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编者按:

幽幽古道水,荡涤了无数岁月时光,留下了几许典雅和婉约。

水乡古镇新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传统美食和旅游资源。新塍小月饼、蒸缸羊肉、同兴汤圆……小蓬莱、能仁寺、潘家浜村……这些美食与美景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和鲜为人知的故事?

即日起,晚报推出“记者带你品新塍”专栏,在春暖花开之际,与你一起尝美食、赏美景,近距离品味新塍独有的韵味。

3月21日 星期六 晴

又是一个周末,上午春光烂漫、风和日丽,正是个外出郊游的好日子。我那些饿了多日的馋虫已屡次在“五脏庙”内“揭竿起义”,是时候寻觅一些美食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了。

说起美食,就不由想起新塍。

这座枕河而居的千年古镇,如水墨画般清新淡雅、韵味悠长,更因其琳琅满目的美食,留下了独特隽永的风味。

(一)

江南三月,正是青团上市的季节。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我来到了一条老街上寻找美味的青团。

这些百年老店你都去吃过哪家(记者带你品新塍①)(1)

老街的名字叫“东北大街”,说是“大街”,其实是一条仅够一辆汽车通行的小弄堂。蜿蜒的弄堂里三三两两地坐着当地的居民,有人在晒被子,有人在聊天,一间间普通的平房下充满了生活气息。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美食,往往就藏在这些其貌不扬的店面中。

走了不到5分钟,丝丝缕缕的糯米香让肚子里的“馋虫”叫嚣起来。我赶紧加快步伐往前走,很快,一间挂着“袁顺泰”木牌的店铺出现在了眼前。

不到40平方米的门店里,两笼刚刚蒸好的青团子放在大门口的长条桌上,一只只披着青色外衣、圆润可爱的小胖子正冒着白乎乎的热气,那股诱人的清香就是它们散发出来的。

桌子旁,店主沈丹露正忙着把不同口味的青团子装盒打包。“两盒豆沙(馅)、两盒黄豆(馅)、六盒咸菜笋丝(馅)……全部在这里了,您拿好!”将三个大袋子交到了顾客手中,沈丹露才得了空,转身拿了一个青团子递给我。

等待美食真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但越是折磨,吃到的那一瞬间就越是幸福。青团拿到手,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大口。牙尖咬破温热表皮,浓郁的清香瞬间溢满口腔;再咬下去,细腻爽滑的豆沙涌入口中,细细咀嚼,口感软糯却不黏牙,用料丰富却不甜腻,糯米和豆沙的结合,让我发出了满足的喟叹。

此时此刻,语言总是匮乏的,除了“好吃”两个字,我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赞叹。看到我享受的表情,沈丹露笑弯了眉眼。或许,比起溢美之词,食客的满足感更令她开心吧。

(二)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在我看来,这句话用来形容“袁顺泰”再贴切不过。“如果你是新顾客,只要吃过一次我们家的糕点,就会变成老顾客!”沈丹露自信地说。

为何“袁顺泰”的青团会这么好吃?耐不住好奇,我向沈丹露讨教起了“秘诀”。

“糯米和粳米的配比很有讲究,我们一般是六四开,这样青团吃起来有嚼劲;米粉里面和的是南瓜叶,味道会比较清香。”沈丹露说,为了保留最原始的风味,“袁顺泰”所有青团及馅料都是纯手工制作,虽然蒸熟后的青团没有油光发亮的外表,但胜在不添加任何色素和食品添加剂,绿色又健康。

在和沈丹露聊天时我才知道,原来眼前这间看似普通的小作坊,却是一家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牌糕点店。

袁顺泰,是这家店的创始人,也是沈丹露母亲袁庆芬的太爷爷,传到沈丹露这里已历经五代。

袁顺泰是绍兴人,年轻时以卖香糕为生,一路从绍兴卖到了新塍,之后便在新塍创立了品牌。但因为做糕点是个需要吃苦的手艺活,虽然子女都从父亲手里学了本事,却没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直到袁庆芬退休后,才有了重开“袁顺泰”的想法。

从最初推着小推车去菜市场摆摊,到现在开店日销近2000只青团,袁庆芬靠着实打实的用料和工艺征服了每一位顾客的味蕾。虽仅是口耳相传,“袁顺泰”的名气也很快在镇上传了开来。

这些百年老店你都去吃过哪家(记者带你品新塍①)(2)

(三)

不过,因为地处老街,虽然在本地名气已经响当当,可出了新塍镇,知道“袁顺泰”的人却不多。而且“袁顺泰”做的糕点季节性太明显,应季时都集中在一起,忙得来不及做,季节一过,常常又没生意可做。

看到这个情况,沈丹露既心疼母亲的辛苦,又想把老底子的手艺传承下去,5年前辞去了工作,回家帮忙。

“要想把牌子打响,我们就得改变销售模式。”沈丹露决定通过微信推广自家的百年老店。空的时候,她会把制作糕点的过程拍照片、录视频,然后配上文字解说,发到微信朋友圈。

当时,本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快,沈丹露的网上业务就做得风生水起,微信朋友也增长到了上千人。

现在,每天晚上沈丹露都要负责“守夜”,因为有来自嘉兴各县(市、区)的代购店、机关单位食堂、大型商超的负责人会通过微信下单,她需要统计第二天的订购量,不到半夜12点基本睡不了觉。

经过5年的经营,微信已经成为“袁顺泰”销售的“主阵地”。也正是因为开拓了网上模式,这次疫情期间,“袁顺泰”的生意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比以往更好了。沈丹露笑着告诉我,从年初一到现在,她和父母基本没有休息过,很多人没地方买早饭就向他们订糕点,她负责接单,父亲负责送货,母亲则坐镇店里专门制作糕点。

说起对未来的打算,沈丹露也有着自己的规划:“虽然我们的品牌有上百年的历史,但真正开店营业也不过十多年,现在还在起步阶段,接下来想找间大一点、位置好一些的店面,先把基础打好,口碑做好!”

告别了“袁顺泰”,再次走上这条古老的街道,心中别有一番滋味。

为何新塍的“老味道”能够经久不衰,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醇厚?我想,或许就是勤劳聪慧的新塍人代代传承的结果吧……

来源:读嘉新闻 文字记者:​付梦婕 通讯员:赵维卒 蒋建 周阳 摄影记者:冯玉坤 编辑:徐丽萍 责编:鲍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