以雄武专朝,窥觎非望,或卧对亲僚曰:“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众莫敢对。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我虽然气愤,甚至打算擅自出兵消灭后赵,但我没有走上这条路,我对朝廷还是有着清醒的了解,朝廷百官之中,尸位素餐者居多,用来对我进行掣肘的殷浩也不过是有名无实之徒,想靠这样一个人代替我北伐,他们只会自取其辱。

07

果然,殷浩失败了,败得一塌涂地,我当然不会放过这机会,弹劾他的同时准备北伐,这一次已经没有人能阻止我。

其实对于殷浩这位老朋友,我是有着同情心的,我不愿意看到他现在如此落寞,想把他再次征用,可惜他没有给我答复,反而给我回复了一张白纸,我只能和他恩断义绝。

这时的北方局势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后赵被冉魏所灭,冉魏也很快消亡,北方的主要敌人变成了前秦和前燕,我把目标对准了刚建立不久的前秦。

东晋司马氏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7)

这是我的第一次北伐,我知道北伐的难度相比西征成汉更甚,因为北方不仅局势混乱,前秦的实力也非成汉能比,最重要的是,朝廷开始对我不满,他们没有给我太多支持,相反有很多人背地里等着对我落井下石,所以这次,我不能失败。

北伐初期还算顺利,我部下养精蓄锐的军队战斗力极强,一路攻城拔寨,收复了几处失地,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地抵达了要地关中。

可是我突然犹豫了,我犹豫自己征战沙场是为了什么,为了帮助朝廷收复失地?可是朝廷如何对我。为了自己建立威望?这样下去只会在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就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有人一眼就看穿了我的心思,他是王猛,一个不世出的天才。

王猛一言指出了我的尴尬处境,也让我醒悟了过来,对这样一个人物,我当然不肯放过,想得到他的鼎力支持,很可惜,王猛拂衣而去,我失去了一个百年难遇的奇才。

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祸不单行,就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前秦也做好了抵抗准备,他们采取坚壁清野战术,让我寸步难行,而且由于战线过长,军队粮草供应不上,我只能选择暂时撤退,不过我计划把关中百姓迁移回东晋,因为在战争时期,这些百姓是重要的有生力量,也是战斗的资本。

没有想到,这个举动成为了我惨败的导火线,前秦军队知晓我撤退之后,抓住我带着百姓行军不快的缺点,从后面开始袭击,这时候我的军队已经无心恋战,只能不顾一切地败回东晋。幸亏殿后的邓遐一箭射中前秦主将,才得以顺利返回荆州。

08

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让我很不甘心,朝廷中很多人对我落井下石,好像我消灭成汉的功劳也全部被抹杀了,我试探性地上疏建议迁都洛阳以巩固前线,被朝廷毫不犹豫地拒绝,他们对我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

为了一雪前耻,我只能酝酿着第二次北伐。一年之后,机会来了,不过这次的目标不是前秦,而是羌族首领姚襄。姚襄曾经归顺过东晋,但是由于朝廷处置不当,导致他怀恨在心再度发动叛乱,盘踞在淮河一带成了东晋的眼中钉。

姚襄野心很大,趁机围困洛阳,孤立无援的洛阳城危在旦夕,朝廷无奈之下只能派我前去解洛阳之围。

我为了讨伐姚襄已经做了万全准备,三路军马水陆并进,立足未稳的姚襄抵挡不住,并且他们久攻洛阳不下,士气已经低落,我一马当先,率军一鼓作气大破姚襄,顺利地收复了洛阳。

东晋司马氏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8)

取得大胜之后,有部下建议乘胜北上,然而我知道这时候时机未到,北方的前秦和前燕虎视眈眈,他们的实力都不是姚襄可比,如果贸然北上,很可能会重蹈第一次北伐的覆辙,况且,他们不知道我还在担心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朝廷对北伐的态度,甚至这才是我内心最大的担忧。

处于这样骑虎难下的境地,我选择了见好就收,这次北伐功劳不小,我不仅收复了洛阳重地,还平定了几处借姚襄军趁机而起的几处叛乱,带着几千家民户回归到东晋。

北伐的胜利让我威望达到了巅峰,同时我的实力也达到了全盛时期,朝廷不能再对我敷衍了事,于是加封我为大司马,把京畿要地也交给我掌管,扬州荆州江州这些军事重镇全部成了囊中之物,我风头一时无两。

