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
孩子因假期户外锻炼不足
短期内难以适应较高强度的运动
开学后的体育课,应充分考虑孩子的身体状态,坚持安全第一,从低强度运动开始,循序渐进,帮助他们逐步恢复到正常锻炼水平。具体应该如何做,一起看→
安全第一
运动前先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为确保学生春季学期返校后的体育课教学安全,学校应对学生的体能和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摸查,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和运动能力测试,排除隐患,做到安全第一。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体能特点和运动习惯等,制订个性化的体育锻炼方案。
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不仅要保证外部环境的安全,如确保场地的适宜性、周围建筑的安全性、运动人数的合理性等,而且要做好自身安全的准备,如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运动频率、运动强度,做好运动前的热身、运动后的拉伸等。
利用量表
有效测试运动时的身体状态
使用主观疲劳感知评估量表,作为逐步提高活动水平的指南。该量表是世界卫生组织在《新冠病毒相关疾病康复指导手册》对感染后患者通过记录日常活动以及主观疲劳量表评分(RPE值)来监控自身的状况,并用于指导如何提高自身活动水平的量表。该量表将运动中主观感受的费力程度划分为0分(完全不费力)到10分(最大程度的用力),即RPE值0~10分。
广州市教育局《2023年春季学期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线下教学指引》
疲劳感知自测在春季刚开学时是极其必要的,因为每个学生的恢复状态、体能状况不一样,主观疲劳感知量表可以帮助学生在恢复锻炼的各个阶段,清晰地感知身体状态,及时、对应调整运动强度。
五个阶段
逐步恢复到正常锻炼水平
恢复锻炼可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至少保持7天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如果感到有困难,可以退回上一个阶段。如果出现任何危险信号,如胸痛或头晕,应立即停止锻炼,在得到专业医务人员的诊治之前,不要重新开始锻炼活动。
第一阶段:为恢复锻炼做准备
(RPE值:0~1分)
可以进行有控制的呼吸练习,温和的步行、拉伸和平衡练习。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运动损伤。以拉伸为例,每一次拉伸应轻柔地进行,而且保持15~20秒。平均心率保持在120次/分钟内。
第二阶段:低强度活动
(RPE值:2~3分)
可以进行散步、简单的家务或园艺工作。如果能忍受RPE值为2~3分的活动,就可以逐渐将每天的锻炼时间增加到15分钟,在此阶段保持至少7天且没有出现“劳累后不适”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平均心率保持在120次/分钟内。
第三阶段:中等强度的活动
(RPE值:4~5分)
可以进行快走、上下楼梯、慢跑、阻力练习。平均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钟。
第四阶段:具有协调和有效技能的中等强度练习
(RPE值:6~7分)
可以进行跑步、骑自行车、游泳和上舞蹈课。平均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钟。此阶段较上一阶段难度更大,需要各个组织器官协调配合,或拥有一定的运动技巧才可以完成。如果能很好地完成此阶段,说明身体状态已经恢复。
第五阶段:回归到基线练习
(RPE值:8~10分)
学生可以恢复到感染新冠病毒前的正常锻炼,上体育课,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等。平均心率保持在140~160次/分钟。此阶段教师可以正常安排教学内容,但也要注意关注每一名学生的状态。
海南省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主管康复治疗师
练振坚建议
2-5岁的学龄前儿童,大运动发展较快,是训练身体协调性的好时机。比如抛接球,骑平衡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5-7岁的儿童,应当以多样化的户外运动为主,充分锻炼身体灵活性,比如游泳和跑步就是很好的选择。
8-12岁的儿童,这阶段的孩子身体协调能力进一步提升,耐力也大大增加,可以进行跳绳、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这对预防近视、增强心肺功能都有很大帮助。
12-18岁的青少年,到了人生中的运动黄金期,这一阶段骨骼与肌肉发育生长非常迅速,最适合各类需要爆发力和耐力的运动,比如篮球、足球等团体运动,这对促进骨骼发育、身高增长都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团体运动能增进孩子的社交能力,还有疏导情绪的作用,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平稳度过青春期及叛逆期,更有利心理健康。
儿童青少年运动要注意什么?
1.准备舒适的运动装备
家长首先要做好锻炼前场地、器材的检查,确保安全。让孩子穿着合适的运动鞋和运动服,合理的运动装备也能更好地提升运动乐趣。
2.运动前要热身
热身运动不可少,这能减少受伤的概率,而运动后也应该进行拉伸,这能提高运动的收益。
3.运动前要禁食
在运动前两小时不要饮食,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补水,以少喝多次的原则进行,不能短时间大量饮水,避免对肠胃造成负担。
4.身体不适要及时告知
身体如有不适要及时告知老师、家长。根据自己对运动的适应程度进行合理高效的体育运动。
练振坚表示,儿童青少年只要科学地逐步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逐渐增加运动量,就能使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希望家长以兴趣为导向,让孩子自发参与更多的运动项目,健康快乐成长。
统筹 | 朱荣玉
审核 | 杨晓谜
责编 | 程世超
来源 | 微言教育、健康中国、南国都市报。(声明:“河南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