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炎症与热证,是中西医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等同。可是,现如今将炎症视为热证,在临床上搞成“炎者必热”“热者必清”,这种误导不仅对病人不利,就连医者也往往将错就错。概念糊涂了,治疗也就乱套,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失误,贻误病机,实在不应该!下面来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

首先说说炎症。炎症是一个名词,它的病理过程有了“红、肿、痛、热”四个方面,具备了红肿痛热可称之为炎症,或是红肿不痛不热,或是肿痛不热,或热不肿不痛,或热或痛单独存在,都可视为炎症。

所以临床上的炎症很广泛,诸如心肌炎、肺炎、支气管炎、肝炎、肾炎等,都是具体落实在脏器组织的病变上的。炎症并不分寒热虚实。只是分什么致病因子所导致的炎症,如细菌、病毒等,用消除病因的抗生素即可治愈。

如果从中医的认识论看,那就大不相同,同样是炎症可分为寒热虚实,用补药、用温药、用寒凉药都可以治疗炎症。所以说炎症就是炎症,不能与热证混为一谈。

其次谈谈热证。热证是中医的证候(也可以说是术语),从证候的角度看,有无形之热(即不发热),有有形之热(即有发热),前者多为内伤病,诸如口苦咽干、胃中烧灼、胸闷气热、夜梦烦躁、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都是热在于里。后者多为外感病,如发热(有体温升高),口渴饮水,或伴恶寒身痛等,实为热邪在表。这是就有热无热均可称热证之说。

再深入言之,热证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有热在脏腑,如心火、胃热、肺卫热;有热在营血分热;有热在湿中,湿热并存等。所以,治疗热证用药就十分复杂,比如解表可以退热,清里可以泄热,滋阴可以清热,补气可以退热等,从药物而论,黄连、黄芩可以清热;金银花、连翘可以清热;黄芪、党参可以退热;生地、白芍可以清热等。

概括地说,辨证求因治热证,解表清里可治热,补益气血可治热。因此不能执定热证都用清热药,必须辨证方可权衡用什么大法,选什么方药,才能准确地认识热证和治疗热证。

至此,不言而喻,炎症和热证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误导凡是炎症都是热证,炎症必须用清热药的错误理解。避免临床上的误差,以免贻害患者。

(本文摘自《陈瑞春伤寒实践论》)

好书推荐

上火就容易有炎症是吗(炎症就是有火有热吗)(1)

《陈瑞春伤寒实践论》

内容介绍

《伤寒实践论》是我国著名伤寒学家陈瑞春的的代表作之一,是《陈瑞春论伤寒》的姊妹篇,着重收录了陈老50余年临床实践《伤寒论》的经验、心得和体悟。全书突出一个“实”字,没有空谈,非常难得,足资借鉴。上篇“经方实践”,将临床所用经方,以及有一定心得的方药整理归纳,先讲对伤寒方的全面认识,并赋予其新意;后记录每一方的应用,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伤寒论》,是陈老读《伤寒》、用《伤寒》的些许发挥。中篇“医案实录”,是陈老临床原始医案的真实记录,案中采用的方药,以《伤寒》方为主,也有不少时方。病种甚多,疗效较为确切,没有空谈和不实,足兹临证参考。下篇“医话实说”,是随笔,但不重文采,只是实话实说。旨在把陈老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事一议地勾画出来,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附篇“学术实见”,是陈老对几个不同的学术问题所做的探讨,供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

陈瑞春(1936-2008),生前为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江西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第一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学会顾问,全国中医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1997 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 40 余年,长于内科心、肝、胆病,妇、儿科疑难病的治疗,擅用经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伤寒实践论》《陈瑞春论伤寒》。带教、指导的研究生皆以“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为研究专题。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中医出版”微信公众号,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