这次北伐有一件小事给了我深深的触动,我途经自己早年管理的金城,居然发现当年种下的一棵树苗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这让我感慨万千,“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一棵小树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我又怎么甘心一直寄人篱下,于是我的眼光对准了那把椅子,它并非遥不可及。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09

朝廷中有不少人看出了我的野心,我们的斗争已经公开化,我再次上疏请求迁都洛阳,不过我承认这次私心更重,迁都洛阳之后更便于我对朝廷的控制,对南方的世家大族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朝廷自然不会轻而易举地顺从,还削去了我的一些职位以示警告,不过没关系,这只是我迈出的第一步,我在筹备第三次北伐,目标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届时,将无人能阻挡我的步伐。

朝廷中的谢安等人看穿了我的心思,整个东晋,我最忌惮的不是皇帝,也不是那些只知夸夸其谈的王宫大臣,而是谢安。虽然他现在还未掌握大权,但是我知道他迟早会成为我的对手,我只能抢先一步行动。

朝廷不会坐视不理,对我的第三次北伐大加阻止,我们僵持不下,这时候皇帝司马丕突然驾崩了,继位的司马奕我根本不放在眼里,我感觉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这次北伐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前燕屡屡侵犯东晋,使得朝中很多主战派将领不满,于是我又得到了一些掌握实权将领的大力支持,可是我仍然不敢掉以轻心,因为我此次的对手,是一代名将慕容垂。

鲜卑慕容氏名将如云,慕容垂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只要能把他击败,天下将唾手可得。

初期的战斗还算顺利,只是很快就遇到了一个难题,溯江北上的途中,由于久经大旱导致水道不通,这对于拥有水军优势的我们是个阻碍,为了能够顺利航行,只能停下脚步开凿水道。

鉴于上次北伐失败是因为粮草不济,部下向我提出了一个稳健的作战计划,就是先驻守要道,然后囤积足够的粮草之后再发动进。

我心底知道这是最稳妥的办法,但是他们不知道我内心真正害怕的事情,我人在北伐,其实心底一直在关注着朝中的一举一动,我害怕自己长期领兵在外,朝中会趁着这个机会对我做手脚,如果后方出了乱子,那时候我将死无葬身之地。

东晋司马氏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9)

所以我只能拒绝这个建议,下令三军发起猛攻,好在我的部下久经沙场,战斗力极强,捷报连连传来,还俘获了前燕的皇裔慕容忠,前燕军队屡战屡败,很多将领开始主动向我们投降。

形势一片大好,不过我仍然不敢掉以轻心,我最担心的慕容垂还没出现,而西边的前秦也是蠢蠢欲动,他们知道唇寒齿亡的道理,很可能会援助前燕,如果那样我将腹背受敌。

战斗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我率军来到前燕都城最后的一处要地枋头,这个在地图上不起眼的地方是最凶险的一道关卡,也将因为此战被后世铭记。

10

我和慕容垂深知此战决定着最后的胜利归属,都不敢轻举妄动,只能不断派遣小规模部队试探对方。

慕容垂算准了我军长途奔袭粮草供应不上的弱点,采取消耗战术试图打击我的士气,对于他这一手,我早有准备,我最信任的手下袁真分兵去石门打开水道,以保障粮草的顺利供应,只要有充足的后勤,我有信心取得最后的胜利。

就在这至关重要的时候,我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前秦还是决定派遣军队来援助前燕,我顿时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而让前秦君主下定这个决心的,正是我之前错过的王猛。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只能再次分兵去阻挡前秦,紧接着又有一个噩耗传来,被我寄予重任的袁真没有完成任务,慕容垂看穿了我的计划,让弟弟亲率大军阻击袁真,袁真在石门遇到了前燕军队的殊死抵抗,最终没有完成打开石门的重任。

东晋司马氏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10)

