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指的谁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1)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人,事业很成功,却被孩子败光家产;

但也有人,事业成功,孩子的教育更成功。

比如说,我们的梁启超大师。

有人称他们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是如何把9个孩子都培养得这么优秀呢?

01、爱国

爱国这一课,不曾给孩子们落下半节。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梁启超的这几句豪情壮语,不知影响了多少有志少年,报效祖国!

这也是梁启超家族最大的遗传底色。

有人曾经问他最小的孩子,著名火箭控制专家梁思礼,你从你父亲那里继承下来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他回答说:爱国。

这种爱国的传承,也是家风的传承。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指的谁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2)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三观正

做人比做事更重要,给孩子灌输通达的三观。

而除了爱国之心,伟大的三观同样是他给孩子们身教的宝贵财富。

梁启超很重视孩子们的品行教育,在孩子的品行教育上,梁启超一直接受的是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

他经常给孩子读《论语》和《孟子》,用以教导他们“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道理。

而在梁启超家训中,他认为通达、健全的人生观,是保持乐观的要诀。

因为给孩子树立这样的人生观,比教育他们学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

这种通达、强健的人生观能让孩子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帮助他们战胜困难。

而在教子之道上,梁启超贯穿了“严”和“爱”二字。

在学习和做人方面要“严”字当头,在生活上要以“爱” 相扶。

有一次,年幼的梁思永和一位小朋友玩耍时扭打在一起,互不相让。

后来一问,是那位小朋友的过错,但梁启超仍严厉地批评了思永。

他提出三个问题让思永反思:

一是有没有必要打架?

二是怎样与对方和好如初?

三是再碰上这类事应该怎么处理?

在思永给出了满意回答后,梁启超才让思永吃午饭。

之后,梁启超还亲自带着思永前往对方家中向小朋友道歉。

这样的行为,让孩子也具有了更大的格局。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指的谁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3)

图片来自于网络

03、陪伴

再忙也花时间陪孩子,跟孩子们做朋友。

在当今社会,很多家庭,“爸爸”的角色都是缺失的。

他们以工作压力大为由,拒绝带孩子。

“丧偶式育儿”好似成了一种主流。

但我们都知道,梁启超的一生堪称奋斗的一生。

为了救国大业,变法,革命,著书立说,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看书著作。

但即使在这样繁忙的情况下,他也尽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给他们最多的爱。

他经常给孩子们写信,据统计,梁启超的家书有四百余封,达一百多万字。

他经常说:“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他有9个子女,但写给孩子们的每一封家书都不一样,各有爱称,有的严格,有的慈爱。

他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父爱,而且都觉得自己是父亲心中特殊的一个。

他给大女儿思顺取爱称“大宝贝”,给三女儿思懿取了个外号叫“司马懿”,而小儿子思礼的代号则是“老白鼻”(老baby的谐音)。

他在疾病缠身的生命尽头,听说大女儿思顺要回国了,他很高兴地写了一封信给她:

“我平常想你还自可,每到发病时便特别想得厉害,觉得像是若顺儿在旁边,我向她撒一撒娇,苦痛便减少许多。

但因为你事实上既未能回家,我总不愿意说这种话。

现在好了,我的顺儿最少总有三五年依着我膝下,还带着一群可爱的孩子——小小白鼻接上老白鼻——常常跟我玩。

我想起八个月以后家里的新生活,已经眉飞色舞了。”

他给思忠的信里说: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

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会受我这种遗传和教训,不会因为环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堕落的。

你若有这种自信力,便‘随遇而安’地做。”

对次女梁思庄,他在信中肉麻地写道:

“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

原来梁公还是个这么会撒娇卖萌的老爸呢。

事实上,他的这种爱不仅惠及所有儿女,也无私地给予女婿和儿媳。

梁思成与林徽因成婚后,他写信给二人,表达他的喜悦之情。

他写道:“我以素来偏爱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其可爱与我原有的女儿们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

有一次,他在信里和思顺聊起了家常,称赞他的女婿周希哲“勤勤恳恳做他本分的事,便是天地间堂堂的一个人”。

能和儿女们有这样的情感交流,是梁启超的幸福,也是梁家子女们的幸福。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指的谁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4)

图片来源于网络

04、良好的教育方式

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推崇趣味教育。

现在的家长们都很焦虑,给孩子们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

但梁启超却很反对填鸭式的教育。

梁启超曾说,“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他很少给孩子们提出什么具体的学习目标。而对于孩子们的功课,他也绝不责备。

当女儿梁思庄刚到国外学习时,因无法适应,成绩不好时,他给女儿写了这样一封信:

“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因为他本勉强进大学。

你们兄妹各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梁启超信奉的教育是曾国藩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也没用。

不管是学习还是做事,不要只想着回报和酬劳,更要想着把事情做好,好好耕耘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就会有好的结果。

他更关注孩子的基础是否牢固,觉得所谓的成绩和分数,不过是表面的东西。

梁启超曾撰文《人要生活在趣味之中》他以为:

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在对社会有用的基础上,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兴趣非常重要。

在这种家庭教育下,梁启超的孩子们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正是这样,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这种非功利主义,让孩子不为学习所累,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专业和事业,自己做的开心,事业上的成就也随之而来。

作为父亲,他一方面给孩子建议,但另一方面也尊重孩子的真实想法。

比如他的大儿子梁思成学建筑学,他怕儿子学太久变得无趣,就写信告诉他要分点时间去学些文学或人文学科;

他也曾建议二女儿梁思庄学当时国内奇缺大有前途的生物学,但女儿不喜欢。

他就给女儿写信:

“凡学问最好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发展方向我不知道……

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

他还经常给孩子做媒,真是一个可爱的老爸。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过:

“父亲是教育孩子,是给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正是在这种爱的教育下,梁启超才创造出了“一门三院士、九子女皆才俊”的奇迹。

“爱写信”、“爱撒娇”、“爱做媒”、“饶有趣味”,梁公在家庭教育上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这样的父亲,优秀又有趣,坚定而从容;这样的父亲,哪个孩子不喜欢不自豪?

好的教育,就是要拼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