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先生是世人景仰的京剧艺术大师,他创造的“梅派”艺术独树一帜,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在梅先生四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他也从始至终都是一个人缘好、口碑好的名伶如果说他对于职业的勤奋好学、临事不苟,处事与人为善、从善如流的品性,是他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那么他为人的谦恭平和、器量弘深则是他一生都有人鼎力相助、一生平安的因由,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梅兰芳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梅兰芳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大家风华谦恭平和)

梅兰芳这个人是什么样的

梅兰芳先生是世人景仰的京剧艺术大师,他创造的“梅派”艺术独树一帜,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在梅先生四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他也从始至终都是一个人缘好、口碑好的名伶。如果说他对于职业的勤奋好学、临事不苟,处事与人为善、从善如流的品性,是他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那么他为人的谦恭平和、器量弘深则是他一生都有人鼎力相助、一生平安的因由。

谦恭平和是他的一种态度,也是他为人的出发点,从年轻时候直到他成为名重一时的伶界大王,他都能够始终以别人的长处衡量自己的短处,从别人那里吸取长处。

看完黄三(黄润普)的戏,他说:“这位老先生对于业务的认真,表演的深刻,功夫的结实,我是佩服极了。他无论扮什么角色,即使是最不重要的,也一定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地表演着。观众对他的印象非常好,总是报以热烈彩声。假使有一天,台下没有反应,他卸装以后,就会懊丧到连饭都不想吃。”

看完王瑶卿的《悦来店》,他说:“王大爷的玩意儿(表演艺术)咱们简直没法比。”

看完“小翠花”上跷表演《贵妃醉酒》,他说:“看过于老板的《醉酒》,咱们这出戏,应该挂起来(不再上演)啦。”

对于谭鑫培和杨小楼就更不用说了,每一次看完他们的演出,他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他对其他伶人的肯定都是真心真意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做到不断地转益多师,不断地丰富自己。他尊重所有的人:前辈名伶、同辈弟兄、晚辈生徒……用自己的方式——传统而又充满了人情味。

梅兰芳《贵妃醉酒》剧照

他生平最最尊重的人,就是与梅巧玲交情深厚的谭鑫培(他叫他“爷爷”)和小时候常常背着他上学的杨小楼(他叫他“杨大叔”),然而,在他的人望开始高涨,而谭鑫培已经夕阳西下的时候,却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与谭鑫培唱了一出“对台”。

那时双庆社在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演出,老板俞振庭要求梅兰芳把新戏《孽海波澜》分唱四天,每天再搭配一出老戏,以新旧搭配的“双出”增强号召力,俞振庭却没有告诉他,真正的原因是:他们碰上了老谭要在丹桂茶园演出,两个戏园子相距不远,俞振庭实在是害怕自己的双庆社敌不过老谭的叫座能力——梅兰芳并不知道这些情况,就答应了俞振庭的建议。当时,梅兰芳二十出头,谭鑫培已经年近古稀;梅兰芳风头正健,老谭则无论身体和精力都已经是强弩之末;梅兰芳新戏、老戏拼在一起每天演双出,自然是号召力大、卖座好……这四天,吉祥戏园的观众挤不动,老谭虽然是打点精神,以贴演平时叫座的“硬戏码”来应对小梅,可是丹桂茶园的上座还是掉下去几成,最后的两天就更是观众寥寥了……谭鑫培的伤心、无奈可想而知。

“伶界大王”谭鑫培饰演《定军山》中的黄忠

知道了这样的情况以后,梅兰芳心里好生不安……几天以后,两个冰雪聪明的人在戒台寺相遇,梅兰芳紧走几步,双手垂下,站在老谭旁边恭恭敬敬地招呼一声“爷爷”,谭鑫培是何等样人?他很大度地拍了拍忐忑不安的梅兰芳,笑道:“好,你这小子,又赶到我这儿来了,一会儿上我那儿去坐。”然后不改常态地与其他人打招呼——他顾及着自己的面子。

梅兰芳果然到老谭的住处(戒台寺的偏院)去看爷爷,祖孙两个谁都没有提“对台”的事情……是啊!谁都知道:舞台是无情的,观众只追捧年轻走红的名伶……这件事之后没多久,谭鑫培就去世了。不知道是不是老谭的很快去世让梅兰芳更加不安和自谴,梅兰芳在三十几年之后,仍然没有忘记这次错在自己的“对台”往事,在《舞台生活四十年》“戒坛寺”一文中他说:

按说我跟谭老板都是舞台上的演员,各唱各的戏,本来谈不到要什么你让我躲的,可是这一次的情形有点两样。因为他在晚年,是不常出台的了。我正在壮年,唱的日子多得很。当他偶然露(出演)几天,我不应该顺着俞振庭的意思,用新戏老戏夹着唱的新花样,来跟他“打对台”的。我不是错在答应俞振庭要求的时候,我是错在谭老板在丹桂贴演重头戏码以后,没有跟俞五(俞振庭)交涉,变更我们预订的计划。其实等谭老板唱过了,不是还可以让俞五使上这个噱头的吗?我当时的确只顾了吉祥的营业,忽略了丹桂会受这样大的影响。后来事实已经告诉我们,他那边座儿不好,我还是咄咄逼人,不肯让步。使这位久享盛名的老艺人,在快要结束他的舞台生活以前,还遇到这样的一个不痛快。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霸王别姬》剧照 杨小楼饰项羽 梅兰芳饰虞姬

在这件事之后二十年的一九三六年,梅兰芳在第一舞台演出时,有人建议他的最高票价一定要定在一块二以上,超过正在吉祥戏院演出的杨小楼,意思是:如果梅兰芳的票价高,卖座还能超过杨小楼,杨小楼就真的是败下阵来了……这样的争上下、比高低,也是当时一种常见的“打对台”的方式。

已经处于全盛时期的梅兰芳,坚决拒绝了这样的建议,他无论如何也不想让杨小楼下不来台……杨小楼当时五十九岁,已经进入老年,而梅兰芳刚刚年逾不惑——或许是当年与老谭“打对台”的事情依然还在他的心头吧!

