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

前日,无意间,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评论张艺兴的歌曲“爱莲说”,我是个打心底里喜爱古诗文的人,于是不免好奇找来了相关内容细看。

网上说毒舌评审丁太昇直言点评这首歌:“不伦不类的垃圾、狗屁不通、没文化”。我平时很少关注这些,不知道丁太昇,对张艺兴的了解也仅来自闲暇时看的几期极限挑战和一些零碎的道听途说。总体来说张艺兴的歌我没记住一个,但他这个人给我的印象还挺好的,温文尔雅,谦虚纯真,有进取的拼搏劲儿。

周杰伦兰亭序瘦金体(兰亭已矣再看周董兰亭)(1)

基于以上原因,我便找了张艺兴的爱莲说来听,我生怕自己有什么偏见而误判了一首歌的好坏,所以才反复听,这种听是基于对创作者的尊重和对作品的公正评价,而不是我喜欢或者我想挑刺。(昨天发布文章后评论里有人对我说:“你反复听还不是喜欢!”)

这首歌不免让人想到周杰伦的兰亭序,两者的灵感都来自于古文,而我又是一个古文迷,所以本能的把他们放在一起去了解。

当时,我问另一个作者朋友:“你说为什么周杰伦的兰亭序就那么好听,那么受欢迎,这首歌到底差在哪儿呢?为什么很多人都无法接受?”他的观点自然也是不伦不类,无法接受,听完一遍绝不想听第二遍之类。

而我本来就一直在整理古文,了解古代文人的生平,当时遇到这个问题,我便传了昨天的文章。我文的重点是周敦颐和他的《爱莲说》,我写作的目的也是想了解、学习周敦颐的品行风骨,表达对周敦颐和其作品的敬佩、喜爱、赞美。(一位朋友评论说:“你太把文学看得高深莫测了。”感谢认可,文学是我的精神支柱,本人不才,只能仰望,所以用高深一词,我想也未必不可。但莫测用在有些说不通的内容身上再合适不过,而对于精品而言只要我们用心求证研究还是不至于莫测的。)

至于张艺兴的歌,既然与古文相关,我又有跟周杰伦兰亭序对比的疑惑,所以文末简单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拙见,人们品味不同,对作者的了解不同,在欣赏作品时主观感受自然不一,不说这首歌,我也是希望张艺兴能不断创作,做他自己喜欢的事,取得令他自己满意的成果的。

不得不提一下,昨日发表的文章下的评论中还有一个观点:“时代不同,人们接受新事物需要时间,周杰伦的歌刚出来时,上一辈的人还不是不喜欢?”

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新”不等于“好”,对于怎么样才算好,不同领域的内容都有大佬做过专业的分析,本人无能,就不献丑了。

周杰伦兰亭序瘦金体(兰亭已矣再看周董兰亭)(2)

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我是大三才渐渐开始喜欢周杰伦的音乐的,以前是什么好听我就听什么,听得很杂。所以我这样的人是不会因为喜欢歌手就喜欢他的歌的,自然没什么偏见可言。当时说到周杰伦,我的态度就是:“可以的,还不错。”但后面身边总有人放他的歌,那前奏一响,往后一品,我就忍不住感叹:“什么神仙音乐!好听!耐听!”然后我也去了解周杰伦的成长经历,他的辛苦拼搏,到现在说到周董的音乐,我的态度就变成了:“不愧是周杰伦!那个划时代的传奇人物!”

周杰伦兰亭序瘦金体(兰亭已矣再看周董兰亭)(3)

另外要说不同年龄层的人对于流行元素的接受度不同,这自然是肯定的。如我,上了年纪就不爱喧嚣、折腾了,对于很多孩子们喜爱的元素也不甚理解。但我们的所处年代差又不是原始和现代的跨度差距,对于优秀的可取的内容就不能共同欣赏?我想答案自然是可以的,就好比《滕王阁序》,王勃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在我们这个时代,同样是十分认可这部作品的。又为了从实求证,我将周杰伦的兰亭序和张艺兴的爱莲说放给我家人听,妈妈说道:“兰亭序这个好听,是不是有二胡?这个爱莲说是你们年轻人喜欢的,我们听不惯。”我家两个三岁和四岁的宝贝也说:“兰这个好听。”所以我更加肯定,好的音乐是种很特殊的语言,它能传到我们内心深处,也能将我们的心绪带出来,好的终究是好的,虽然从大类上来说人们喜好不同,就像有人喜欢苹果,有人喜欢香蕉,而苹果和香蕉中又有好有劣,最终各类里筛选出来的金子,或许有人在某个阶段不爱,但有谁会不觉得它可贵呢?

