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储氢系统重要部件减压阀国产化“起风”。

减压阀是车载储氢系统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之一,有密封气瓶、防止泄漏、有效控制氢气正常导通和启闭的作用,是守护燃料电池汽车安全的重要一环。但是,氢用减压阀长时间以来却主要依赖于进口,加拿大GFI、美塔特龙、美国TESCOM等外资品牌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不过现有部分国内相关企业打破垄断,已经在减压阀上实现不同程度的自我突围,包括瀚氢动力、神通新能源、富瑞阀门、未势能源等,同时还出现了其它的“叩门者”。他们以迎战外资品牌的决心准备打一场破局之战。

减压阀外资品牌市占率80%以上

燃料电池汽车车载储氢系统主要由储氢瓶、瓶阀、减压阀、压力传感器及管路等部件组成。其中减压阀用于将瓶口阀内高压氢气降压并稳压输出到燃料电池,有密封气瓶、防止泄漏、有效控制氢气正常导通和启闭的作用,是车载供氢系统中的核心部件,也是保证储氢气瓶及安全装置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整个生命周期,以及在各类复杂工况条件下能够安全、可靠运行的必要方式。

减压阀的真实案例(国产减压阀打法)(1)

车载供氢系统结构示意图

如果说安全、节能、环保是燃料电池技术应用的三大标签,而减压阀正是守护“安全”的关键一环。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核心产品是车载储氢系统中“卡脖子”问题比较严重的产品。市场主流份额由包括加拿大GFI、美塔特龙、美国TESCOM等外资品牌长时间盘踞。目前国内在运行的燃料电池汽车,所配套的减压阀绝大部分是外资品牌的产品。

“外资品牌在减压阀市场的占有率至少在80%以上,如果不能解决这个短板,国内在高效储氢的问题上必然受制于人。”湖北和瑞精密技术总监张燕舞告诉高工氢电。

减压阀市场之所以呈现这种局面,有多方面原因:其一,外资品牌布局氢能领域较早,具有先发优势,已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专利护城河,并且有丰富的工程应用经验;其二,减压阀拥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包括在高可靠密封性来实现氢气“零泄露”、高精度加工、保持出口压力的稳定性、实现耐低温、对零件质量进行控制方面等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新手想入局并不容易;

其三,一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上一般配备有1台减压阀,并且市场价格只有几千元,相对其它产品,减压阀市场的价值量不突出,尤其在车辆需求还未起来的情况下,这一领域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够;

此外,在用户选择方面,由于减压阀价格本不就高,外资品牌与国产品牌在价格上即便相差一半,价格差也只有三四千,这完全在用户可接受范围之内,以致用户推国产化的积极性不高;主机厂在认知上不放心用国产减压阀品牌,限制了车载供氢系统供应商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局面的形成。

“这些情况,使得国内阀件企业在向氢能领域进行布局时,不太愿意在减压阀这种产品上花费很多精力,更愿意先选择那些价值量高、容易攻关、并且市场接受度更好的产品,比如瓶口阀。” 瀚氢动力销售总监严万甲表示。

国内减压阀供应商的“突围战”

氢能阀件实现国产化替代是必然。这是企业降本的需求,如国富氢能、南通中集、奥扬等已经提出“全国产化”的概念与目标,更是国家重点产业有解决供应链卡脖子问题的硬性要求。

减压阀作为车载储氢系统的核心部件,虽然国产化进程目前看“道阻且长”,但国内并不乏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在这一赛道上落子布局,代表性公司有瀚氢动力、神通新能源、富瑞阀门,并且其中有的公司产品在出厂表现上(如压力稳定性、流量特性方面)已经和外资品牌不相上下。

瀚氢动力最早在2018年从事氢能减压阀产品研发与推广,目前累计装车辆已达500-600台,现在已经与国内多家企业如十堰东峻、南通中集多家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

神通新能源35MPa/70MPa组合减压阀现在已经实现批量应用;其中35MPa减压阀已经有百台的装车量,70MPa减压阀已经有15台的装车量。据公司总经理孙明民透露,目前其在减压阀部件上还有1000-2000台的备货来满足持续扩大市场需求。

富瑞阀门是张家港富瑞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于2016年开始独立自主开发车载供氢系统、加氢机和加氢站等一系列高压氢用阀门。在减压阀方面,目前其35MPa减压阀已经实现小批量应用,70MPa减压阀正在进行第三方检测。

未势能源属于这一领域的新进入者,其自主研发的“岩竹”系列—70MPa多功能集成减压阀组产品近日正式推向市场,并同步启动年产千套级储氢系统及阀门产线建设,氢用阀门产品规划总产能达5000套/年,包括35MPa/70MPa减压阀。

这些企业深耕减压阀细分赛道,与这一赛道呈现出的巨大市场机会密切相关。高工产研氢电研究所(GGII)调研统计,预计今年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上牌销量4000-6000辆,2023、2024、2025年逐步快速增长,保守预计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国家规划的5万辆。按照目前国内保有量约1万辆、未来三年至少有4万辆的增量空间算,以减压阀均价6000元/只计算,到2025年国内减压阀市场空间至少在2.4亿元以上(不含出口和非汽车应用)。

在这一市场蛋糕及国产化趋势下,进入这一细分领域的企业还在增多。目前,兰天达、和瑞精密、苏州先创等也在“叩门”氢能减压阀,其中和瑞精密的70MPa减压阀正在进行内部测试;苏州先创有三款产品供选择,还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国内企业在减压阀方面实现突破,一方面可以形成技术积累,从而占据市场制高点;另一方面,在助力用户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避免国际市场的产业垄断,提高自主品牌市场生存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