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而有的人聊起事情,漫无目的,你很难抓住他的要点呢?
遇到复杂的事情,应该如何做到抽丝剥茧,从而解决问题游刃有余?
为什么我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是最「垃圾」的思维与做事方式?
今天我们聊一个在我心中”圣经“般存在的思考方式:
框架思维。(我自创,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科学的殊途同归吧)
不知道你是否走过迷宫,大概类似这样:
你觉得这样的迷宫,走出去,是不是很难?
你无法确定哪条路是对的,也很难记住做的每一次决定。更多时候你其实是在干同一件事:
猜。
但是有一种迷宫,也同样复杂,但是你可能花几分钟就走出来了。比如这样的:
但其实,这两者的复杂度差不多,区别在于:
你的视角。
框架思维的第一个好处:让你拥有上帝视角。
玩家视角VS上帝视角的区别就此展开。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继续来讲一个包子铺的故事。
如果你准备在一家工厂旁边去开一个包子铺,第一件事应该是做什么?
给大家30秒时间思考一下。(2016年校招,我作为面试官,群面时就是类似的问题)
OK,思考结束,你是不是会有如下选择:
选择一、我得去找个便宜的、距离工厂还近的店铺,看看租金多少钱。(成本控制)
选择二、我先去调研下这个工厂几点上班,有没有食堂,都喜欢吃什么包子。(市场调研)
选择三、我先去找好合伙人,他负责进货,我负责售卖。合伙人才是最重要的。(团队搭建)
还有选择“去看看别人家怎么做的(竞品分析)”、“包子定价问题”等等无数个选择。
到底哪个选择是最好的呢?也许你们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
但实话实说,以上的任何一种选择。
都不好!
有人可能不服气,比如说,开店第一步不就是应该选址嘛,那些教我怎么开店的文章,都是这么说的。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逻辑是:
做对了不等于做得对。
这就像走迷宫,你走出去了,不代表你因为知道怎么走,所以走出去的;也许是你运气不错走出去了。更关键的是,下次是不同的迷宫,你还照着原来的路走,还走得出去么?
很多人喜欢用经验来指导自己做事,因为他过去这么做成功过。但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万能钥匙,我们把这样的情况,叫做:路径依赖。
那些教你开店第一步先选址的文章,就犯了路径依赖的毛病。用一套方法应对所有事情。我只需要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打破这个路径依赖:比如你看中的地址一年租金100万,你手里只有1万块钱,难道非得贷款99万,才能开始做生意吗?
ok,回到正题。我们刚才说,以上第一步的选择都不对,那是因为都属于玩家思维。
只有上帝思维才能在面对迷宫时游刃有余。
你在“开包子铺”这个命题一开始就选择先走一步,无论这步对还是错,最终都会进退失据。就像你在迷宫开始时,无论选择进哪个门,都会迷路。
因为你地图都没看,就开始走,能不迷路吗?上帝之所以不迷路,是因为他在空中俯瞰全局,心里早有了答案。
那什么是上帝视角呢?
如果是我,我会这样来开我的“包子铺”。
从始至终,我只会把握一条主线,就像你在俯瞰迷宫时,不需要关注其他路,只需要关注走出去的那条路一样。这条主线叫做:
我在哪里做什么样的包子才能卖得出去,从而让我赚到钱?
这句话对应了三个大模块:
一、成本模块(在哪里以及做包子的成本)
二、生产模块(做什么样的包子)
三、销售模块(怎么卖,如何赚到钱)
成本模块又分成两大模块:
a、固定成本。(租金-对应选址;水电燃气;生产设备-一次性成本)
b、浮动成本。(生产资料-面粉等;人工-视生意情况浮动)
生产模块可拆分为三大模块:
a、谁来生产(是否雇佣员工、产销是否一体化)
b、生产什么(什么品类的包子,包子周边品类做什么)
c、用什么生产(面粉、馅料选择,是否自己加工等)
销售模块可拆分为两大模块:
a、卖给谁。(潜在用户是谁、他们什么时候来买)
b、怎么卖。(到店还是外卖、是否需要做二级经销商-供应他们食堂)
如果你看不太明白,那是因为你还在迷宫里,我用一张图给你展示一下,你就豁然开朗。
通过图示你就能发现,成本、生产、销售虽然看起来各自独立,但都有很强的关联性,例如你的成本就决定了你定价的下限;你生产什么才能销售什么,而销量的高低影响了你后续的生产等等。只有通盘考虑,才能让你处理问题时,不会按下葫芦浮起瓢。
这种围绕主线,通盘考虑问题的方式,我称之为:框架思维(就像一个框,把我的思考维度圈进去)
为什么用上帝视角做事情,会比先上手选择一个点去做要好得多呢?
