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2月12日[1]~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时间、事件、地点、情节、故事表述完满。并且互相印证、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感知、感怀、感恩还注入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人类最伟大的人生理想。更体现了文化人那种“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做人境界。表面看上去写的是优美的景物,实际上则寄托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志趣情操。
全诗以赋的方法写作,且浑然天成,而又恰到好处不露痕迹。以至于外行人以为杜甫这首诗是在描写自然风景。上下两句,两两相对,且那些明比、暗喻让人浮想联翩。是运用“赋、比、兴”的经典之作。让人见识到了什么叫托物言志,什么是诗的语言。
赏析
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了即景小诗四首,这是其中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上联写动景。首句写莺啼翠柳,是近景,点明了季节物候;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不仅有色还有声,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下联写静景。前两句的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这里停泊的船只即将要驶向东吴,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这首诗每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