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说历史

洞察人性阴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战场,办公室斗争必读

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

资治通鉴精装典藏晋朝(资治通鉴景帝卷24)(1)

景帝专辑差不多就这么多吧,今天为他做个总结,送他上路。

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首先说一点我个人看法,我以为,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景帝可算个二流,好吧,勉强准一流的皇帝,但绝对不是顶级人物。

他在西汉初年这几十年里,位置比较尴尬——

首先,刘邦啃腚是比不过的;

其次,跟老爹文帝比,不用说,差了两条街;

再次,跟儿子比,啥?跟那个打通河西走廊、将中原王朝的力量推进到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彻底打开华夏民族生存空间、大开杀戒、大杀四方的武帝比……好好好,打住,别为难他了!

史记、汉书的看法

关于景帝,其本纪,史记和汉书都非常简单,据说是因为史记里原本的景帝本纪遗失了,后人只能勉强找点材料应付一篇——固然有这个因素,但同时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史官写历史,没法直接说我看不上这个人,毕竟人家是高官大人物甚至是皇帝,不能这么直白,因此往往运用曲笔,嗯,春秋笔法……非常明显的,司马迁给了项羽本纪待遇,这就是明确态度,带有贬低刘邦的意味。

在文景这里,迁儿大爷也是如此,很明显,迁儿高看文帝一眼,文帝本纪写得很详细,很生动,不厌其烦罗列了文帝的诏书、生活细节、工作态度、与大臣的互动,而且大多以“上曰”的口吻表达出来,让人顿感亲近,表现其爱民、简朴、兢兢业业干事业。

而对于景帝,迁儿就很简单,基本按着时间线罗列事迹,虽是纪传体,但景帝本纪读下来,就是一编年体的年表,不蛋没啥闪光点,字里行间还透着不屑,比如没头脑,偏听偏信,被晁错忽悠着就冒然削藩,被袁盎几句话说动就放弃晁错;比如刻薄,对晁错说杀就杀,对周亚夫不留活路!

资治通鉴精装典藏晋朝(资治通鉴景帝卷24)(2)

文景二帝的比较

所以,文景两篇本纪,一详一略,不用明说,大家也都知道在迁儿大爷内心,文帝地位比较高,当然,事实也滴雀如此……文景之治,重点在文帝,景帝只是跟随之、效仿之!

因此史记明确表示——功莫大于高皇帝(刘邦),德莫大于孝文皇帝(刘恒),将文帝比肩于定鼎汉王朝的刘邦!其本纪最后,更是感叹“廪廪lǐn向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说文帝逐渐走向更改历法、服色和进行封禅,可是由于他的谦让,至今尚未完成(封禅),而这,就是传说中的仁——封禅(泰山),是帝王最高的荣誉,文帝完全有这个资格,而他没有,因为他不忍心扰民、浪费国家的财力、物力!

好吧,这毕竟是景帝专辑,不宜多说文帝,我们总结一下景帝——

二月,癸酉,葬孝景皇帝于阳陵。——资治通鉴”

理论上,天子停棺七天,然后下葬,当然,事实上不会这么精确。

景帝是一月二十七死于未央宫,二月初六,葬于阳陵——刘邦的叫长陵、刘盈的是安陵、文帝是霸陵,武帝是茂陵、昭帝是平陵、宣帝杜陵……

班固赞曰:孔子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资治通鉴”

司马光引用班固的话,班固引用孔子的话。

班固说,孔子说了,现在的民众与上古三代(尧舜禹)圣明天子统治下,实现人类大同、人间天堂的民众,其实是一样一样的!

资治通鉴精装典藏晋朝(资治通鉴景帝卷24)(3)

1、孔子这个话的意思是,老百姓还是那个老百姓,能不能创造圣明王朝,得看统治者给不给力。换今天话,好的制度让鬼变人,坏的制度让人变鬼!