我举一个例子你就懂了。
假设我们没有做前期规划,第一步先选址,那有可能你已经埋下了多个风险。
比如,你租金花了5万,你总预期投入只有10万,剩下5万不够采购生产设备与原料怎么办?(没做成本规划导致)
再比如,你选了一个店铺,看起来离工厂很近,但却不在人流的主路径上怎么办?(没做市场调研导致)
还比如,你选址选好了,后期经营却发现,由于面积问题,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怎么办?(没做销售及选品预估)
所以一旦你选择从任意一个切入点切入,都会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顾此失彼。最终只能留下一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来壮胆罢了。
那么框架思维是不是只能处理“大事”,在日常小事里面是不是起不到任何作用呢?
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通过框架思维来解决,让你显得“专业”而“周到”。
我们仍然举包子铺的例子,比如说包子铺有个员工,最近老是迟到,你作为老板有点生气,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
你可能会选择直接开除他,或者扣他工资。
高级一点的管理者可能选择跟他谈话,然后决定怎么做。
如果运用框架思维,应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首先明确一个主线:他在团队中有多重要,我该如何对待他。
还是那个道理,一个主线就可以让你走出迷宫了,其他的支线情节都不重要。
假如他只是一个兼职,每天负责收银工作。那么你可以选择低成本解决该问题。(找到合适替代者后开除即可)
假如他是做包子的厨师,每天负责整体生产工作。那么你需要评估整体局面后来解决这个问题。
1.他是否不可替代。(是不是只有他会做、他做的包子是不是店铺的招牌等)
2.替代的成本有多高。(比如换成供应链供货,是否会影响生意)
3.成本是否可控,可承受。(做最坏的打算,你能否承受)
如果你评估下来,他是“不可替代”、“一旦失去后果严重”的员工,你就不可一刀切地开除,也不应该像对待普通员工一样对待他。
此时你就要放下老板的身段,去跟他谈心,聊理想聊抱负,推心置腹;深层次了解他最近一直迟到的原因;旁敲侧击地询问他的打算,看看是否做两手准备等。
总而言之:你需要系统地解决他“迟到”的问题,并且排除所有与此无关的繁杂细节。
框架思维第二个好处:摒弃一切非主线问题。
比如有人可能会揪着「迟到厨师」的态度问题,反复说教;也有人会想“我是不是该以身作则,早点来”;还有人会纠结,我是该当着其他人的面批评他,还是私下批评他等等。
你纠结这些细节,就像在迷宫里迷路了一样。此时你学会了框架思维,思考一下:
难道核心框架不应该是:他是否重要,我是否应该挽留,如何挽留。
至于他的“态度”、你的“以身作则”、你俩的“面子”,都只是这条主线的细枝末节,你可以适当关注,但不应该是你做事的核心。
综上所述,框架思维就是从全局系统的看问题,解刨问题,从而可以通盘的解决问题。他的好处在于让使用者拥有上帝视角,抓住主线前进,不被细枝末节过分打扰,从而高效地走出事情的“迷宫”。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工作,一种属于“机械式重复劳动”,比如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不需要系统地思考问题,只需要在固定时间做固定动作即可。
但我的读者朋友们,很多人都从事的“动态的脑力劳动”,那么框架思维就尤为重要,除了帮助你更好地解决问题之外,它更是上层人士把握事情的核心法门。
比如,你公司的副总裁真的就懂他管的所有业务么?难道他管理团队靠的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为什么有的人可能管理十个部门,而你只能管理一个小团队呢?
所以,你理解框架思维的重要性了么?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框架思维可以说是突破上升瓶颈的必备课程,希望我的文章可以帮助到你。
如果你觉得有用,欢迎你点赞收藏。别忘了帮我点个「在看 关注」。
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