我经常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的是歌曲吗。”因为现在我们接触最多的除了小说、电影电视剧便是歌曲了,视频大肆流行的今日,歌曲也随之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地方。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相信,只要是优秀的歌曲,千百年后,人们还是会认可他的优秀。正如王羲之在兰亭序里说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多深刻明净的感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每每看到这样的佳作,我内心有百般说不出的感动、激情。

周杰伦兰亭序瘦金体(兰亭已矣再看周董兰亭)(4)

爱好文学,小时候在屋顶读希腊神话,安静地遐想,品得津津有味,但课内的阅读却做不好,背诵也不佳,后来读到林语堂,激动于寻到了知己,可人家不喜被人要求,但也看得通透,其他方面成就斐然,而自己碌碌无为至今,真如毛不易《像我这样的人》所作,唱到我们很多人心里去了。自己无才,只能看他人之作,经常临文涕零,内心的敬佩喜爱竟无以言表,时常思忖,怎如此感性?或许这便是一种“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罢。对于很多现象,我们有时能想到确表达不妥,但更多的时候想不到,所以见别人才思敏捷,作品优异,总是不胜感动。

本人见识、才气等能力有限,对前人经典只能细加整理学习,有时感触颇深或心有疑惑时只能简单发表见解,不能做出高质量的剖析,实在惭愧。

今天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

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周杰伦兰亭序瘦金体(兰亭已矣再看周董兰亭)(5)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

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偷学其父《笔说》,苦练书法。一次,东晋明帝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后“入木三分”成为成语,比喻书法功力好或分析问题透彻。

周杰伦兰亭序瘦金体(兰亭已矣再看周董兰亭)(6)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周杰伦兰亭序瘦金体(兰亭已矣再看周董兰亭)(7)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也就是王羲之五十岁左右,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祭祀活动),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周杰伦兰亭序瘦金体(兰亭已矣再看周董兰亭)(8)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周杰伦兰亭序瘦金体(兰亭已矣再看周董兰亭)(9)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现有王氏后嗣于清代所建之家庙——金庭观,观右有一座古朴的石坊,横额上镌“王右军墓道”六字。穿石坊上行山谷,是一条依稀可辨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墓道。尽头处便是王羲之墓。

周杰伦兰亭序瘦金体(兰亭已矣再看周董兰亭)(10)

王羲之的轶事典故

周杰伦兰亭序瘦金体(兰亭已矣再看周董兰亭)(11)

兰亭序原文和歌词

周杰伦兰亭序瘦金体(兰亭已矣再看周董兰亭)(12)

《兰亭序》

文章记叙部分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当时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作者由兰亭集会联想到人们的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作者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表现了王羲之抗拒虚幻,对人生持有特别的热爱和执著的精神。并尽述古人、今人、后人的彼此认知共情关系,提出“纵使时代变化,观念事件不同,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是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这样的观点。

周杰伦兰亭序瘦金体(兰亭已矣再看周董兰亭)(13)

而周杰伦的《兰亭序》,词和曲都十分意境优美,相搭甚合,使人一听便觉美不胜收,不禁欣然细品。

2011年,周杰伦在央视春晚上演唱了这首歌曲,并获得了2011年CCTV春晚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评选歌舞类节目三等奖。

周杰伦兰亭序瘦金体(兰亭已矣再看周董兰亭)(14)

好的歌曲,词和曲相辅相成。作词者以“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之典与“雨打蕉叶,潇潇几夜,等春雷提醒挂念谁”的心事结合起来丝毫不显突兀,歌词的韵味似与王羲之的兰亭序相近,但内容却焕然一新,字里行间既表达了对原作的欣赏赞美,于朦胧中似乎摹画了一副春季赏书,辗转徘徊,忧思神往之境,使得听者也不禁一道心系一人,回忆不绝,百感交集。伴随着悠悠的古风音律,更加促使听者想象到类似的情景,深切感受到词中人细腻淡雅的深情和忧伤。

网友评价这首歌韵味悠长,令人品味再三。周杰伦以京剧小旦吊嗓子的方式重复唱一遍副歌,颇有剧中剧的感觉,更增添了《兰亭序》的古典美。的确,好的歌曲能让人回味无穷,引人深思。甚至可以从中取词或取意,来为自己所用,所以写作时引用周的歌词,也会取得跟引用名家句子一样的效果。有人曾屡试不爽,值得一试。

周杰伦兰亭序瘦金体(兰亭已矣再看周董兰亭)(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