这意味着我将再度陷入粮草不济的境地,而且处境比上次更加凶险,前有慕容垂的前燕军,后面前秦军队肯定不会放过失利的我们。此时的我很清楚败局已定,梦想中的辉煌破灭了,失败之后的一大堆遗留问题也将暴露出来,我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为了尽可能地保存军队实力,我下令抛弃一切船只辎重,全军火急后撤,慕容垂和前秦军紧追不舍,我遭到了自征战沙场以来最大的损失,几万亲军永远地躺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11

第三次北伐的失败让我名望大损,计划中依靠军功的夺权之路已经无望,我只能铤而走险,做最后一次尝试。

每个人都喜欢痛打落水狗,兵败之后,朝廷众人弹劾不断,我为了减轻压力,只能抛弃了一直对我忠心耿耿的袁真,把失利的责任推到了他的身上。袁真忍受不了我的出卖,率兵投降前燕,我做出了这件为人不齿的事情。

到了这个地步,我决定孤注一掷,做出将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废立之事。我开始散布谣言,说皇帝司马奕没有生育能力,几个儿子都是他人所生,这可笑的谎言奏效了,因为百官都惧怕我的权力,于是司马奕被废,他也成为了东晋唯一在位期间被废的皇帝。

废掉司马奕之后,朝中那些平时自诩忠贞的百官都不敢吭声,我趁机将和我素有恩怨的庾氏、殷氏家族铲除,拥立了简文帝司马昱。

我没有取得北伐的胜利,但还是最终手握朝中大权,司马昱不过是我的傀儡,只要他有自知之明,日后肯定会让位于我,我将如愿以偿坐上那把椅子。

12

简文帝司马昱完全处于我的掌控之下,他被讥笑不过是“拱默守道而已”,没过多久他就忍受不了,气愤到病危。

按我的计划,司马昱临终之前肯定会禅位给我,然而我忘了朝中还有谢安,以及被先帝委以重任的王氏家族的王坦之。

谢安在我面前唯唯诺诺,甚至称我为君,可是心底却一直在寻找时机。简文帝司马昱本意是让我效仿周公和诸葛亮一样摄政,还留下遗诏“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可取之。”

事情按照这样发展下去,我登上皇位指日可待,可是谢安和王坦之坚决抵制,还当面撕毁让我摄政的诏书,他们不经过我同意就拥立了太子,还一天之内连下四道诏书让我入朝,我知道此时孤身入朝无异于狼入虎口,拒不入朝。

简文帝病逝,继位的是太子司马曜,也就是晋孝武帝,他年仅十一岁,可是我能看出他不是那种甘于寄人篱下之辈。

此时我已经到了花甲之年,预感到身体一天不日一天,我只能加快步伐,一场骚乱给我提供了一个借口,一众道教徒攻入了都城建康,抢掠武器想要复立之前被废的司马奕。

得知此事之后我整顿军马带兵入朝,朝中百官尽皆失色,他们严阵以待,都认为我要以武力篡位,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时候的我已经将要油尽灯枯,即使想要篡位也是有气无力。

这次带兵入朝,我不过示威而已,身体状况每日愈下,精神都开始模糊,所以我仅仅在朝中停留了十余天便返回领地姑孰。

我己时日无多,便向朝廷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加九锡。世人都知道加九锡是篡位的必经之路,我也清楚朝廷不会轻易接受,但我总得做点什么,哪怕是效仿魏武帝曹操留给后代一些东西呢。

谢安和王坦之对我加九锡一事找各种借口一拖再拖,终于,我熬不住了,在人生的最后关头,我脑中浮现的,依然是是年幼时候每日枕戈泣血的画面,那时候可能是最纯粹的我。

我年轻时自诩风流,自比闻鸡起舞的刘琨,却被嘲笑长得不像。我以“温”字为名,想跟温峤一样保家卫国,却最终走上了权臣之路。我向往驰骋沙场战无不胜,却总在关键时刻功亏一篑。我最终权倾天下,却没有走上权力的巅峰。这就是我,充满了野心和奋斗的一生。


最后,还是要交代一下后事,桓温的儿子桓玄,后来篡位成功,逼迫晋安帝禅位,建立了短暂的桓楚,桓温被追尊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也算圆了一下皇帝之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