正在他顾念前辈名伶杨小楼,坚决不与“杨大叔”“打对台”的时候,他的年轻气盛的徒弟程砚秋却在中和戏院实实在在地与他打了一场“对台”……梅兰芳以平和的心境,接受了徒弟的挑战,结果,程砚秋在卖座上没能胜出、在舆论上也没有占到上风,对于此番师徒“对台”,旁观者人言籍籍,当时的舆论,大多数习惯于以“事师之道”作为出发点来做道德判断。

梅兰芳(左 饰演红娘)、程砚秋(中 饰演崔莺莺)、尚小云(右 饰演张生)合演《西厢记》

又过了十年,梅兰芳与程砚秋在上海又不期遭遇了第二次“对台”。这一年梅兰芳已年届五十岁,而程砚秋正值盛年,此次的程砚秋或许是面对年老的师父内心感到了不妥和不安,特别先期到梅宅致歉,梅兰芳依然心境平和,大度地宽慰弟子尽量发挥……结果是师徒打了平手——想要扳倒梅兰芳,看起来也不那么容易!

名伶们对于“打对台”的不同处理,透露出他们不同的人品和性情,虽然是“商场无情”可是人是可以有情的啊!对于一个人来说,名和利应该不是一切,这大概是梅兰芳品性之中最可贵的地方。

在梅兰芳的生命中,有两种人一直伴随着他,一是同事,二是朋友,对于一个出身梨园的艺人来说,同事和朋友的内容其实又很复杂:同台演出的同事,经常本来就是亲戚故交,而台下研讨戏曲的朋友,又常常是观众、崇拜者、利害相关的人,这是一个内容复杂、成分各异的群体。

梅兰芳、王凤卿之《汾河湾》

说到与梅兰芳常年合作的同事,那可真是数不胜数:年轻的时候,他“陪着”爷爷谭鑫培、大叔杨小楼唱;成名之后,小生姜妙香、丑角肖长华、刘连荣是陪伴辅佐梅兰芳时间最长的绿叶,与梅兰芳合作将近半个世纪;年长半辈的老生王凤卿,开始是“提拔”梅兰芳,后来是为梅兰芳“跨刀”(次主角)多年;姨父徐兰沅为他操琴二十八年,姚玉芙曾经是梅兰芳的配角,谢绝舞台之后,与李春林一起帮助梅兰芳处理对外事务;文公达、李斐叔、许姬传都曾经为梅兰芳司管宣传和文书。其他如:路三宝、王蕙芳、俞振飞、周信芳、王瑶卿、孟小冬、田际云、俞振庭、李顺亭、钱金福、王长林、杨宝森、程砚秋、尚小云等当时中国京剧的第一流名伶,都曾经是他的合作伙伴和同事……梅兰芳遭逢了戏曲的全盛时代,他和一大批名伶共同造就了晚清至民国年间舞台上的绚丽多彩。

梅兰芳的朋友也是多得数不胜数,他不仅能够在忙碌之中,与各式各样的人相处到善始善终,而且可以在关键时刻得到他们的鼎力相助,这不能不归功于梅兰芳天性中的与人为善和器量弘深所具有的极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以使不同出身、不同文化、不同教养的人与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比如:

冯耿光(中国银行董事)从仰慕他才艺的“老斗”,变成维护他的朋友,五十年如一日,在梅兰芳走出国门前往美国之前遇到经济困难的时候,冯耿光还为他筹钱十万元。齐如山(世家子弟、同文馆学生)辅佐梅兰芳不遗余力,为他编戏、排戏、策划出访美国,合作二十余年。

姚玉芙、梅兰芳、李斐叔、姜妙香、齐如山与《俊袭人》布景

其他如:李释戡(留学日本、民国初年陆军中将、行政院参事)、吴震修(留学日本)、黄秋岳(留学日本)、张彭春(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中西戏剧研究者)、余上沅(胡适学生、北大英文系毕业、曾经赴美研究戏剧)、费穆(电影导演)、罗瘿公(光绪二十九年副贡、康有为的学生)等等,都是多年来围绕在梅兰芳的周围,可以为他撰写剧本、与他讨论剧情、导演戏曲表演的人。

而曾经是北大学生的剧评家张厚载(张豂子)、京师大译学馆的学生张庾楼、张孟嘉、沈耕梅、陶益生、言简斋,以及光绪元年恩科举人易顺鼎(实甫)、光绪三年进士樊增祥(云门)等等,也都是他的崇拜者和朋友。

在竞争激烈的旧时代舞台上,梅兰芳度过了四十多年的舞台生活,他从始至终都是一个人缘好、口碑好的名伶。

本文编选自《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清代至民初京师民间戏曲的辉煌》,原题《人缘好的名伶》。


《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

清代至民初京师民间戏曲的辉煌》

么书仪 著

北京出版社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