2、班固感叹,孔子的话忒对了,一针见血、一击致命——你看周代、秦代,法律极为细密,结果呢,奸轨不息、天下骚然、大乱不止、延续几百年。说明啥?说明单纯以法治国,是不够滴,法律是个死东西,总有漏洞,越是繁琐详细,相互抵触、彼此矛盾的地方就越多,而解释权归官吏,容易被钻空子。

3、汉王兴起,扫除一切繁文缛节、害人虫,简简单单约法三章,与民休息;到了文景,更是将简朴提升到战略高度,韬光养晦有没有,不轻易打断战略机遇期有没有,没啥事不要乱动、更不要妄动有没有……因此五六十年间,人民淳朴、百姓安居乐业,三代盛世那个政通人和的景象又回来鸟!

4、由此,周代的成、康,汉代的文、景,是几百年来人民向往的标杆时代——班固是东汉人,他不知道两千年后的人,还在怀念呢!

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资治通鉴”

汉代建立,因为前面几百年打仗没停歇,尤其秦代不蛋打仗,还瞎几把折腾,财力人力几乎耗尽,导致海内沸腾、天怨人怒。

当是时,皇帝尚且不能找到四匹一个毛色的马拉车,将相高官只能乘牛车,老百姓没有储蓄……你说这得多困难,这是个怎样的烂摊子啊!

孝文、孝景,清净恭俭,安养天下,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资治通鉴”

经过汉初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经过文景之治,七十年间情况大改变——

1、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只要不是天灾严重,百姓基本都能有体面生活;

2、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几十年国家储备,所有仓库都满了,国家财政充裕,京师国库积累了很多钱,穿铜钱的线都腐烂了,没法数;库里的粮食一层压一层,多得只能放在露天,以至于腐烂不能吃了!

3、众庶街巷有马,而阡陌之间成群,乘字牝pìn者摈而不得聚会——平常人家都有马骑,田野里更是成群,骑母马的人甚至被大家嘲笑,不许他参加聚会!

4、守闾阎者食粱肉——里长一类基层干部,如同今天的居委会,都能吃精肉;

5、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因为政治清明,不折腾,做官的人很少被办,可以长期当官,在任期内将子孙培养长大,经常以官职为姓氏。

6、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诎辱焉——大家都有好日子过,因此人人自爱,小心谨慎不触犯法律,以仁义为先,避免遭到屈辱。

资治通鉴精装典藏晋朝(资治通鉴景帝卷24)(4)

说了这么多好的,有没有不好的?

当然有,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作为后人,我们可以用上帝视角审视当时社会,透过那烈火烹油的繁花似锦,隐隐然可以察觉到,社会的两级分化日趋严重,社会矛盾正在走向激烈,红彤彤背后的黑色阴影,正在无可阻挡笼罩过来——

7、当此之时,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当时法疏而民富,有钱的人骄横,肆无忌惮,财富、土地的兼并,已经出现苗头;

8、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西汉初年的政策,用今天话说,一言以蔽之,国退民进,因此民间豪强崛起,在地方上以财力、武力称雄,为所欲为;

9、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各级官员、各界人士,攀比斗富,穿好衣服、修大房子,突破制度限制,成为风俗,无法遏制;

10、物盛而衰,固其变也;自是之后,孝武内穷侈靡,外攘夷狄,天下萧然,财力耗矣——任何事物一旦达到极限,必定迅速走向反面,朴素的道理。文景攒了这么多家当,后人怎么可能不折腾?要么修房子用于个人享受,要么干大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所以我经常想,与其让后代骄奢淫逸、醉生梦死,不如让武帝拿去开疆扩土、打开局面!文景之后,能有武帝,实是幸事,虽然弄得天下凋敝,但毕竟打开了华夏未来两千年的视野和格局!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武帝贪图享乐,安于现状,如西晋、南北宋那些皇族子弟、跳蚤一般的聋子聋孙,我斗胆说一句,大分裂大动荡时代可能会提前到来,分裂以后未必还能统一!

下一节,我们进入武帝专辑。

用古人智慧

武装自己!

资治通鉴精装典藏晋朝(资治通鉴景帝卷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